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筱山 - 主要背景

石筱山 - 主要背景

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 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石筱山,又名瑞昌,字熙侯,祖籍无锡县前洲石家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十五日出生于上海。祖父石蓝田,年轻时精通武艺,后在农村为人治伤正骨;父亲石晓山继承家业,并从伤科发展到针灸和疡科,医道驰誉江南,曾被推选为中华医学研究所评议员和中国红十字会特别会员。

常侍诊于其父石晓山侧,深晓家传医术。民国13年(1924年)起独立行医,专治内外伤疑难杂症,尤善治疗骨折伤痛,为上海有名的中医伤科流派之一,驰名江浙。民国26年起,设诊所于吕宋路(今连云路)五福里。

石筱山治伤,除继承家传经验外,更汲取各派之长,以伤科而兼针灸、外科。治疗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动静结合,标本并施原则。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证,灵活应用治理方法:或针刺,或外敷,或固定,或多管齐下,并施内服汤药。自制柴胡细辛汤,有良效。其家传外用方三色敷药,疗效显著,为外科医师广泛采用。

石筱山善于学习,学前辈经验,取同辈之长,使伤科医学得到新发展。 他提出治疗伤科疾患需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他重视整体调理,内外兼顾,对外伤筋骨、内伤气血及伤科杂病,灵活运用理伤、针刺、外敷固定等治法,兼施内服西药。石筱山对临床用药很有特色,他对家传的外敷药“三色敷药”加以改进,疗效明显提高。

祖籍无锡县前洲石家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十五日出生于上海。祖父石蓝田,年轻时精通武艺,后在农村为人治伤正骨;父亲石晓山继承家业, 并从伤科发展到针灸和疡科,医道驰誉江南,曾被推选为中华医学研究所评议员和中国红十字会特别会员。石氏伤科始于清末太平天国期间,以独特的正骨复位和独创的伤科内治验方,成为南方伤科的一大流派。石筱山早年就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学医,深得家传。22岁初设诊所于上海南市新街,周围住户多为码头搬运、建筑和人力车工人,筋骨损伤者多经石筱山诊治而愈,于是名声大振。八一三事变后,诊所迁至当时的法租界吕宋路。专治外伤、内伤,兼理针灸和外科。上海解放后,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1952年参加上海市卫生局直属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后改为岳阳医院附属门诊部)工作,破除世代家规,开始接受国家分配的学生,并公开石氏治伤秘方。以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1958年将祖传的验方全部公诸于世。其中“三色敷药”、“消散膏”和内服验方,对骨折、脱臼、脑震荡、胸肋内伤等颇具疗效。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卫生局伤科顾问,并被评为上海市一等一级中医师。石筱山对正骨复位手法的运用独具匠心,精通摸、接、端、提、按、摩、推、拿8法,做到“肌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能以纯熟的技巧使损伤的骨节、肌肉、筋络,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内外兼治、动静结合、整体与局部相关联而又重在内治固本的医疗特色。其基本原则是根据医学中的辨证施治,做到气血并重。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1925年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医师,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成立后任伤科教研组主任,兼附属龙华医院伤科主任。此外,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华东医学院伤科顾问,中华医学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伤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事临床工作外,五十年代起潜心整理文献,研究理论,对伤科的史略、病因、证治等深加探讨。著有《从医史中认识祖国伤科的成果》等伤科发展史的文章六篇,《病因及伤科病因的探讨》 (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筋骨损伤”治略》,《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伤科论治一斑》,《脑震伤的理论控讨》 (与石幼山先生合著),《石氏伤科经验介绍》,《伤科讲义》(上海市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教材),《石筱山医案》等。

