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这两个专业准没错
高考刚刚结束,几位朋友来咨询,给孩子报什么专业呢?“人工智能或生物科学”,我毫不犹豫地说。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之一是“给2035年18岁的人写一封信”。对于中国而言,2035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将在这一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人类而言,2035可能同样重要,在科幻电影《我,机器人》中,第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于这一年“觉醒”。
刚刚度过“成人礼”的00后们,或许正站在人类向下一阶段进化的路口,如果有可以选择的机会,一定要抓住。
《人类简史》的最后,作者赫拉利提出,我们很可能是最后一代智人,随着生物工程、仿生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替代人类的很可能是超人类或者生化人。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想象,从当前已经在进行的世界最新科学研究来看,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这两门学科正在逐渐交叉,通过人工智能预防和干预癌症、用脑电波指挥机械臂等等研究都已有初步成果显现。
如果要找榜样的话,可以先看看这位教授。今年4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2018年度会议上,哈佛大学的刘小乐教授成为AACR历史上首位在主会议上发表演讲的华人女性科学家。
在不久前上海举行的未来论坛上,刘小乐详细解读了如何通过大数据挖掘技术和CRISPR筛选技术,寻找对癌症更精准的免疫治疗方案。刘小乐的教育背景是这样的:北京大学生物系本科、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双修生物化学和计算机科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信息学博士和计算机科学辅修博士,如今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与计算生物学系的终身正教授。可以看出,之所以刘小乐在癌症治疗上有如此成就,与其一直在两门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研究有直接关系。
再来看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潘纲研究的领域——脑机融合,将人类的大脑和意识融合到硬件设备中,从而延展人类的能力边界甚至赋予“超能力”。没错,就是“钢铁侠”和机械战警,现在已经能做到的是,通过脑电波控制机械臂,甚至可以控制一只老鼠,让它按照人脑的思路走出迷宫,这同样是将生物学和计算机学结合实现的。
事实上,哪怕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深度学习,其原理正是来自人脑的神经元网络,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模仿大脑神经元的运转模式,让计算机学会思考。尽管这几年Alpha Go大出风头,但更多的科学家希望能够通过对人脑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从而可以让现有的监督学习能逐渐转向无监督学习,进而走向高级人工智能。
赫拉利将人类生存的难题总结有三:瘟疫、战争和饥饿,但进入21世纪,这三个问题似乎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基本被解决,而人类要攻克的新问题是——生命。
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鲁白曾言,如今生命科学正处于爆发前夜,干细胞或许将彻底改变用“药”治病的方式,用自己的细胞代替被损坏的细胞;基因编辑或许可以改变一些不好的基因,比如智人一直看不上自己DNA里那5%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或许今后通过基因编辑,你我可以成为新种人类;脑科学被视为整个科学最后的壁垒,而随着工程师、物理学家、化学家等多元领域的人加入,可能会让其被攻破的时间线前移数十年。
每次看到这样的信息,总觉得特别兴奋。人类的文明史从最近300年进入快速迭代期,近50年来,科学开始跨越式发展,进入21世纪,科学家们已经不太会预测10年之后是怎样的,因为很可能5年就会出现颠覆性突破。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于此时代的人类是幸福的。但更幸福的应该是你们,刚刚高考完的同学们,你们的人生规划才刚刚开始,想在这股人类史的前进洪流中占有一席之地,还有太多机会。所以,高考志愿,我只服这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