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卢仝《月蚀诗》的创作背景 | 作者:卢广韶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卢仝的《月蚀诗》在创作模式上挣脱是时唐代格律诗词严谨的羁绊,冲破是时唐代诗词盛极难继的尴尬局面,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山立派。在名家辈出、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中脱颖而出,与诸多鸿儒大家争奇斗艳。使卢仝伫立中国的浩瀚诗坛,史称“卢仝体”。
《月蚀诗》并非单纯对“月蚀”这一天文自然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用比拟的形式托物言志、借题发挥的一首政治讽刺诗。《月蚀诗》寓景抒情、射影抨击时政朝弊,借此展示自己忧国爱民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
《月蚀诗》的创作背景及其意图,应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卢仝的坎坷人生及出现的月蚀现象去探索。

一 、《月蚀诗》创作的社会政治背景

《月蚀诗》写作的政治背景和意图,《新唐书·卢仝传》曾有“讥切元和逆党”的说法。史称的“元和逆党”,是指公元820年(元和十五年)宦官陈弘志弑宪宗之乱。但从诗中“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斗柄插子,律调黄钟”,及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元和庚寅斗插子,月十四日三更中”(斗插子指冬至,黄钟指十一月)看,可知卢仝《月蚀诗》为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旧历十一月十四日月食而发,与陈弘志之乱相距尚十年,不可能预卜而“讥切”之。况且自古有“日君象,月臣象”,“一主德,一主刑”的说法,把“月蚀”同弑君拉扯在一起,牵强附会。因此要考察《月蚀诗》的政治背景须得回溯到公元810年(元和五年)前后。
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成德节度使(领恒、冀、深、赵四州)王士真死,长子王承宗自为留后(河北三镇相沿以嫡长为副大使,父死便称留后),待朝廷任命后,正式称节度使。唐宪宗准备用兵革除藩镇世袭制,这当然是合理的。但他不顾群臣“自古无中贵人为兵马统帅者(《旧唐书·宦官传》)”的反对,任用自己最宠信的宦官吐突承璀为统帅,结果威令不振,士无斗志。各道统兵将校受宦官指挥深以为羞耻,不肯齐心竭力,战势完全陷于被动。号为“骁将”的神策大将郦定进被叛军杀死(《月蚀诗》中云“恒州阵斩郦定进”即指此),整个战事损失惨重,期年无功
第二年,唐宪宗迫不得已任命王承宗为成德节度使,吐突班师而返,仍为禁军中尉。段平仲等极论吐突承璀轻谋弊赋,请斩之以谢天下,宪宗只降其为军器使,旋又因罪出令监淮南军,但不久又诏回京师,官复原职。唐朝自玄宗后期始,宦官的势力慢慢滋长,元和之际达到登峰造极。唐宪宗在位十五年,始终宠信宦官,本来脆弱的政治生态遭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当时白居易、独孤郁、李绛等朝臣,对宦官弄权的危害,都看得清楚,屡有书谏。因古人有“众星列布,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位,各有所属,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在人象事”之说。所以诗人卢仝则以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忧惧和警告,并且不幸而言中——“人养虎,被虎啮;天媚蟆,被蟆瞎。”《月蚀诗》可以说因月食而发,联及“恒州兵事”,驰骋想象。但是,正像能用“月食”的天文现象来包容此诗的全部内容一样,也不能用“恒州兵事”的历史事实来直解此诗的丰富内蕴。即不能囿于“本事”。卢仝《月蚀诗》诗云:“岁星福德,官爵奉董秦。忍使黔娄生,覆尸无衣巾”。董者董贤,西汉哀帝幸臣;秦者秦宫,东汉将军梁冀之嬖奴,皆以善媚取宠,显赫一时。黔娄生者,春秋时齐国高士,因为不求仕进,死时穷得连遮体的衾被都没有。