石筱山 - 主要业绩

石筱山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筱山治伤,注重整体调治,内外兼顾,

善于有所侧重地综合应用手法、外治、内服、针刺以理伤续断,尤其擅长用巧劲正骨上骱理筋及结合体质、兼邪辨证施以内治方药。损伤论治,石筱山主张气血兼顾。石筱山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提出气血兼顾时要以气为主。损伤以后,瘀血为患,宜治血为先,但攻逐不能伤正,康复更须扶助正。石筱山又认为损伤亦有虚实之别,虚人受伤是本虚标实,重访瘀着亦是本虚标实,积劳所致的劳损或劳伤更是以虚为主。石筱山还注重治伤须留意兼邪,诸如风寒痰湿之类。幼山先生尤重从痰取治。气滞血瘀,失于流畅,即易成痰,痰瘀胶凝致使症情顽笃,慢性损伤易有外邪兼夹,也使痰浊湿滞留注骨节筋络,生诸变证。内服外治顾其治痰能使疗效更见显著。石筱山以其几代的经验,有系统的外敷内服秘方验方,在实践应用过程中,石筱山仍不断增删修订,使其更臻完善。内服诸方更非一成不变,检病情不同及对药物熟悉的深化,随证变化。

石氏整复髋关节脱位,采用仰足蹬法,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于地上,地上预铺好床垫床单,一助手用二手压在髂前上棘处以固定骨盆;第二位助手提起患肢,使患肢呈屈髋、微屈膝,小腿踝处夹于助手腋下,二手置于膝关节上下固定患肢并作拔伸;术者二手也置于腿膝部作拔伸牵引,而将一足踩于患侧腹股沟处,在牵引患肢同时,将脱出的股骨头向外向下踩蹬,当股骨头移至髋臼时,在牵引下屈曲髋关节,这时股骨头即能滑入髋臼,使复位成功。

石筱山 - 证治经验

石筱山认为手法是伤科外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筋骨之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二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往伤科手法多数是在不用麻醉的条件下施行,因此,要求手法准而快,有力而又稳当,所谓“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扰”。“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石氏常用手法有拔伸捺正、拽端提按揉摇转,所谓“十二字法”也。可据患部及损伤的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说来,拔伸捺正用于骨折复位,拽捏端提用于上骱,按揉摇转多用于伤筋而须手法治疗者。

一、伤筋--石筱山对其筋出窠的治疗手法

筋当有其位。倘平陷而无凸起之处见有筋脉外露突起,称之为“筋出窠”。膝部最常见之,每因跌仆损伤而起。膝痛不能屈伸,髌骨上方见八字形二条卧蚕状突起。若仅以活血舒筋药内服外敷,症情延绵,突起难平复,屈伸恢复亦非易。施以手法,则突起顿平,屈伸就会大部分恢复,“出窠”之筋得归原位矣。其法是用拇、食二指按突起处,另一手握足踝,趁病人未介意时,将半伸位的膝部迅速曲转,继之,又立即将其伸直。在这一屈一伸之后,即可见突起平复,疼痛既减, 屈伸亦利。惟手法时酸痛较甚,故施术应迅速,使病人不觉,否则因痛致痉,致手法难以实施。跌仆而膝伤者多矣,欲手法得矣,必须诊断明确,否则误施手法,反加损伤。其要领是髌上呈八字形卧蚕状突起,它无明显肿胀。手法的要点是快。类似情况亦见于肘部。此证临床每多忽视。多见于青年覆车跌撑致伤,女性尤多。其症在肘后,肘尖二侧见此突起,肘部多呈半伸半屈位。迅速屈伸并按揉局部,亦得速愈。

