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1525

青蒿鳖甲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少苔,脉细数者。
【方解】: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养阴清热,青蒿芳香苦寒,清热凉血,透邪外出,共为主药;细生地、知母助鳖甲养阴清热,丹皮助青蒿透泄阴分伏热,共为辅佐药。吴鞠通认为:“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阴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故青蒿、鳖甲兼有引经使药的作用。诸药相合,滋中有清,清中能透,养阴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为邪少许多者设,是养阴透热,清除阴分余邪的良方。
【按语】:本方以夜热早凉、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原因不明的久热、慢性疾病的消耗性发热、功能性低热、小儿夏季热、肾结核、手术后低热、盗汗等。如肺痨骨蒸,加沙参、旱莲草;阴虚火旺,久热不退,加石斛、白薇、地骨皮;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低热不退、手足心热,加白茅根;小儿夏季热属阴虚有热者,加荷梗、白薇;口渴,加天花粉、麦冬;盗汗,加生龙骨、生牡蛎。
温病初期,邪在气分或阴虚抽搐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
《温病条辩》青蒿鳖甲汤,有两方,方1即本方,方2即本方去生地黄,加桑叶、花粉构成。功能清退虚热,养阴生津。主治少阳证邪热伤阴,暮热早凉,汗解渴饮,脉左弦。
【附方】
1、地骨养阴煎(《中医治法于方剂》)本方加地骨皮、胡黄莲、白芍、泽兰构成。功能活血调经,养阴清热。主治经行发热,经量少而色乌红,心热而烦,头昏目眩,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等病症。
2、鳖甲青蒿饮(《医宗全鉴》)本方去丹皮,加银柴胡、生甘草、赤芍、胡黄莲、灯心、地骨皮构成。功能清退虚热,养阴滋津。主治小儿疳症,初起身发热者。
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大养胃汤
【处方】 厚朴(去皮)生姜各60克 肥枣90克(锉,上三味同炒)白术 山药(炒)人参 川芎橘皮 当归 五味子 藿香 甘草(炙)枇杷叶(刷毛,姜炙)黄耆各30克
【制法】 上锉为散。
【功能主治】 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
养脾,健胃,和中,散风冷宿寒。主脾虚饮食减少,肌肉羸瘦。腹心肋胁痞塞刺痛,呕逆恶心,吞酸食气,腹鸣洞泄泻,下痢频滑,后重里急;久新病后肌羸气劣,困怠无力,全不入食
大养脾丸
【别名】 养脾丸
【处方】 白术3两,荜茇3两,红豆(去皮)3两,胡椒3两,桂(去粗皮)3两,白茯苓(去黑皮)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诃黎勒(炮,去核)3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2两,干姜(炮)2两,陈曲(炒)2两,大麦糵(炒)2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丸大。
【功能主治】 养脾,健胃,和中,散风冷宿寒。主脾虚饮食减少,肌肉羸瘦。腹心肋胁痞塞刺痛,呕逆恶心,吞酸食气,腹鸣洞泄泻,下痢频滑,后重里急;久新病后肌羸气劣,困怠无力,全不入食。。
【用法用量】 养脾丸(《鸡峰》卷十二)。
【摘录】 《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补气血虚。主虚损
大养脾丸
【处方】 缩砂仁半两,麦芽半两,人参半两,神曲3钱,木香3钱,肉豆蔻(枣肉包煨)3钱,沉香2钱,扁豆2钱,青皮2钱,白豆蔻仁2钱,石莲肉2钱,陈皮2钱,红豆2钱,草果子2钱,丁香2钱,厚朴(制)2钱。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 补气血虚。主虚损。
【用法用量】 空心粟米汤嚼下,1日3次。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八引张必胜方
清温解营汤
【方源】:《李聪甫经验方》
【组成】:生石膏、生知母、香青蒿、淡黄芩、炒山栀各6克,鲜竹茹、栝楼仁、天花粉、连翘心、润玄参、鲜芦根、鲜地黄各10克,广郁金5克,益元散(鲜荷叶包,刺孔)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营补液,泄热运枢。
【主治】:湿温病邪入营,逆传心包。症见身热,神识昏迷,手足抽搐,谵妄,壮热不清,口噤不语,面赤唇焦,不知饥渴,小便短涩,舌绛焦卷,甚至舌上白点满布如珍珠状等。
【方解】:方中生石膏、生知母清热凉营共为君药;鲜竹茹、天花粉、淡黄芩、炒山栀清热生津,润玄香、鲜芦根、鲜地黄清营透热。本方所治为热邪从营分进入血分的严重病变,临床若症见大便欲解不解者,是热无下夺之路,此事本方去青蒿,加元明粉、锦纹大黄以泄热存阴。
【附方】
清温滋液汤(《李聪甫经验方》):本方去青蒿、黄芩、郁金、山栀、益元散、加麦冬、贝母、紫雪丹。用于湿温病气阴两夺,津液欲竭之症。症见舌黑如煤,齿燥面垢,喘促痰鸣,痉挛肢厥,灵衣撮空,二便不知,脉来洪数。

