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俞穴
脾俞穴
取穴方法: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穴位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11肋间和肋下动、静脉后支;布有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11、第12胸神经后支肌支。
脾俞穴 解析:
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脾的背俞穴。
穴位含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主治病症: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倦怠感、口渴、食欲不振、糖尿病等。
穴位配伍:
脾俞配肾俞、三阴交,治消渴;
脾俞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治呕吐;
脾俞配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关元俞,治泄泻;
脾俞配胃俞、肾俞、关元、复溜,治气虚阳微之噎膈;
脾俞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三阴交,治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
脾俞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脾虚泄泻、完谷不化;
脾俞配中极、天枢、中脘,治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
脾俞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脾俞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
脾俞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脾肾阳虚之泄泻、休息痢;
脾俞配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治脾肾亏虚之劳淋;
脾俞配肺俞、太渊、太白,治肺脾两虚之咳嗽、气喘;
脾俞配肺俞、气海、足三里,治脾肺气虚之小儿遗尿;
脾俞配胃俞、足三里治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头之头痛、眩晕;
脾俞配肝俞、膈俞、关元、三阴交,治血枯经闭;
脾俞配膻中、乳根、足三里,治气虚血少之乳汁不足;
脾俞配大肠俞、胃俞、天枢、足三里,治气血不足之便秘;
脾俞配胃俞、中脘、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治寒湿阻遏之阴黄;
脾俞配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神门,治心脾两虚之健忘、失眠、心悸、眩晕;
脾俞配关元、归来、三阴交、隐白,治气虚崩漏;
脾俞配肝俞、膈俞、太冲治气结血瘀之癥瘕积聚;
脾俞配膀胱俞、小肠俞、中极、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遗精。
临床运用: 现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
相关论述:
1.《针灸大成》: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
2.《中国针灸学》: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中旁开一寸五分。
3.《针灸大成》: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
针灸治法: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腰间。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或刺伤肝脏。
《针灸大成》《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
艾灸疗法:
艾炷灸5~7壮,脾俞穴艾条温灸10~15分钟。
最佳时间是早上7~9点进行。治疗糖尿病灸脾俞穴,采用艾条悬起灸,每次10~20分钟。每日一次或者隔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月一个疗程即可。
悬灸法:患者全身放松,坐位或卧位。艾条点燃后放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一般每次灸10~15分钟,两侧交替进行,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灸治2~3次。
按摩疗法:
脾俞穴, 位于人体的背部脊椎旁,归属足太阳膀胱经。
何为脾俞穴?
“脾俞穴”,“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膀胱经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经脉,从头到脚贯穿人体,几乎每个重要的脏腑,在后背上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穴位与膀胱经相通,这样便于脏腑的毒素得以从相应的俞穴代谢掉,这就是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的由来,换言之,脾俞穴,就是从膀胱经上排脾脏毒素的通道。
中医认为,脾是主管人体水谷运化的重要器官,主要与消化有关。它统血液,是人体气血化生的根源。因此,它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治疗气血虚弱引起的疾病有重要意义。脾俞穴是脾的保健穴,对多种疑难杂症有特效。
有一种怪病,人吃得越多反而越瘦,就可以利用脾俞穴来治疗,经常刺激脾俞穴,可以升发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诸症解除。
按摩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关节,对准穴位,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再用擦法,即来回摩擦穴位,使局部有热感向内部深透,以皮肤潮红为度。如此反复操作3~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