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烧汤洗澡|原乡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网友上传。我小时候也这样跟祖父或父亲堂叔一起洗澡。

前两天回家,晚饭后刚要去洗澡,母亲说你爸在烧汤呢。我一听,立马拿着替换的衣服从太阳能浴室出来,去装着浴锅的房间。父亲已经烧好汤了。我说今天走了些路,想泡泡,太阳能洗澡不能解乏。于是,父亲就把头汤让给了我。我再一次在铁锅里泡了半小时,中间加了次火,浑身舒坦后,来了个胖子出浴。

我把这一段话发了社交媒体后,再一次引发了热烈的围观讨论,不外是怎么会在锅里洗澡,为什么叫烧汤。

烧汤,在江南故乡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通常人所知的烧菜的一种,汤菜,比如萝卜汤,血旺汤,鲫鱼汤,鸡汤之类。

另一种,是一般人都无法理解的一种江南农村习俗,生活方式,即烧水洗澡,俗称烧汤,在武进、宜兴,以及浙江的湖州等地农村至今犹存。

冬天城里人到农村做客,吃完晚饭,桌上碗筷都已收拾好,主人会跟女人说,去烧汤。女主人通常不言不语,从灶间抱了一捆稻草出了厨房,去烧汤。

城里人就不解,不是刚吃完饭么,喝完汤么,怎么又要烧汤了?

这其实不再是烧喝的汤,而是烧水洗澡。当然这烧汤洗澡的锅,叫浴锅,与做饭的锅不同,更大,过去农家这口锅一年四季,就做两件事,一是杀猪后拖汤给猪褪毛,二是冬日人洗澡用。因为不经济,过去一个村里,不会家家户户安装,而浴锅通常是人丁较多人家才装。

武进的旧阳湖地区(武南片)及宜兴长兴等地农村旧俗,过去都是在铁锅里洗澡的,关于这个习俗,我的江南旧闻系列曾写过多篇文章,比如《浴锅旧事》,《浴锅新事》,《爱上浴锅泡澡》等,引得异乡的朋友大为称奇。其实不奇怪,这是个古老的习俗,还传到了日本,至今日本东京地区的农村,可能还有遗存——2014年我曾想去考察,未果。

这个习俗具体传自何时,已无从考据。但明人沈德符写《万历野获编》,记万历前朝章国故,沈氏是浙江嘉兴人,《野获编·兵部·沉惟敬》记录了这个习俗:“日必再浴,不设浴锅,但置密室。高设木格,人坐格上,其下炽火,沸汤蒸之,肌热垢浮,令童子擦去。”

沈德符所写,其实更像今天的蒸桑拿。但自此可以看出,在铁锅里洗澡习俗,远至万历朝前就存在了。

浴锅洗澡的习俗过去写得很详细了,今天专门谈谈,为什么我们把洗澡叫烧汤。

(2015年大年三十下午,泡在铁锅里的我)

其实洗澡才是新汉语,现代汉语。

古时洗澡称为沐(《周礼·宫人》载:“共王之沐浴。”,或浴(夫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或澡(《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

烧汤也是源自古语。汤在古时是热水之意。《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列传·蒯通》。“边地之城,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此语后来延伸为固若金汤的成语。

类似的说法还有扬汤止沸,赴汤蹈火。

当然,固若金汤等成语里的汤,是沸水,太热,是用来杀人的,自然不能用来洗澡。

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在写给故乡青年马君则的励志名篇《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谈到自己求学之苦,“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媵人持汤沃灌”,其实就是丫头拿热水给他浸泡,就是烧汤泡澡,至于是在锅里还是桶里盆里,宋濂没写。但“汤”在此为洗澡的热水,确实无误。

当然,古人也把温泉称为汤池,并常以此命名地名,这汤温度倒是跟洗澡水更接近。

当然,旧时洗澡条件差,主要是烧火用的柴草不够,所以,为省柴草,常常一锅汤先后洗很多人,由男及女,由尊及卑,毕竟温水加热,比另起汤锅烧汤洗澡要省许多柴火。虽然今天看起来极不卫生,但故乡自嘲说“浑水洗萝卜,越洗越白”。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过来的,也没得什么病。当然,今天就算烧汤洗澡,也不用省柴了,当然可以一锅一人洗了。我冬日回家,都会在午后或晚上,烧好一锅汤,好好享受浸泡之乐。

故乡吴方言中,有许多汉语古老的用法,烧汤洗澡自然也可归属此类。

说法是古语,习俗也是古老的传统。今天在城镇化工业化以及遍地浴室的时代,难道你不想在这口难得一见的锅里泡上一泡,感受古老的生活习俗?这是也算残存的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了吧?

关于老朱煮酒

更多分享,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