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开国六公爵,为何徐达只排第二,而刘伯温只封了侯爵

刘伯温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在许多故事和传说中,他都被传为古代顶级谋士,估计诸葛亮要是排第一,那第二把交椅就该刘伯温坐了。而与他同时代的徐达,更是明代最知名的开国将领。

然而,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只能排在功劳簿上的第二位,而几百年来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刘伯温,更是只被封了一个小小的伯爵。

这又是怎么回事,究竟朱元璋在明朝初建的人事安排上,葫芦里卖着什么药呢?

如果要是让网友们评价谁是历史上猜忌心最重的开国之君,我想明太祖朱元璋绝对会以最高票当选。的确,这位有着驱逐鞑虏、重造华夏之功的洪武大帝,在不少人眼中就是一个猜忌心爆棚的暴虐之君。

至今在网络上,还流传着不少朱元璋兔死狗烹的故事,比如朱元璋火烧庆功楼,比如朱元璋用一只烧鹅逼死开国名将徐达。似乎这位皇帝在登基之后除了杀自己的功臣,就是在杀功臣的路上。

而即使是那些看上去与杀戮无关的事件,在有心人眼中,同样能推演出一系列令人心寒的厚黑逻辑。比如,开头提到的这个分封功臣的事件。

这事件发生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的洪武三年。这一年,他按照功劳大小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徐达为魏国公,屈居第二排在韩国公李善长之后,而刘伯温这位《烧饼歌》的作者,则只被封了一个伯爵了事。

有人觉得,朱元璋如此安排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对刘伯温、徐达的猜忌,于是才故意让这顶级的一文一武屈居人下。这似乎又在证明朱元璋是一位极度多疑、刻薄寡恩的君主。

但这种固有印象其实并不符合实际,事实上建都立国、推翻前朝这两个任务,都可以说是造反者难度最大的任务。能够完成这样任务的一个人,除了本人的才华和胆气外,能够服众的气量和胸襟更是关键。否则,他手下的能人们干嘛要支持一个动不动就对自己喊打喊杀的二愣子。

身为开国太祖的朱元璋,至少会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领导者。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和徐达在功臣榜上的排名,与我们想象中不同呢?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刘伯温。他之所以只被封了伯爵,原因并不是朱元璋忌惮其才能,所以要通过封爵等级来限制和打压他,事实恰恰相反,无论是从功绩还是才能来看,他的封爵没有任何问题。

虽然在许多话本小说和传说故事中,刘伯温是一位惊才艳艳、富有韬略的多智军师,这样一位人物在朱元璋身边一直扮演着类似于卧龙凤雏般的角色。有人甚至说,“刘基之功,不亚于汉初之张良”。

穷困落魄的朱元璋拜刘伯温为军师,最后夺取天下的故事,是不少话本小说最喜欢使用的精彩桥段。可事实上,这种谋主形象与刘伯温真实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多的关系。

从《明史》的记载来看,刘伯温投靠朱元璋发生于至正十九年,此时的朱元璋并不是小说中那种一穷二白的屌丝青年,此时的他已经在南京设元帅府,并控制江左、浙右各地,手下不仅有着十万雄兵可供差遣,就连李善长、常遇春、徐达、胡大海等文武班底都已经基本定型。

可以说,此时刘伯温的投靠,并非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论功行赏,需要资历和功勋作为支持,像刘伯温这种在中后期加入的新成员,自然会被排在功臣榜的后面。

而更重要的是,虽然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几乎有鬼神莫测之能,但这种怪力乱神之说本身当不得真。

在投靠朱元璋后,刘伯温虽然以幕僚身份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但从之后的记录来看,他虽然才能卓越,但却达不到策定乾坤的地步。正因如此,在明初建国后他的封赏才只有伯爵。

与刘伯温正好相反,在功臣榜上排名第一的李善长,其实力和功劳却是往往被我们大大低估。

早在朱元璋还是郭子兴手下马仔时,李善长就与朱元璋一见如故。这位并不算饱读诗书的谋臣,在朱元璋创业早期为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从治理军队到选拔人才,李善长几乎无事不过问,无事不参与。虽然将刘伯温比作张良有些欠妥,但李善长却绝对是朱元璋的“萧何”。

只不过由于他主要负责的大部分是内政和后勤工作,因此在后世许多人心中的地位,不仅不如被神化的刘伯温,同样比不过明朝开国第一良将徐达。

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在许多MMORPG游戏中,战法牧最受人重视的角色是吸引BOSS注意力的坦克(战士),而风头最盛的是能堆出高输出的DPS(法师)。但只有打团的队长和坦克本人知道,一个技术达标的辅助(牧师)到底有多重要。

如果说徐达是坦克,那李善长就是那个声名不显的牧师,而身为团长的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有怎么会忘记自己劳苦功高的老伙计呢?

可令人叹息的是,“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李善长这位对明朝有定立之功的从龙之臣,最终并未能逃脱身死族灭的命运,两人还是从君臣相知走向了对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