二、曲筋--石筱山对其小儿桡骨头半脱位的复位手法

这是小儿常见的损伤。石筱山对其常用的手法是:一手置患儿肘部,使拇指恰按桡骨头处,另一手捏着患肢手掌,将其伸直后,稳当有力地向外旋转,这时多数即可感到复位的弹响。倘若不然,须再就其位屈时,或向内旋转屈肘。手法的要点是捏患儿手掌及旋转务须充分。石氏之所以采取这种手法,是认为受伤原因为旋转所致,及部分患儿其症并不在肘而在于腕。一般均以为该症由牵拉所伤,牵拉固是其因素,但仅仅牵拉并不能为患,恰因牵拉时又有旋转,致成斯症。小儿互嬉,哭吵拉拽,跌仆拉起等,虽是牵位,细思之不难察觉其间必有旋转。曲筋,筋脉扭曲也。牵则伸,而不能成曲。惟旋转才扭曲其筋,故复位亦惟旋转可也。牵引与否,实无所关联。捏患儿之手,是因其症可能在腕。或谓何以小儿独有其患?因小儿筋脉稚软松驰,称之为“牵拉肘”;又谓肩部亦有其疾,亦称为“牵拉肩”。小儿肘、肩筋脉均松,其腕焉得不松?病在肘或在腕,殊难区分,故治疗时同以旋转为要。捏其手而旋,则肘腕均可顾及。在复位过程中,自可体会患于何处。亦有年龄稍大的小儿,在夹诊时即能明确指出其病在腕或在肘的。

(0)

相关推荐

  • 石氏伤科——上海_三河口_新浪博客 和另外 1 个页面 - 个人

    石氏伤科--上海 (2017-02-13 13:53:41) 转载▼ 分类: 中医人 国医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氏伤科"及其传人石仰山 ...... 第四代传人 · 石筱山 ...

  • 伤科手法的最高境界

    中医书友会

  • 清末民初江苏骨伤科中医大家 石筱山

    石筱山 石筱山,江苏无锡人,1903年10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九月初 二)生于上海.曾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肄业,该校停办后,回家随 父学医,二十二岁开始悬壶,以善治骨折伤痛闻名江.浙一带. 石氏 ...

  • 石筱山验方

    一.三色敷药 [组成]  紫荆皮(炒黑)240克,黄金子(去衣炒黑)240克,当归60克,赤芍60克,牛膝60克,片姜黄60克,五加皮60克,木瓜60克,羌活60克,独活60克,白芷60克,威灵仙60 ...

  • 石筱山医案

    案一  程,女,32岁.     初诊:1962年12月7日.     主诉:高处堕跌,左臂肘脱臼.     诊查:肱骨髁部损裂,瘀血凝结,青紫蔓肿,疼痛颇剧,不能活动,已经匝 月.     治法:治 ...

  • 石筱山证治经验

    手法是伤科外治的一个重要环节,多用于筋骨之伤.<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夫手法者,谓以二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由于条件限制,以往伤科手法多数是在不用麻 ...

  • 【石筱山:牛蒡、僵蚕用于外科杂病】

    石筱山先生是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石仰山先生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首批兼职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今天为大家推送石氏骨伤科 ...

  • 伤科专家石筱山:外科杂病怎么治?中医骨科专家来支招

    小白郎中:中医医案/医话/学中医学临床的参考文章 导读:石筱山先生是中国医学界最著名的骨科专家,江苏无锡人,以善治骨折伤痛远近闻名,创石氏伤科一大流派.石仰山先生从父石筱山学习中医伤科,是上海中医药大 ...

  • 石氏伤科(石筱山、石幼山)秘方

    ​方名:三色敷药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续筋骨,利关节. 主治:一切伤筋骨折,青紫肿胀,疼痛难忍,亦治陈伤及寒湿痹痛. 组方:紫荆皮.黄金子.全当归.西赤芍.大丹参.淮牛膝.片姜黄.五加 ...

  • 石筱山 简历

    石筱山 - 主要背景 年少时,曾就于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 后秉承家学,侍诊于父石晓山先生案侧.约于1924年临诊,事伤科,兼针.外科.1929年起与胞弟石幼山先生共设诊所.石筱山,又名瑞昌,字熙侯, ...

  • 石氏伤科170余年蓬勃发展,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今成立,推动流派高质量发展

    今天,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第五届石筱山伤科学术传承与创新高层论坛上,由"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施杞教授倡议的"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