诗人把董秦和黔娄生的际遇作鲜明的对比,用意是深远的,使人想到诸葛亮《出师表》上的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三十五岁的韩愈,出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升至监察御史,可谓才华横溢、年富力强,然而却因得罪李实被贬。《常州孟谏仪座上闻韩员外职上贬国子博士有感五首》对韩愈的遭遇发出感慨:“烈火先焼玉,庭芜不养兰”、“孤臣心耿直,天王苦死嗔”。为此卢仝在《叹昨日三首》亦云:“贤明圣行甚辛苦,周公孔子徒自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在当时君不明、臣不忠的情况下,“忠良伏草莽,无因使羽翼”。贤臣不能善终,他们“竭节遇刀割,输忠遭祸缠”的悲惨结局,让卢仝慨叹“镜明不自照,膏润徒自煎。”总之,不难看出卢仝的这首诗,乃是借虾蟆食月的神话讽刺宦官弄权,“讥切”所至,切中中唐政治之弊。

二、《月蚀诗》创作的个人生活背景

卢仝《月蚀诗》的创作意图,除了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外,还需要着墨卢仝,读懂卢仝。
忧患意识是历代政治家、史学家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的一种传统意识,主要表现在对天下兴亡、国家盛衰的密切关注,纵观中外,概莫能外。这种意识的本质是人文精神最集中的表现。一个对于社会前途、人民命运常怀忧患意识的人,必然对社会弊端的革故鼎新强烈关注、大声疾呼,发出自己内心的“不平之鸣。
鲁迅先生讲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当一个生命主体遭受现实的压抑摧残而使其情志不能伸张,形成的屈辱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会发出“不平之鸣”。象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低吟,屈原《楚辞·渔父》:“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悲歌……。读来令人动容,自然引发卢仝的共鸣,致使卢仝不愿与官宦同伍,远离仕途,在封建社会残酷的高压统治下,卢仝只能以隐晦的形式,以犀利之笔借景言志,抨击朝政时弊,祈望政治清明。
卢仝的“不平之鸣”,源自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唐代,对于选士授官,一要阀阅高,门第显;二要擢高科,受知遇;否则就不会有多少出路。卢仝天资聪明睿智,博览群书,长于写诗,抱负很大,对自己期许极高。他弱冠之年,便离乡背井,从故乡济源出外游学,往来扬州、嵩山、洛阳、西安、塞外等地融入社会,为生计奔波拼搏,展示自己的胆识和才华,阅历可谓丰富。他曾在《送王储詹事西游献兵书》诗中云:“玉匣百炼剑,龟文又龙吼。抽赠王将军,勿使虚白首。”这是卢仝为求用仕,赴长安以所著兵书干谒王储之作。联系刘叉《塞上逢卢仝》:“直到桑干北,逢君夜不眠。上楼腰脚健,怀土眼睛穿。斗柄寒垂地,河流冻彻天。羁魂泣相向,何事有诗篇。”可知卢仝或有留意于烽火之事,意欲以武事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卢仝“入仕则良相,匡扶社稷;为民则良医,救世活人”的用世情怀也在其故里民间广为流传。意思是要做官就做象宰相那样大的官,因为宰相可以制定国策、左右朝政、济世黎民;做大官不成,就做一位名医,解民痛苦、救世活人。难怪韩愈在《寄卢仝》中发出:“少室山人索价高,两以谏官征不起”和“先生抱才终大用,宰相未许终不仕”的慨叹。韩愈又说:“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意思是说,即便做不了官,凭着他出众的才华,去著书立说,也会得到垂范后世的效果。总之,韩愈对卢仝作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
卢仝定居洛阳,韩愈“厚礼之”。然而韩愈毕竟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县令,并非强有力者。因而处于“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具体情况之下的卢仝,由于一不会投机钻营,二不会阿谀奉承,所以直到三十岁仍然徘徊傍徨于仕途之外。他的《直钩吟》:“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没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很显然表明他徒唤叹息的无奈心情。至于再游扬州《送伯龄过江》云:“伯龄不厌山,山不养伯龄,松巅有樵堕,石上无禾生,不忍六尺躯,遂作东南行。诸候尽食肉,壮气吞八紘。不唧溜钝汉,何由通姓名。夷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努力事干谒,我心终不平?”则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不平之鸣了。
