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县咸林中学是“陕东学府” ,不是“关东学府”!

邮箱:3125136050@qq.com


是陕东学府  不是关东学府
作者 阎广勤
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上对华县咸中就有“陕东最高学府”之誉。但不知何故,竟以讹传讹迄于今,“陕东学府”变成了“关东学府”。不但留传于口头,且见诸报刊、书籍。如1988年12月20日的《陕西日报》载有介绍咸中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关东学府——咸林中学》。1992年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松轩诞辰120周年纪念文集》第221页,有“在马列主义最早传入陕西的关东学府咸林中学,……”等,不一而足。
二十世纪前半叶,陕西关中东部地区统称陕西东路或陕西东府,简称“陕东”,大体包括今渭南市所属各县市及临潼、蓝田等地,华县就属于陕东地区。如《杨钟健回忆录》记1909年时,“省上提学司余某来陕东视察”,参观教高后,称誉它为“陕东特色”(《杨钟健回忆录》,地质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1925年,关中东部各县组织成立了“陕东学生联合会”。1928年10月,杨松轩在一篇文章中说:“今后咸林学校,能如教高、咸中时代长足进步,为陕东放一异彩。”杨松轩去世时,有一付挽联题为:“千载声名著陕东,一世心血留咸林”。
而“关东”,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潼关或函谷关以东地区,二是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无论何义,华县所在的关中东部地区均不在其内。“关东”不是关中东部的简称,关中东部可简称“陕东”或“秦东”。如果一定要用“关”字的话,华县所在地区可称“关西”。如华阴东汉时一个名臣杨震,人称“关西夫子”。杨松轩的一篇文章中曾云:“惟华县距省城数百里,而关西一带无一中学”。但社会公认的原词是“陕东最高学府”,不可妄改为“关西学府”。
总之,今后用“陕东最高学府”或“陕东学府”赞誉咸中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可以的,但切不可再用“关东学府”,以免谬误继续流传。
咸中为何被誉为“陕东最高学府”
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社会上对咸中就有“陕东最高学府” 的美誉。据故老相传,这是1934年时,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季陶来校视察后的称赞之词,但因无史料佐证,故本书中未作信史记录。笔者现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此美誉者,为民国时的《重修华县县志稿》卷五,其记咸中“不特为陕东最高学府,在全国私校中,亦有声色。”此书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但此美誉肯定要产生的更早一些。
咸中被誉为“陕东最高学府”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因为这个学校在陕东地区教育界有独特的历史地位。1919年咸中成立时,是陕东地区唯一的中学,很长一段时间,也是陕东的教育中心。当时,大荔县同州实业中学堂(1905年设),已于1914年改成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15年创立的合阳中学开办5个月后即停办,1924年才复建。其它各县,都没有中学。所以,咸中的创立,使陕东地区的小学毕业生纷纷奔赴华县,到咸中求学。杨松轩1922年的一封信中说:“学生现共四级,共一百四五十名,外省外县占三分之一。”1926年咸中第四学级毕业31人,其中渭南(今临渭区)人10名,蓝田、华阴人各3名,华县人只有15名。周边各县学子前来求学的趋势,在那以后继续发展,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高潮,并维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据咸中1946年的一个统计,全校793名学生,本县人为546名,其他县的学生247人,其中渭南(今临渭区)人有45名,华阴人有54名,大荔、平民、朝邑三县共67名(平民、朝邑二县解放后并入大荔县),潼关人有13名。其它还有白水、合阳、澄城、蒲城、长安、蓝田、临潼、洛南各县人及一些外省人。
咸中还是陕东地区最早设立高中的学校和第一所完全中学。1933年咸中设立高中班时,陕东地区各中学仅为初中,“陕东最高学府”之称,也就是此时产生的。以后设高中班最早的是蒲城尧山中学,为1937年。其它如韩城有高中是1944年,富平立诚中学设高中班为1945年,澄城中学设高中班为1955年,合阳中学始设高中已到1956年。
咸中于1932年招收女生,实行男女合校,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又实行男女同班,在陕东地区的中学里也为最早,开风气之先,也是咸中校史上的精彩一笔。
解放后,教育事业大为普及,陕东各县的各级中学普遍建立完善,咸中也逐渐失去陕东教育中心的地位。但“陕东最高学府”的美誉,却永远记载着这所百年名校的辉煌。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