.

清宫汤
【方源】:《温病条辩》
【组成】:玄参心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尖2~5克,连心麦冬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误汗,液伤邪陷,心包受邪,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者。
【方解】:方中犀角尖、玄参心清心解毒为主药,佐心莲子心、连翘心、竹叶卷心清心泄热,连心麦冬、玄参心清心养阴。诸药共用,有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之功效。本方专清包络邪热,因为包络为心之宫城,故谓之清宫。
【加减】:热痰盛,加梨汁,竹沥;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咳痰不清,加瓜蒌皮;渐欲神昏,加荷叶、银花、石菖蒲。
【按语】:本方以高热、神昏、谵语、舌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乙型脑炎、感染性高热等。如抽搐,加服紫雪丹。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附方】:加味清宫汤(《温病条辩》)本方加知母、银花、竹沥组成,加强了清热解毒生津之功。主治暑温蔓延三焦,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
四黄合剂
【方源】:《太钢结核病防治所方》
【组成】:黄莲250克,黄柏、黄芩、大黄、栀子各2000克,连翘、金银花、知母各1500克,赤小豆500克,冰片30克。
【用法】:加水90公斤,过滤2次,蒸馏1次,成为无色或微黄色澄清液。每日3次,每次10毫升,饮后服,3个月为1疗程。也可用10毫升作气官滴入。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肺结核。症见咳嗽,或干咳少痰,或咯血,舌红苔黄。
【方解】:本方可治疗肺结核咯血,但大便溏者,不宜使用。亦可作汤剂煎服,但要酌情减小剂量。

.

.

