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吃,才更懂电影

吃是生命本能,困了就睡,饿了要吃,生存意志驱使我们去做,并非骄傲的本领。有人以爱吃为傲,总让人心生凄怆之意,人跟人是不同的,有人吃饭是为了活着,有人活着是为了吃饭。

但是如果吃得不好,生活质量总要大打折扣的。

萨瓦兰在《厨房里的哲学家》很自负地说:

“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这话有道理,财产不多的小白领才最喜欢将慕斯蛋糕、提苏米拉、卡布奇诺、香煎培根这些洋垃圾食物挂在嘴边。

这些食物的名字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一个说自己吃香煎培根的人,就能吃出优越感,叫它油炸咸猪肉就失色多了。

我有个营养学老师看不惯市场怪现状,很生气地说,竟然有人嫌弃豆浆土气,改称维他奶。

作为电影爱好者,我今天不讲营养学,来简单聊聊电影中的吃。

酸甜苦咸(辣是触觉,非味觉),皆是食物的味道,在影片中却是情欲的表达。

在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中,周迅饰演的芳姑,左手李锦荣(霍建华饰),右手刘黑仔(彭于晏饰)。方姑最终只能与刘黑仔修成正果,影片开头就有交代。

方姑生日,李锦荣送给她生日蛋糕,方姑没有吃,还直接拒绝了他的求婚。

后来面对刘黑仔送来的食物,方姑毫不迟疑地接受了,两个人一起吃。

饮食男女,一份食物就是一部爱情小说。

用吃拍男女情欲,精彩又高级的表达在《饮食男女》中也可见到。

大厨老朱丢失了自己的味觉,象征着他食不甘味的家庭生活,后来勇于突破世俗禁忌,与年龄差几十岁的锦荣结婚了,味觉得以恢复。

老朱常年给锦荣女儿送饭,而他会把锦荣做好的便当吃掉。吃了锦荣做的便当,两人一条心,就是一家人。

一起吃饭,是人类最亲密的举动。除了男女之间,其他关系也要吃吃喝喝。

许久不见的老友,一起吃个饭叙旧,新认识的合作伙伴,一起吃吃喝喝,才能方便合作。企业团建,一起吃喝更是必不可少。

它代表着关系亲密,敌我双方也会一起吃喝,只是温柔下藏血光,饭桌也能成为鸿门宴。

《鬼子来了》结尾处,马大三带着日本鬼子进村,大家吃吃喝喝,随后就是一场血腥大屠杀。

选择一起吃饭的对象太重要了。

与不喜欢的人一起吃饭,很难开心的

我一直很喜欢许鞍华,因为她懂得拍吃,并没有把吃当做景观来展现。

在《半生缘》中,世钧回南京老家,会一脸威严地让仆人盛饭。

他的好哥们儿叔惠,会给仆人端菜时搭把手。

坐在叔惠对面的翠芝不禁流出惊讶的目光,放佛在说,这是仆人的工作,客人是无需帮忙的。

这两个动作就把世钧的世家子弟身份,苦出身的叔惠流露的局促紧张拍出来了。

好的人物动作是需要展现人物性格和特征的,吃饭也是如此。

许鞍华拍了很多吃饭的戏,都有叙事功能的。

比如说,在曼桢家吃饭,那个对仆人面露威严相的沈世钧不见了,而成为一个手脚勤快的人。

以至于老太太认为,世钧在家也是帮忙惯了的。

世钧与曼桢吃饭,彼此给对方夹菜,也是撒足了狗粮。

曼桢和世钧单独吃饭,两个人吃一个碗里的食物,一起喝冒着热气的汤。

十四年后,两个人再度重相逢,半生的缘分再也不见了。

两个人依旧去吃吃饭,桌子上是凉拼,竟然有凉拌黄瓜。

许鞍华真是冷酷得不动声色。

这道菜中的大蒜可是伤害亲吻的第一大杀手啊——但凡有一点脑子,恋爱中的男女都不会一起吃凉拌黄瓜。

如果说喝洋酒的叔惠与翠芝还有酒后乱性亲亲的可能,曼桢和世钧能拥抱就已经是人类极限了。

十四年前两个人还能一起喝热汤,十四年后,他们却只有冷拼。

如果不是许鞍华有意为之,也是妙手偶得。

热腾和凉菜,是曼桢世钧的情感的两极,一极是““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的甜蜜爱情,一极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岁月沧桑。

懂得吃的人都会明白,热吃是中国人饮食的灵魂,残羹能与冷炙并列,古人过“寒食节”吃寒食,是为了缅怀古人的惩罚手段。

所以袁枚会在《随园食单》中说,

“物味取鲜,全在起锅时极锋而试。略微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绮罗,亦觉得旧气可憎也”。

许鞍华无法用镜头更加直观展现食物冷掉的镜头,直接用凉菜代替冷炙,也是一种聪明的方法。

热腾和冷拼的对比,是许鞍华的创作,不是来自于张爱玲。

当然张爱玲也很厉害的。她设定世钧喜欢吃火腿,曼桢家会为他炖好喝的火腿汤,而世钧的妻子翠芝无论如何也记不得世钧爱火腿。

她对叔惠讨厌中国酒爱喝洋酒却记得真真的。

男女吃饭,是感情好的象征,难免会有情欲色彩。如果男人与男人吃饭,不是同性恋,还是离不开女人,讲荤话下饭。

一生未婚的小津安二郎懂得个中三昧,拍出了影迷们津津乐道的桥段。

两个老头子好朋友一齐在寿司店吃饭,坐了老半天不说话,后来其中一个拿起一块赤贝寿司,看了一会儿,慢慢地说:“赤贝这东西,真像女人的那个地方。”

另一个老头点点头,说:“唔,真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