遼河套

辽河套长城20个烽火台

人们常说: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其实不然。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考古队队员们,全凭一双铁脚板,考古调查出近千公里的“辽东长城”遗迹。10月29日,记者来到辽宁省长城资源调查考古一队队员身边。

长途跋涉寻找长城

考古一队队长陈山介绍说,辽宁省境内其他地区的长城,大多依山而建,形成蜿蜒起伏宏伟气势。但辽阳境内的长城,却依傍太子河修筑,由西南向东北蜿蜒而去,一直进入沈阳市辽中县境内。

在辽阳境内,他们从与鞍山海城市交界的辽阳县穆家乡入手,在辽阳段明长城第一村的大台子村起步,开始了辽东长城组成部分、“辽河套长城”辽阳段的调查。经调查,在40多公里长的“辽河套长城”辽阳段沿线,他们总共发现20个长城烽火台遗迹,最终明确了辽东长城西端的准确走向。

史料:明代正统年间,为加强辽东边防,防御蒙古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入侵,提督辽东军务的王翱、指挥佥事毕恭,向朝廷建议修筑辽东长城,得到朝廷批准。于是,由辽阳副总兵韩斌、都指挥使周俊等人督率,于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开始兴建,历时39年,至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初步修建成1100余公里长的明代辽东长城,由辽东镇管辖,成为当时东北民族聚居区域的分界线。

巍峨长城荡然无存

陈山队长介绍说,在辽阳段调查明代辽东长城中,他们从辽阳县穆家乡大台子村开始,直到辽阳县小北河镇兴盛台村为止,沿太子河从西南至东北逆流而上,每天长途跋涉,沿途寻找长城遗迹。

他介绍说,根据史料记载,这里的长城均为夹板填土夯筑土墙,墙内有壕,长城基础宽4米、顶宽近两米、墙高5米,形成森严屏障。但由于年代久远,水土流失,辽阳段长城大多已与地面齐平,局部地区仅存时隐时现的一线土岗,且断断续续。长城遗迹一般存高20厘米至50厘米,保存好的地段,存高可达1米至1.5米。

烽火台仅剩土丘

在穆家乡大台子村,经72岁的老人王殿仁指点,在太子河大坝内、一片苞米地里,考古队员们发现了辽阳段长城第一座烽火台遗迹,该烽火台仅剩一座土丘,以及散乱的青砖残块。距此东北方六七百米处的苞米地中,第二座烽火台遗迹出现在考古队员面前。第三座烽火台亦残败不堪,位于喜鹊台村西南100多米处、太子河大坝之外,当地人称北台子。

相关资料记载,当年,一般规模的烽火台每边长8米、高12米,分上下两层,上层用于作战、防御;下层用来贮存武器、粮食,供士兵居住。同时,烽火台还与墙体内的石阶甬道相通,便于士兵上下城墙。

住房盖在烽火台上

在辽阳县唐马寨乡南坨子村陈家台,听说考古队员们要寻找长城遗迹,热心的村民陈永刚,立即把考古队员们带到他弟弟家里。原来,陈永刚弟弟家的住房,就建造在一座烽火台遗迹之上。陈永刚弟弟家的房前后院,随处可见散落的青砖残块。

唐马寨乡乔家台村的一座荒废民房,也建造在烽火台基础上。古家台村一家农民的猪圈和偏房,柳壕镇蛤喇村南边墙烽火台,黄泥洼乡八弓台村、六弓台村、五弓台村、四弓台村等村庄的民房,也都分别建造在烽火台上。蛤喇村北边墙李老汉说,他在屋前空地挖地窖时,挖出不少青砖,经考古队员们认定,此地应为城墙基础,李老汉住房,恰恰压占在城墙基础上。

当地农民说,建房时,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烽火台,只是觉得烽火台基础遗迹夯土坚实,不用再打地基,于是便将住房盖在了上面。

烽火台砖建造民房

保存相对完好的烽火台,要数辽阳县柳壕镇高力城子村了。刚一进村,考古队员们就看到了一座夯土烽火台遗存。该烽火台外皮青砖早已散失,仅仅裸露着夯土。该烽火台残高约6米,底部东西长约30米、南北宽约20米,顶部东西残长约11米、南北残宽约7米。该烽火台周围均为农舍。

一会儿,大家就在村里找到了该烽火台外皮青砖的去向:不少农户房舍、院墙、猪圈、厕所等建筑上,均镶嵌着烽火台青砖。一户农民家的鸡舍,全用烽火台青砖砌筑。这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早已栉风沐雨、斑驳陆离了。

辽东长城永载史册

陈山队长介绍说,辽阳段的辽河套长城,是辽东镇长城的西端,明代曾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当年,明朝政府曾将辽东镇总兵府设在辽阳,管辖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一线,长达近1000公里长的辽东长城防线,并且5公里设一边堡、2.5公里设一烽火台,每个边堡驻军多则五六百人,少则四五十人,驻守官兵总计1131人,在总兵府指挥下,依据辽东长城,形成了一道坚固防线。

随着岁月流逝,辽河套长城逐渐融化在沃土之中,仅留下难以被人们留意的遗迹。但当年辽东镇总兵府匾额“河东重镇、阃外长城”八个大字,将辽东长城永载《辽阳县志》史册,万古流芳。

