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陵四十八景中的江宁八景
在清代较为流行的金陵四十八景中,今江宁区域占据八景,它们依次是:东山秋月、台想昭明、祁泽池深、天印樵歌、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虎洞明曦。2003年12月20日,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暨第十届集邮文化节在江宁举行,市邮政局据此八景分别制作成个性化邮票,并启用八景风景日戳,遂使江宁八景在海内外传播更广、更远。
八景之一:东山秋月
据清末长干里客徐虎《金陵四十八景图之东山秋月》 题曰:“在府治东南三十里,一名土山。晋谢安筑之,拟以会稽之东山,尝挟妓于此流连,终夜忘返。”谢安于中秋之夜,与名人雅士把酒当歌,对月吟诗。
地因人胜,因为谢安的名气,此后,文人墨客、帝王将相如谢灵运、鲍照、何逊、李白、王昌龄、温庭筠、王安石、苏轼、杨万里、吴敬梓、黄姬水、康熙、乾隆等,纷纷登山赏月,看银辉泻地,听松涛盈耳,因景生情,留下几多笔墨,以致“东山秋月”之名日盛,遂成古金陵著名景点。明代著名书画家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咏》和清末画家徐藻的《金陵四十八景》均有题图配诗。
八景之二:台想昭明
相传,萧统在位于今江宁区湖熟镇东北角秦淮河边的梁台上建造过一座读书楼,“引纳文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典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主持编选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代诗文总集《文选》,昭明是萧统死后谥号,故称此处读书台为“台想昭明”。当地百姓称之为“太子台”或“昭明台”。南宋咸淳年间建“昭文精舍”,元代改称“昭文书院”。汤濂诗云:“帝子空古今,书台无兴废。学者苟宗之,斯文应不坠。”它是“湖熟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承载着“湖熟文化”的荣耀,是湖熟最具人文色彩的景点,元代的遗址如今尚存。
八景之三:祁泽池深
祈泽寺始建于南朝宋代景平元年(423年),“在府东南三十五里”,即今天上坊集镇东二里的祈泽山,相传,南朝梁代有位法师在此讲《法华经》,龙女前来听讲,由于“此山乏水”,法师借机向龙女请愿:“可开一泉乎?”“数日后,忽作风雷,良久有清泉涌于座中。”从此,该寺被称为祈泽寺,法师诵经处形成的水潭叫祈泽池。”寺“于山坳之中,环境清静,有松、有石、有风、有雨、尽听天籁,自然优雅……后人以祈祷多应焉。”
寺中景点称谓,如堕云峰、待月亭、仙人岭、翻经坪等更是耐人寻味。自建成以来,历代名人雅士、帝王将相如王安石、李之仪、金鳌、曹寅等,慕名而来,吟诗作画流连忘返。自清乾隆皇帝驾临后,寺名盛于天下,善世信众,百里来之,至晚清民国时尤胜。清代,“祈泽池深”在金陵四十八景中位列第二。
八景之四:天印樵歌
在今江宁区东山镇东南有一山,“形如方印,故曰方山,亦名天印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自然景观与佛寺文化、人文风俗交相辉映。“釆薪归去闻赓唱,互答相酬兴不阑。”在过去,人们到山上交游,常能听到樵夫打柴时唱出的婉转美妙的歌声,“天印樵歌”由此而来。魏晋南北朝以来,方山即为游客寻胜探幽之地,迁客骚人会集于此,留下的佳句与名画不计其数。