脾胃久虚,不进饮食,胸膈痞闷,腹胁膨胀,呕吐不止,倦怠嗜卧;及大病之后气血虚羸,胃弱少食
大养脾丸
【处方】 人参(去芦头)1两,白术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荜茇1两,红豆1两,胡椒1两,诃子(煨,去核)1两,缩砂仁1两,白豆蔻仁1两,肉豆蔻(面裹煨熟)1两,白茯苓(去皮)半两,丁香半两,干姜(炮)2两,肉桂(去粗皮)2两,厚朴(去皮,姜制)1两半,甘草(炙)1两半。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10丸。
【功能主治】 脾胃久虚,不进饮食,胸膈痞闷,腹胁膨胀,呕吐不止,倦怠嗜卧;及大病之后气血虚羸,胃弱少食。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心食前白汤化下;或水煎5-7沸亦得。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六
健脾胃。育神养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反胃吐食,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及中焦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气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饮食;及久病泄痢,肠胃虚滑
大养脾丸
【别名】 参苓壮脾丸
【处方】 人参(去芦)半两,川姜(炮)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干山药半两,白术1两,白茯苓1两,缩砂仁1两,胡椒1两,白扁豆(炒)1两,神曲(炒)1两,麦糵(炒)1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只作10丸。
【功能主治】 健脾胃。育神养气,和补脾胃,进美饮食。主脾胃虚弱,胸膈痞闷,胁肋胀满,心腹刺痛,反胃吐食,口苦吞酸,胸满短气,肢体怠惰,面色萎黄;及中焦痞,不任攻击,脏腑虚寒,不受峻补;或因病气衰,气不复常,禀受怯弱,不能饮食;及久病泄痢,肠胃虚滑。
【用法用量】 参苓壮脾丸[《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摘录】 《百一》卷二引赵学谕方
健脾
大养脾丸
【处方】 丁香皮1两,良姜1两,藿香叶1两半,甘草1两半。
【制法】 上药并生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 健脾。主
【用法用量】 随意服之。
【摘录】 《百一》卷二引张防御方
干地黄丸
【方源】:《圣惠方》
【组成】:熟地60克,麦冬45克,菟丝子、白石英各30克,五味子、玄参、山茱萸、桂枝心、人参、父子、桑螵蛸、车前子、泽泻、远志、牛膝各15克,黄芪、枸杞子、肉苁蓉、山药、白茯苓、炙甘草各9克,丹皮90克。
【用法】:上药研末,入石英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饭前服,每服30丸,温酒或米粥送下。
【功效】:益气补肾,生津止渴。
【主治】:下消。症见口渴,小便多,唇干眼涩,脚软阳痿,身体乏力。
【方解】:临床本方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偏肾虚者。方中熟地、麦冬、菟丝子滋补肾阴、五味子、玄参、人参、黄芪益气生津,枸杞子、肉苁蓉、山药、白茯苓补肾益气,全方共效益气肾,生津止渴之功。用丸剂取其缓和之意,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须长期服药甚至是终身服药,故用丸剂,既方便又药效缓和,易为患者接受。若改为汤剂,方中药味可以增减,剂量也可酌情减小。

.

犀角地黄汤
【方源】:《备急千金方》
【组成】:犀角3克,生地黄24克,芍药9克,牡丹皮6克。
【用法】:原方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热养阴,凉血散瘀。
【主治】:
1、温热之邪深入血分,热甚动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涩紫黑,或神昏谵语,舌绛起刺,脉数者。
2、蓄血留瘀,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腹不满但自言腹满,大便黑而易解者。
【方解】:方中犀角咸寒,清热凉血解毒,《纲目》谓其“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泻肝凉心,清胃解毒”,生地甘寒,养阴清热,凉血止血,共为主药;赤芍苦微寒,和营泄热,凉血散血,丹皮辛苦微寒,泻血中伏火,凉血散瘀,共为辅助药,既能增强犀角、生地凉血之功,又和防止淤血停滞,使止血而不留淤。热入血分,耗血动血,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滋其阴则火不熄,不化其瘀则新血不生。本方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药仅四味,但配伍精当,功专效宏。