“学而优则仕”、“仕能润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史以来,妇孺皆知,自然成为读书人的梦寐追求的终极目标,卢仝亦然。他在《感古四首》中感慨“读书书史未润身”,实质是读书致用不得而心中苦闷的反语。这种情愫在卢仝内心挥之不去、耿耿于怀,强烈地刺痛卢仝的思绪感情。偌大的理想抱负不得实现,荒诞、冷酷的“一介布衣”现实,无情地嘲弄、羞辱了卢仝,愤世嫉俗的頽放怒气深藏于胸。
总之,尽管卢仝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理想恢宏、抱负远大,但他出身卑微、家境贫寒。虽有幸受到韩愈厚爱,施以援手,但无奈韩愈官小势薄,无权揠苗。外加卢仝生性耿直、孤僻,不善谋事,致使其一生布衣,似乎见怪不怪了。事实对前面所述我国唐代对于选士授官“一要阀阅高,门第显;二要擢高科,受知遇”作了最好的诠释。
卢仝虽一生布衣,但他不甘沉沦,做隐居山野、不闻世事的野夫山人。他对二次皇封“谏议大夫”不屑一顾,哀叹自己“万卷堆胸朽”的无奈。他虽未能实现“入仕则良相,匡扶社稷”的宏图大志,然他以“神农尝百草”,敢于第一次“吃狼桃”、“吃螃蟹”的大无畏精神,矢志躬耕田园,精研茶道,大胆尝试、勇于实践,总结创新,成就了其“为民则良医,救世活人”的平民夙愿。
卢仝的“不平之鸣”,源自对是时社会政治生态的愤懑。
卢仝在《自咏三首》其一中云:“为报玉川子,知君未是贤。低头虽有地,仰面辄无天”。又云:“万卷堆胸朽,三光撮眼明。翻悲广成子,闲气说长生。”贤者,德才兼备者也。纵贯历史,贤者若能得以重用被视为当权者政治清明。卢仝自认为因自己非贤者,故前途暗淡,如无天照之日,这实质也是其愤激的反语。韩愈、贾岛都曾在诗中对卢仝德才兼备予以极高的评价,对其“贤者无官”表示不平和惋惜。卢仝自称“愚公”寓意有二:一是讲自己精神状态的颓废;二是讲做事不会为己谋利。其实是其愤世情怀的极端宣泄和表白,是悲愤郁闷至极的反击。他在《自咏三首.三》中写道“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生涯身是梦,耽乐酒为乡。日月粘髭须,云山锁肺肠。愚公只公是,不用谩惊张”。他又借姜子牙渭水岸边钓鱼的故事而感叹人生,在《直钩吟》诗云:“初岁学钓鱼,自谓鱼易得,三十持钓竿,一鱼钓不得。人钩曲,我钩直,哀哉我钩又无食。文王已不复生,直钩之道何时行。”《冬日》诗又言:“上不事天子,下不识王侯。”综述这些诗的意涵为自己生性耿直,处事不会圆滑,忌讳世俗的逢迎、拍马溜屁。既然“文王已没”,即便德才融身,不遇明君,也只能明珠投暗、老死草野。
卢仝怀才不遇、仕途不畅,在复杂的社会中茫然生存,心无定力、无所适从。青少年时期,诸多客观条件和社会因素促成他的佛教思想。二十岁左右游学洛阳,开始接触到“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大儒韩愈,聆听了他关于辟佛老、崇儒术,尊孔读经、经世致用的学说,思想观念立刻为之一变。他的《人日·立春》:“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今日克己应由及,愿与梅花俱自新!”绝句表明了以后自己弃旧图新的意向。他慨叹:“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虽然穷困到如此地步,但却时刻不忘钻研儒术。他又在《冬日行》之三中道:“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行同藏。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肠。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表明了他坚信只要学有所成,就一定能够得到经世致用,施展抱负,从而报效国家的出仕机会。卢仝在弃道从儒,而且学有所得之后,便立即觉察到青年时期,一贯笃信并追求的佛老之学,是虚幻诞妄,自欺欺人的。他在《忆金鹅山沈山人》里,坦率地告诉他早年结识的沈道士说:“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一片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表示自己已经开始嗅觉到儒学这片“新茶”的馨香之气了,请沈道士速来给他祝贺道喜。