明应天府(今南京)推官史谨将其列入“金陵八景”,赋诗云:“夹路青山拥翠螺,每闻樵唱隔烟萝。暗惊鹤梦穿云杪,细答松声出涧阿。几度半酣扶仗听,有时一曲傍林过。晚来弛担长松下,复和岩前扣角歌。”朱之蕃将其列入“金陵四十景”,并有诗赞之。至清代,其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
清初江宁府(今南京)书画家柳堉绘有《天印樵歌图》,该画右侧坡丘起伏,林立的松柏掩映着农舍,一樵夫正在山林间攀行。定林古刹立于山间,一舟横卧于水,文人憩坐舟上。青杨、髡柳等矗立岸边,农舍、栅栏夹杂其间。木桥不远处,一樵夫放下柴担席地而坐,另一牧童横坐牛背悠然吹笛,图右上角用行笔款识:“天印山头飞鹧鸪,歌声婉转出樵苏。钟陵王气留千古,始信秦皇早计愚。”
八景之五:牛首烟岚
朱之蕃《金陵四十景图咏》题记曰:“在府城南三十里,旧名牛头山,有二峰东西相对。”题图诗云:“天南双阙势崔嵬,遥送清芬扑面来。百折千盘纡蹬道,峰腰崖顶叠楼台。微云欲起轻阴转,片月初升积翠开。对岭启窗看变态,依稀蜃气接蓬莱。”
每至春季,牛首山山光峦影之中,处处桃李吐华,山花似锦,流泉淙淙,鸟语关关,禅意景致,妙不可言,明末馀宾硕有诗云之:“秀宇层明,松岭森阴,绮馆绣错,漂渺玲珑。”清初江宁著名画家高遇用手中画笔,创作了《牛首烟峦图》。汤濂则有诗赞曰:“双阙峨峨立,烟云漠漠封。岚光明灭处,谁与说禅宗。”
八景之六:献花清兴
献花即献花岩,据《神僧传》记载:“唐贞观十七年,法融来修戒定。二十一年,岩下讲《法华经》时,素雪满阶,获奇花二茎,状如芙蓉,灿同金色。”《大藏经》云献花岩:“有百鸟衔花翔集,即此岩也。”岩之外有石额,题“献花岩”三字,盖近时人立者。明代文学家、金陵人陈沂《献花岩志》则云:“距都城南三十里,有崇丘茂林,曰献花岩者,唐融法师观心处也。与祖堂、天阙绮错而居,登临之美,为一方最。”
八景之七:祖堂振锡
祖堂山宏觉寺前身为幽栖寺,始建于南朝宋代大明三年(459)。唐贞观年间,“东夏之达摩”法融禅师居此,创立了牛头禅宗,幽栖寺成为“江表牛头”发祥地,亦被誉为南宗祖堂,由此改名祖堂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则在此大兴土木,造寺千间,僧人众多。僧人出行持锡杖,塔婆形杖头上有锡、铁等金属制成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行走时装饰环振动有声,清脆的振锡声与清静幽雅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祖堂振锡所描绘的就是当时佛教盛行,众僧人出行的场景,明文学家顾璘有诗句云:“一闻真空诠,振锡却诸邪。”
八景之八:虎洞明曦
长干里客的《金陵四十八景图之虎洞明曦》云:“在府治东南四十里,出高桥门田野。洞不甚宽奥,而群山环卫,云光吞吐。近洞有宫氏泉,相传汉时已著。洞外一庵,竹树掩映,土地平旷,游人至是憩焉。”相传南唐年间,金陵大旱,正苦于求雨无果时,一斑斓虎在青龙山山脉中的张山绝幽处的山洞里,刨土不止,不久便泉涌成涧,及时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生活饮水和农业用水难题,因此,人们就把此洞叫做虎洞。
张山周围山岭连连,松竹繁茂,优美的风光,动人的传说,再加上当时这里是行旅要道,诗人词客题咏者甚多,汤濂《虎洞明曦》云:“渴虎只饮泉,幽人常入穴。煮茗听松风,清晖映岩壑。”张通之《虎洞明曦》曰:“洞既不宽亦不奥,只求容膝易于安。深山大泽藏凶物,此虎光明另一班。”沧桑变迁,“虎洞明曦”之景今虽已不著,但在春晓夏展时,攀上张山之顶张望云雾缭绕,朝日一出,气象万千,仍然会让人体会到古人用“明曦”二字来状此景之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