【加减】:喜妄如狂者,加黄芩、大黄。
【按语】本方以热甚动血、舌绛、斑疹为其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败血症、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重症肝炎、尿毒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疔疮、丹毒、药疹、荨麻疹、内痔出血、出血性麻疹、肛裂等。如热甚神昏者,可同时应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心火炽盛者,加黄莲、黑栀子。热甚动血,吐衄者,加茅根、侧柏叶、旱莲草;因怒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便血者,加地榆、槐花;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凡气虚、阳虚之出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方中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芍药可用赤芍代替,若热伤阴血较甚,则可用白芍。
【同名方】:
1、《景岳全书》犀角地黄汤,本方加黄芩、升麻构成,增强了清热解毒之效。主治胃火血热妄行吐衄,或大便下血。
2、《校注妇人良方》犀角地黄汤,本方加黄芩、黄莲构成,增强了清热解毒之效。主治上焦有热,发热,口舌生疮,或血妄行,或吐血,或下血。
3、《绛雪园古方选注》犀角地黄汤,由犀角、连翘、生地黄、甘草组成。功能泻火解毒,清热凉血,主治温热病高热烦躁,身发斑疹,舌苔红绛者。
【附方】
1、犀角消毒丸《证治准绳》本方去丹皮,加荆芥、防风、当归、牛蒡子、连翘、薄荷、桔梗、黄芩、甘草构成。功能清热凉血、祛风解毒。主治痘疹余毒及一切疮毒。
2、犀地清络饮(《重订通俗伤寒论》)本方加连翘、桃仁、竹沥、生姜汁、鲜茅根、灯心、鲜石菖蒲汁构成。功能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化痰通络。主治温热病,热陷包络,神昏谵语。
3、犀角解毒饮(《医宗全鉴》)本方去丹皮,加牛蒡子、荆芥、防风、连翘、银花、甘草、黄莲、灯心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赤游风,头面、四肢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
4、犀角解毒汤(《杂病源流犀烛》)本方去丹皮,加连翘、桔梗、当归、薄荷、黄芩、附风、甘草、牛蒡子、茅根、荆芥、京墨汁构成。功能清热解毒凉血。主治疹子出一日即没,毒邪内陷者。
泻白散(又名泻肺散)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地骨皮1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粳米9克。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入粳米一撮,水煎服。
【功效】:泻肺清热,平喘止咳。
【主治】:肺热气壅。症见咳嗽或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盛,舌红苔黄,脉细数为本方主症,属肺有伏火,肺气壅盛。火结于肺,气逆不降,故咳喘气急;肺中伏火,郁蒸皮肤,故皮肤蒸热,为辅药。粳米、甘草和中益气,补土生金,为佐使药。
【按语】:本方以咳嗽气喘,皮肤蒸热、午后尤甚、舌红苔黄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百日咳、肺炎、肺脓肿、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哮喘、鼻衄、声音嘶哑、小儿多汗症、盗汗、荨麻疹等。如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燥热咳甚,加瓜蒌皮、川贝母、咳喘气促,加地龙、杏仁、葶苈子;阴虚潮热,加青蒿、鳖甲;烦热口渴,加天花粉、知母;肝火犯肺,咳逆肋痛,加黛蛤散;汗多,加浮小麦。
【同名方】:
《证治准绳》泻白散,本方去粳米,加贝母、紫菀,桔梗、当归、瓜蒌仁、生姜构成。功能清泻肺热,化痰止咳。主治肺痈初期,尚未成脓。
2、《济生方》泻白散,本方去粳米,加桔梗、半夏、瓜蒌子、升麻、杏仁、生姜构成。功能清肺化痰。主治心胸壅闷,肺脏实热,咳嗽繁喘,大便不利。
3、《杂病源流犀烛》泻白散,本方加人参、知母、茯苓、黄芩构成。功能清热泻肺,补脾益气、主治肺热咳嗽,早晨尤甚者。
4、《幼幼集成》泻白散,本方去粳米,加桔梗、陈皮构成。功能清肺化痰止咳。主治小儿久咳,两目黑肿,白珠如血。
【附方】
1、石膏泻白散(《症因脉治》)由石膏、知母、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组成。功能泻肺清火。主治咳嗽气喘,燥火伤肺。
2、加减泻白散(《卫生宝鉴》)有两方,方1由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炙甘草、知母、麦冬、黄芩、五味子构成。功能清火泻肺,养阴利咽。主治肺经伏火,气息腥臭,咳嗽气喘,涕唾稠黏,口舌干燥,喉咙疼痛者。方2由知母、陈皮、桑白皮、地骨皮、桔梗、青皮、黄芩、甘草组成。功能泻肺清火。主治肺经火盛发喘。
3、桑丹泻白散(《广温热论》)本方去粳米,加桑叶、菊花、丹皮、杏仁、贝母、银花构成。功能清热泻肺,平喘止咳。主治温毒喉痧,下夺清化以后,余热未清者;亦治肺热咳喘。
防风泻白散(《症因脉治》)由防风、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构成。功能解表清肺平喘。主治哮喘,发热,外部表邪,短息倚肩,不能仰卧,伛偻伏坐。
2、黄芩泻白散(《症见脉治》)由黄芩、地骨皮、桑白皮、甘草组成。功能泻肺热,利小便。主治肺经有热,气逆胸满,喘咳面肿,小便不利。
3、桑丹泻白汤(《通俗伤寒论》)本方加桑叶、丹皮、竹茹、川贝母、金橘饼、大枣蜜构成。功能清肝保肺。主治肝火灼肺,咳则肋痛,不能转侧,甚则咳血,或痰中夹带血丝。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
【方源】:《小儿药症直诀》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g),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青汁,无时。现代用法:水煎服,或作散剂冲服。
【功效】:清散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症见小儿弄舌,口疮口臭,或唇干烦渴,舌红脉数。
【方解】:本方原“治脾热弄舌”。钱氏云:“脾脏微热,令舌脉微紧,时时舒舌”,故有弄舌之患。脾开窍于口,脾胃伏火,外候应之,故发口疮口臭;脾火外蒸,故唇口干燥;伏火伤阴,则见烦渴;舌红脉数,正火热之候。
原方以清、散二法泻除脾热。清脾者,以石膏、山栀为主药,寒凉以清泻之,因心开窍于舌,弄舌者,乃心经亦热,用山栀者兼可清心火。辅以防风,取其辛散脾中伏火,虽为发散之药,但其性舒缓,故称为“风药中之润剂”。藿香芳香入脾,既助防风辛散伏火,而有“火郁发之”之效,又可芳香辟秽,调中和胃,为方中辅助之药。用甘草,一可以泻火解毒,二可以甘缓和中,使散者不至迅散,清者不至骤清,缓行于中,以奏祛热之功。

