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原文 译文(四)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荣辱篇 第四

【原文】

憍泄①者,人之殃也;恭俭者,偋②五兵也。与其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③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④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⑤,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注释】

① 憍:通“骄”,自高自大。泄:通“媟”,轻慢。

② 偋:通“屏”,去除。

③ 薄薄:磅礴。

④ 危:高。

⑤ 涂:通“途”。让:通“攘”,拥挤。

【翻译】

骄傲轻慢,是人的害殃;恭敬谦虚,可以摒除兵战之祸。虽然有戈和矛的利刺,但都不及恭敬和谦虚有利。所以给人说善良的话,比布帛衣服还暖;说伤害人的话,比矛和戟刺得更深。所以在磅礴的大地上,却不能踏足上面,不是因为大地不安稳,危险而无法踏足,全是因为言语不当。巨大的路途也有拥挤时,细小的路途也有危险,所以即使想不谨慎,也不能不谨慎。

【解读】

《荣辱篇》说的问题是:别人对我有是非毁誉,而我在世间有荣辱,我应如何对待?但在说这问题之前,首先指出,我自己又应该怎样给别人毁誉。正确的态度是:给人善良的话,等于送人温暖,说伤害人的话,等于刺伤别人。可见毁誉荣辱问题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原文】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家室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①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注释】

① 乳彘:哺乳的母猪。

【翻译】

争斗的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发出一时的愤怒,丧失了终身的形躯,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会立刻被摧残,亲戚都不免受刑戮,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亲人。君主厌恶争斗,争斗是法制大力禁止的,但仍然要做,就是忘记自己的君主。就自我担忧而言,是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就家庭内部而言,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就对上位者而言,是忘记了君主,这是刑法不会放弃的,圣王不容的。哺乳的母猪不会接触老虎,哺乳的母狗不会远游他方,就是不忘记自己的亲人。而人,就自我担忧而言,忘记自己的身体,就家庭内部而言,忘记自己的亲人,就上位者而言,忘记自己的君主,这些人就是猪狗也不如了。

【解读】

荀子认为人自以为对,结果受辱,是因为将对和错混淆了。人执着于自己而和人斗争,只是小人,猪狗也不如。为了自己而斗争并不是君子的行为,只是动物性的冲动而已,君子不以此为荣。

【原文】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于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材①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体也。

【注释】

① 材:通“才”。

【翻译】

荣誉和耻辱的最大分别,就安危利害的平常情况而言,先实行礼义然后有利,就是荣誉。先求有利然后才实行礼义,就是耻辱。有荣誉的人常常都是显达的,有耻辱的人常常都是穷困的。显达的人常常都是管制别人的人,穷困的人常常都是受人管制的。这是荣誉和耻辱的重要分别。有才能而谨慎的人常常安全而有利,放荡凶悍的人常常有危险和害患。安全而有利的人常常快乐轻松,有危险和祸患的人常常担忧危险。快乐轻松的人常常长寿,担忧危险的人常常夭折。这是安危利害的平常情况。

【解读】

君子追求的是勇于做礼义行为,这种勇气是求诸己,不是求诸人的。如果自己做到先礼义而后有利,就是荣誉,先求有利才做礼义行为,就是耻辱。这是人内在的荣辱,这才是荀子重视的荣辱,一般世间外在的荣辱,不是荀子所注重的。但我们不是都很看重外在的荣辱,而总是忽视了内在的荣辱吗?

【原文】

材性知①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②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小人莫不延颈举踵而愿曰:“知虑材性,固有以贤人矣。”不知其与己无以异也。则君子注错之当,而小人注错③之过也。故孰④察小人之之能,足以知其有余,可以为君子之所为也。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注释】

① 知:通“智”。

② 辨:通“办”,治理。

③ 注:投。错:通“措”,安排。

④ 孰:通“熟”。

【翻译】

材质、本性、智慧、能力,君子小人同样拥有。爱好荣誉,厌恶耻辱,爱好利益,厌恶灾害,是君子小人相同的。但他们追求的途径就不同了。小人,快速说出荒诞的话,而想别人相信自己;快速做出欺诈行为,而想别人亲近自己;自己做出禽兽的行为,而想别人善待自己。这样的思虑很难有智慧,这样的行为很难安心,这样的持守很难建立。完成行为后也不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但却一定会遇到他所厌恶的。而君子实践诚信,也是想别人相信自己;君子实践忠诚,也是想别人亲近自己;君子修养正直和治理办事,也是想人善待自己。这样的思虑容易有智慧,这样的行为容易安心,这样的持守容易建立。完成实践后就一定得到他所爱好的,一定不会遇到他所厌恶的。所以君子穷困也不会隐没,显达就会大放光明,身体死了而名声会更加光耀。小人没有不伸手踮脚而祝愿:“我的智慧、思虑、材质、本性,一定比别人贤能。”小人不知道君子和自己没有不同,只是君子措置恰当,而小人措置错误。所以观察小人的智慧才能,就足以知道他的智慧才能是有余的,可以做君子所做的行为。好像越国人安于越国,楚国人安于楚国,君子则安于礼义的文雅。这不是智慧、才能、材质、本性令人变成这样,而是措置、习俗的节制不同而已。