接着便又告诫沈道士:“莫合九转大还丹,莫读三十六部大洞经,闲来共我说真意,齿下领取真生长。”表明儒家学说是一部大道理,凭书面很难讲清,只有用口头才能告诉他的真谛。进而他又提醒沈道士:“不须服药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自古圣贤放入土,淮南鸡犬驱上天。白日上升应不恶,药成且辄一丸药。”指出道家一贯宣扬的“一人得道,鸡犬升仙”完全是自欺欺人的话。自古及今又有谁真的看到过白日升仙的人呢?至此,卢仝意犹未尽,他以迷觉者的身份,再次去觉沈道士之迷。“君爱炼药药欲成,我爱炼骨骨已清,试自比较得仙者,也应合得天上行。(《忆金鹅山沈山人二首》其二)”不过你我都应该知道,天上的事儿也是和人间一样的难办。“天门九重高崔嵬,晴空凿出黄金堆。夜叉守门昼不启,夜半醮祭夜半开。夜叉喜欢动关镇,镇声爆地生风雷。”即便是侥幸登上了天,如果不对夜叉们加以“醮祭”,那就会被夜叉们暗做手脚,挡拒在天门之外,使你见不到太上道君。“太上道君莲花台,九门隔阔安在哉?呜呼!沈君大药成,兼须巧会鬼物情,无求长生丧厥生!”这对信奉白日飞升的道教信奉者来说,确是一个打击,同时也表明了卢仝自己迷途知返的觉醒。
卢仝的“不平之鸣”,源自对世风俱下人心叵测的愤懑。
“安史之乱”的唐王朝,政局江河日下。政治衰颓直接导致世风人心的浅薄萎靡,时局的混乱使黎民百姓对国家前途的忧心忡忡,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精神颓废、心理信任危机。这些世风颓变的危机早在玄宗天宝年间已露苗头,人们不再以原有的勤奋努力方式求取功名,而寄希望于侥幸或歪门邪道攫取荣华富贵。反映在行为方式上,便是趋利避害、明哲保身、重利轻义。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这样抨击当时虚伪的人情世故:“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皇甫湜在《送王胶序》中痛斥重利轻义:“痛今之人,其始之心以利回,其始之交以利迁”。孟郊在《择友》中对浅薄的社会风气亦表示愤慨:“兽中有人形,形异遭人隔;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古人形似兽,皆有大圣德;今人表似人,兽心安可测?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卢仝则在《观放鱼歌》一针见血指出:“苦痛如今人,尽是鱼食鱼。族类恣饮啖,强力无亲戚”。这些六亲不认、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正是基于对虚伪人情世风的憎恶。卢仝还在《门箴》一诗中,劝诫人们不要交有“八杀四孽”之弊病的人,告诫自己:“贪残奸酗,狡佞讦愎,身之八杀。背惠,特己,狎不肖,妒贤能,命之四孽。有是有此予敢辞,无是无此予之师,一日不见于心思。思其人,惧其人,其交其难,敢告于门。”故卢仝不愿多结交世人,囿于一种“物外无知己,人间一癖王”的安静生活。看破红尘、退避三舍、洁身自好。常此以往,形成了卢仝性情的古怪和诗风的奇异 。    卢仝的“不平之鸣”,源自对自己家境贫困的愤满。
《唐才子传》载:卢仝“家甚贫,惟图书堆积”。卢仝好友韩愈对其贫困家境曾在《寄卢仝》一诗中描写的淋漓尽致:“玉川先生洛城里,破屋数间而已矣。一奴长须不裹头,一婢赤脚老无齿。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先生结发憎俗徒,闭门不出动一纪。至今邻僧乞米送,仆忝县尹能不耻。”卢仝《苦雪寄退之》诗云:“冷絮刀生削峭骨,冷齑斧破慰老牙。病妻烟眼泪滴滴,饥婴哭乳声呶呶。市头博米不用物,酒店买酒不肯赊”;《自咏》诗中亦云:“蚊芒当家口,草石是亲情”;《客淮南病》一诗又云:“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这些诗句更是把自己的生活窘境书写的穷形尽相。对于穷困潦倒的卢仝来说,与其呆在充满物欲横流的繁华都市洛阳,真不如回到山中隐居,虽然穷困,但好赖没有富人比着,眼不见心不恼,自得其乐,因而其《山中》诗云:“饥食松花渴饮泉,偶从山后到山前,阳坡软草厚如织,悃与鹿粗相伴眠。”卢仝在《夏夜闻蚯蚓吟》诗中言说自己的命运更为悲观:“汝无亲朋累,汝无名利侵。”甚至觉得自己连一条小小的蚯蚓都不如。卢仝后因“赊买”里仁坊,使其陷入“宅钱都未还,债利日日厚(《寄男抱孙》)”、“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通运隔南溟,债利筑北斗”(《冬行三首》其二)的困境。