【按语】:本方以口疮口臭、舌红脉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慢性口腔炎、鹅口腔、滞颐、小儿发热、脑功能失调、妇人带下、睑缘炎等。如烦躁不安、加灯心、赤茯苓;小便短赤,加滑石;大便秘结,加大黄;热重,加连翘,银花;津伤,加麦冬、石斛。
【同名方】
1、《幼幼集成》泻黄散,由赤茯苓、黄芩、黄柏、黄莲、黑栀子、泽泻、茵陈蒿、灯心组成。功能清热泻火。主治小儿心脾热,舌不转,不能吮乳。
2、《医宗全鉴》泻黄散,由犀角、青皮、黄莲、生地、木通、石膏、丹皮、荆芥穗、牛蒡子、红花、大黄、紫花地丁、灯心组成。功能清热凉血,解毒透邪。主治痘疹锁口,一边嘴角有痘一粒,较诸痘独大,板硬无盘,或两边嘴角各有一粒,或口之上下四旁,连串环绕者。
3、《幼科发挥》泻黄散,由赤茯苓、黄柏、黄莲、黄芩、山栀、泽泻、茵陈组成。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肿胀。
4、《兰台轨范》泻黄散,本方去石膏构成。功效、主治与本方略同。
【附方】
1、加味泻黄散(《医醇剩义》)由防风、葛根、石斛、石膏、山栀、茯苓、甘草、荷叶、粳米构成。功能泻肝降火、滋生津液。主治脾胃有伏火,舌燥唇干,烦渴易饥,热在肌肉。
1、清热泻脾散(《医宗全鉴》)由炒栀子、煅石膏、黄莲(姜炒)、生地、赤茯苓、黄芩、灯心组成、功能清热泻脾。主治小儿鹅口,口舌生满白屑。

.