【解读】

荀子认为人好荣恶辱的欲望是天生的。既是天生,即君子小人是相同的。但君子小人的分别,不在于好荣恶辱欲望有多少,而在于欲望是不是合乎道,合乎礼义,是不是正当的。君子小人的分别不是在好荣恶辱,而是在于所得的荣誉利益是不是合乎礼义。

【原文】

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鸡狗猪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①,然而衣不敢有丝帛;约者有筐箧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舆马。是何也?非不欲也,几不长虑顾后,而恐无以继之故也?于是又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是于己长虑顾后,几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浅知之属,曾此而不知也,粮食太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②穷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冻饿,操瓢囊为沟壑中瘠③者也。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④乎!彼固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其温⑤厚矣,其功盛姚⑥远矣,非顺孰⑦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曰:短绠⑧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所知也。故曰: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鈆察之而俞⑨可好也。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

【注释】

① 囷(qūn):谷仓。窌(jiào):地窖。

② 屈:竭尽。安:语助词。

③ 瘠:通“胔”,尸体。

④ 分:义理。

⑤ 温:通“蕴”。

⑥ 姚:通“遥”。

⑦ 孰:通“熟”,熟悉。

⑧ 绠(ɡěnɡ):短绳。

⑨ 鈆:通“沿”,遵从。俞:通“愈”。

【翻译】

人之常情,是想吃美味的食物,想穿绣有花纹的衣服,出行想有车马,又想积蓄有余的财富,而穷年累月地觉得自己不知和不足,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人的生活,才知道畜养鸡狗和猪,又畜养牛羊,但平时饮食不敢吃酒肉,钱币有余,有谷仓地窖,但不敢穿着丝绸布帛。俭约的人有一筐筐的收藏,但出行不敢有车马。为什么呢?他们不是不想,不就是因为顾虑长久之后,而恐怕无以为继的缘故吗?于是他们节约使用,控制欲望,收敛积蓄贮藏,作为后继之用。这就是对于自己的长远顾虑,这不是很好吗?现在偷生浅薄的人,曾经这样有余而不知俭约,粮食太浪费,不顾虑后来,不久就耗尽而变成穷困。这是他们之所以不免要挨冻挨饿,拿着瓢和布囊而成为沟壑中的尸体。何况现在说的是先王之道,仁义的传统,《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先王之道是为了天下而作重大思虑,为了天下人民作长远顾虑而保存至万世。先王之道流传长久,蕴积深厚,功绩盛大遥远,不是顺着和熟识而修为这个道的君子,则是不能知道的。所以说:短绳不可以吸取深井中的泉水,不知道重要的意义就不能够明白圣人的话。《诗经》、《尚书》、《礼经》、《乐经》的义理,不是平庸人所知道的。所以说:明白一个道,就可以明白第二个,明白了就可以长久,推扩这个道就可以贯通其他,思虑这个道就可以安心,返回遵循先王之道就愈爱好它。用来治理情欲就有利,由此而有名声就是荣誉,用来和群众相处就和谐,用来独处就可以满足,乐意就是这样了!

【解读】

荀子说君子求荣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要存心于先王之道、仁义之统。为了天下生民长远考虑,保存万世。这是最大的荣誉,这是要君子先去除了自利之心。由这个意义来说,君子只见礼义的荣誉,完全没有自利的意义,这才是荀子说荣辱的最高意义。看现在的为政者,很多都只想着自己的名声权力,失去了先王之道、仁义之统,都不是君子之道。

(0)

相关推荐

  • 每日学一句论语学而篇全集王自成主讲及每天学习讨论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每日学一句论语学而篇全集王自成主讲及每天学习讨论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视频声明: <论语>视频单纯是荀.王两家族的家学,因家族人数众多,分别各地难以聚集,做视频单纯为两家族后人学习之用,作为家 ...

  • 《荀子·乐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①,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 ...

  • 《庄子》原文 译文(四)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 ...

  • 《黄帝内经·灵枢篇》· 原文+译文:本藏、第四十七

    本藏.第四十七 [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 ...

  • 《庄子》原文 译文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 ...

  • 《庄子》原文译文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 ...

  • 《搜神记》卷十四(原文译文)

    卷十四 全屏昔高阳氏,有同产而为夫妇,帝放之于崆峒之野.相抱而死.神鸟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同体而生.二头,四手足,是为蒙双氏.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大如茧.妇 ...

  • 庄子《逍遥游》原文译文注释

    ​逍遥游·北冥有鱼 先秦 · 庄周 北冥1有2鱼,其名为鲲3.鲲之大,不知其4几千里也:化而为5鸟,其名为鹏6.鹏之背,不知7其几千里也:怒8而9飞,其翼若垂10天之云.是11鸟也,海运12则将徙13 ...

  • 《尚书》原文 译文(四)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先秦文献资料. 西伯戡黎 [原文] 西伯既勘黎,祖伊恐 ...

  • 《庄子》原文 译文(三)

    <庄子>是一部道家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的庄周及其门徒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被尊称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与<老子& ...

  • 《礼记》原文 译文(十四)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