明朝中叶(1448年至1566年),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作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延绥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大同镇、宣府镇、山西镇、蓟镇、辽东镇等长城重镇。其中,辽东镇边墙,便位于辽宁省境内。辽东镇长城分为辽西边墙、辽河套边墙、辽东边墙。 考古人员介绍说,经过沈阳境内的明长城,为"辽河套边墙"。 明代正德初年(1506年),李承勋巡抚辽东,"题请修筑边墙,自辽阳三岔河北,直抵开原,延亘五百余里。"经过几次修筑,"辽河套边墙"西自黑山县白土厂关,顺辽河西岸南下,经黑山县东边壕,台安县大台子、六台子,至海城县牛庄镇西北越过辽河,再折向东北,顺辽河东岸至开原、昌图县境,止于镇北堡。由于这道长城向南绕了一个大"V"形,傍辽河东西两岸而置,故称"辽河套边墙"。

明代辽东镇长城组成部分"辽河套边墙",从辽中县肖寨门镇七台子村进入沈阳境内后,由西南向东北一路蜿蜒而去,经过肖寨门镇六台子、五台子、三台子村后,向北折向茨榆坨镇偏堡子村,然后向东北方向奔向四方台村、八音台村、大呜喇村、北三台子村,之后进入于洪区彰驿镇,大潘镇小潘村、林台村、前马村、后马村,沙岭镇四台子村。 至此,"辽河套边墙"向北经过沙岭街道河南屯、集贤村、前进村、皮台村、前边台村、后边台村、老什牛村、门台村、高台子村、老边村、开隆社村、四方台村、三台子、盘古台,然后进入沈北新区四龙湾村、边墙子村、马门子村,最后绕过七星山,经孟家台折向东北,越过辽河,进入法库县依牛堡乡带荒地村,再经过祝家堡子,跨越203国道,最终进入铁岭境内的铁岭县阿集镇陈平村帽山。

(0)

相关推荐

  • 【辽宁县名志】辽中县名来源

    辽中县 辽中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河中游.南与黑山县邻,北.东北同新民县和沈阳市于洪区搭界,东隔浑河与辽阳县相望.面积一千七百零九平方公里.人ロ四十七万一千五百三十五人,多为汉族,还有满.回.蒙古.朝鲜 ...

  • 我的旅迹第拾贰部《千岩烽火连沧海》大中华100座烽火台

    作者辽宁葫芦岛人,2001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热爱中国古建和佛教文化,尤其喜爱中国的古塔.石窟和长城,热爱历史,尤其热衷中国的佛教历史和明史.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用脚步丈量中国的山川和河流,用照片记录 ...

  • 孤悬于中原腹地之外的河套四郡,到底是块什么样的地方?

    孤悬于中原腹地之外的河套四郡,到底是块什么样的地方?

  • 视觉的震撼:河北易县遼代素三彩大罗汉

    古代艺术  这些精美的罗汉塑像早已被人们广泛报道,其来龙去脉已经大体揭晓,存世数量依然无以确认,但现存的完好塑像都在国外可能已是不争的事实了.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 ...

  • 河套文化:阴山岩画古车图像与早期草原交通

    河套文化 车辆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车辆发明之前,人们最初交通仅靠步行,运输物品也只能依靠人力,身背.肩扛.手提.怀抱,疲累不堪,而且效率低下.驯服家畜之后,可以借助马.牛.鹿.骆驼 ...

  • 遼紀 (明)田汝成 撰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目錄 敘 遼紀 ●遼紀敘 遼紀一卷明田汝成撰汝成字叔禾錢塘人嘉靖丙戌進士官至廣西布政司右參議明史有傳其所著書著錄於四庫者二種入存目者五種是書則入史部雜史類之存目 ...

  • 遼東行部志 (金)王寂 撰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遼東行部志 金王寂著 明昌改元春二月十有二日丙申予以使事出按部封僚吏送別於遼陽瑞鵲門之短亭是日宿瀋州瀋州在有唐時嘗為高麗侵據至高宗命李勣東征置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城 ...

  • 使遼語錄 (宋)陳襄 撰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目錄 敘 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 ●使遼語錄敘 四庫著錄古靈集二十五卷宋陳襄撰襄字述古侯官人宋史有傳邵氏四庫簡明目錄標注云四庫著錄係宋刊本內有使遼語錄一篇今檢文溯 ...

  • 全遼備考 (清)林佶 撰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目錄 敘 卷上 卷下 ●全遼備考敘 曩歲蘄春黃先生語余曰漢皋徐氏藏有林吉人談遼東故實之書宜向其借錄非遠不可致者余聞斯語忽忽已十年矣頃間遼海同人議刊叢書始浼滬上蟫 ...

  • 遼史藝文志補證一卷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考遼人著述者如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厲鶚補經籍志錢大昕元藝文志附見遼金金門詔三史藝文志近繆小珊先生輯補志附遼文以行俊於諸家所有悉皆標注又補三十餘種統加考證以見梗概焉 ...

  • 遼文萃卷七

    遼海叢書 作者:(近人)金毓黻 主編 逸目考 ◆逸目考◆ 詩 歌 賦 詔諭 冊 文 上書 書 贊 記 序 碑 幢記 ○詩 歌 聖宗賜蕭撻凜平敵烈部嘉獎詩 [ 本紀] 賜耶律和覩袞詩 [ 又] 賜皇太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