大阳丹
【处方】 朱砂半两,雄黄半两,雌黄半两(末),乳汁半升(男儿者)。
【制法】 上以酒1升,同熬干3次,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诸虚百损。
【用法用量】 每服1丸至3丸,空心米汤送下,兼服地仙酒、老仙酒更妙。
【摘录】 《普济方》卷二二六引《鲍氏方》
大羊肾汤
【处方】 人参1两,白芍药1两,麦门冬1两半,熟干地黄1两,杜仲1两,当归1两,芎1两,远志1两,白茯苓1两,石斛1两,五味子1两,桂心1两,续断1两,黄耆半两,磁石3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肾劳虚寒,面肿垢黑,腰脊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梦寤惊悸上气,小腹里急,痛引腰脊,四肢苦寒,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 每服用羊肾1对,切去脂膜,以水1盏半,煎至1盏,去肾,下药末5钱,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空心及晚食前温服。
【摘录】 《鸡峰》卷九
大衍丸
【处方】 羌活2两,当归2两,白芷2两,防风2两,粉草2两,连翘2两,熟地2两,牛蒡子2两,僵蚕2两,蒺藜6两,玄参半斤(酒拌,晒),苦参皮1斤(酒浸,九蒸晒)。
【制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诸风瘫痿变形,胀肿困败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滚汤送下,1日3次。
【摘录】 《解围元薮》卷三
玉女煎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15~30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4~5克,牛膝4.5克。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胃滋阴
【主治】:胃热阴虚,症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牙齿动摇,大便时干,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或滑,按之有虚象。
【方解】:张景岳以本方治疗水亏火盛(少阴不足,阴明有余)之症。水亏者,肾阴不足;火盛者,胃火亢盛。亢盛之火,合于阴虚之虚火,循经上攻头面,故头痛,牙痛,心胸烦热;热伤血络,则牙宣出血;肾虚不能主骨,则牙齿松动;既有热,阴又虚,故见口干渴,大便时干;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是阳热所致;舌干,脉按之有虚像乃阴虚津亏之候。
本方以生石膏为主清“阳明有余”之火,且退热除烦以生津;熟地滋“少阴不足”之水,且壮水以制阳光,二药一清上一润下,合而共为主药。辅以知母,苦寒质润,既助石膏清胃热止烦渴,又协熟地滋肾水降虚火;麦冬滋养胃阴,亦可清心除烦。佐以牛膝,善能导热下行,以制上炎之火,引血下行,而止上溢之血,配熟地亦可补肾阴之虚。五药合方,清润并行,胃肾同治,有余之火得清,不足之阴得补,则诸症自愈。
【加减】:如火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泽泻,或茯苓亦可;金水俱亏,因精损气者,加人参。
【按语】:本方以牙痛、齿松、牙衄、舌红苔黄而干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口腔炎、舌炎、牙痛、口舌糜烂、糖尿病、三叉神经痛、咯血、鼻衄、咳嗽、病毒性心肌炎等。如胃火炽盛而肾阴亏不明显时,可用生地黄易熟地黄,玄参易牛膝,或加山栀、黄莲;血溢而热盛者,生地黄易熟地黄,并加丹皮、茅根、旱莲草;胃热盛而吐衄,重用石膏、牛膝,并加代赭石、藕汁;舌质红绛而干,或如镜面无苔者,加沙参,石斛。
若大便溏泄者,不宜使用。
【附方】
1、竹叶玉女煎《温病条辩》由生石膏、干地黄、麦冬、知母、牛膝、竹叶构成。功能清气养阴凉血、主治妇女温病,经水适来,干呕烦渴,脉数耳聋,甚至十数日不解,邪陷发痉者。
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元参方(《温病条辩》)由石膏、知母、元参、细生地、麦冬构成。功能清气凉血,养阴增液。主治太阴温病,身热口渴,气血两燔,烦扰不寐,舌绛苔黄,脉数。
犀角升麻汤
【方源】:《普济本事方》
【组成】:犀角30克,升麻30克,防风21克,羌活21克,白芷15克,黄芩15克,川芎15克,白附子1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12克,水煎服,日服3~4次。也可用饮片做汤剂煎服,各药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至常规剂量。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
【功效】:功能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风毒侵袭阳明,鼻额间痛,或麻痹不仁,或连口唇,颊车、发髻皆痛,不可开口。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风热侵袭阳明经。本方中犀角、升麻等清热解毒凉血,防风,羌活、白芷、白附子等祛风除痛,川芎活血通络止痛;辛、苦、咸共用,俾热清火平,血静则风定,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鼻额间疼痛,波及两颞侧或口唇等部位,舌红苔薄黄,脉滞实有力,为其辩证要点。
临床应用时,可酌量加蜈蚣、僵蚕、地龙;若出现眩晕,加钩藤、天麻;若见出血,加丹皮、茜草根、三七片;若见淤血,加丹参、桃仁。
肝阳上亢导致头痛、眩晕等,不宜使用本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