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色图》的前世今生

武陵,晋代郡名,郡治在今湖南常德。“武陵春色”重在体现桃花繁盛、奇丽无比的景色。陶氏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派春意盎然、令人陶醉的景象。

“武陵春色”实景在万方安和的东北。一汪湖泊为池,池南、东、北三面青山。池北有“壶中日月长”,东边是“天然佳妙”,南厦为“洞天日月多佳景”。

“武陵春色”摹写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图,建于1720年前,初名桃花坞。盛时此地山桃万株,东南部叠石成洞,叫“秦人古洞”。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进入“世外桃源”。“武陵春色”之西,是“全碧堂”,东南堂是“小隐栖迟”。堂后,“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溪水,洞中流淌。当年,武陵渔人“便舍船,从口入”。而今,则乘舟缘溪行,穿洞而过,东有“清秀亭”,西有“清会亭”,一个小村落隐蔽在山坳里,似乎与外界不相往来,村子的南半部叫桃花坞,坞西叫清水濯缨室。又西稍北,是桃源深处。东边是绾春轩,轩东北是品诗堂。

桃花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绝妙的中国村落图画,好一个宁静的极乐世界。雍正四年(1726),乾隆在此读书,额为“乐善堂”。

1744年前后,根据乾隆皇帝旨意,宫廷画师沈源、唐岱等根据圆明园著名景群历经11年绘制的绢本彩色四十景图,由汪由敦楷书乾隆帝所作四十景题咏。“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复岫回环一水通,春深片片贴波红。钞锣溪不离繁囿,只在轻烟淡霭中。”字体一律为大臣奏章所用的宫廷馆阁体。全图分为上下两册,奉旨正式安设于圆明园奉三无私殿呈览,人称殿本彩图。《武陵春色图》即为这四十景图中的一幅。

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四十景图被掠夺并流失海外,当时被献给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1928年,法国留学生陈演生首度在异国看到圆明园四十景图时叹为观止,并随手拍摄带回中国,使得失落了半个多世纪的国宝第一次展现在中国人眼前。

1983年,法国学术界又将四十景图咏彩色底版赠予圆明园,得以翻印成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