无奈,卢仝在寒冬腊月,南下扬州卖宅,但又为“旧业苦不厚”、“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冬行三首》其二)而担忧发愁。韩愈看到卢仝生计艰难,便给他出主意“劝参留守谒大尹(《寄卢仝》)”,而卢仝的反映则是“言语才及辄掩耳”。卢仝如此高洁修身之举,并未受到社会的尊崇。相反他矢志坚持儒家信条,成为其谋生的最大障碍。“辛勤奉养十余人,上有慈亲下妻子(韩愈《寄卢仝》)”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于是,卢仝因贫困产生的内心不平“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跃然《冬行三首》其二中。“读书书史未润身(《感古四首》其四)”便成为卢仝激愤的自嘲,也为“万卷堆胸朽”不能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而大鸣不平。

三、《月蚀诗》创作的自然现象背景 

《尚书.尧典》中记舜的话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合。”和《毛诗序》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变衰的分水岭,即使唐代上继开天盛世之后出现的“宪宗中兴”,也只是大唐衰落的回光返照。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平叛,使唐帝国元气大伤。国家虽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统一,唐王朝进入相对安定的元和时代。但与此同时衍生的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两大政治痼疾,致使皇权旁落,中央权威受到严重削弱,唐王朝从盛世之巅骤跌谷底。如何挽救皇权的衰颓,抑制宦官、藩镇的专横跋扈,恢复国家元气,自然成为待解的时代难题。朝野有识之士对唐宪宗宠信宦官、主宰朝政、养虎为患的危害,多有微词,时有书谏。当时发生的以王叔文为领袖的政治改革——“永贞革新”,凸显的改革朝政积弊、打击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的举措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社会风气,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士气。爱国诗人卢仝虽为一介布衣草民,但谨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不敢忘国忧。他与朝中忠臣良相一样,对大唐历史及现实梳理反思。以“人养虎,被虎啮”,“恩非类,自作孽”警示皇上整纲肃纪,剔除阉党,重振国运。朝中大臣尽管有权上疏指陈时弊,但上疏将面临杀头、流放、灭族的极度风险,这就是“伴君如伴虎”,胆小者自然退避三舍。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便是一例。作为庶民百姓位卑言轻,上疏即为犯上,谁能为之?谁敢为之?能否用一篇檄文震动皇上?却又不能直言其事,必须托物言志。那么,“物”从何来?“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月蚀发生了!月蚀现象为卢仝抒发思想情怀提供了“天机”,为创作《月蚀诗》做了自然铺垫。
卢仝首先看到的是皓月渐升,玉宇澄澈。突然发现有黑暗开始吞噬月亮,月全食发生,月暗星明。此情此景,联系是时大唐形势,确有惊人相似之处。卢仝浮想联翩,激情迸发,诗思涌动,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蕴藏和艺术手段,采取传统的比拟手法把天、地之事融会贯通,利用神话传说和星人对应、星地对应的宇宙星相知识来旁敲侧击、指桑骂槐,借天象言政事,于是一首《月蚀诗》蒙上神秘的政治色彩,以独特的诗歌艺术方式横空出世,情志交融、弹压百怪,表达诉求,警示朝野,同时也把自己的情志展现的酣畅淋漓、一览无遗。
正如综上所述,卢仝作为一个一无官守、二无言责的旧知识分子,在是时唐朝腐败统治的社会里生存,能够这样肝胆烈火、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以诗歌作为武器去抨击威焰灼人、操生杀夷族之权的统治集团,而且“近乎狂妄”地明确表示自己要“代天谋其长”的政治诉求,实属难能可贵。《月蚀诗》洋溢着卢仝积极用世的满腔热情、弥漫着耿忠报国的强烈愿望,以及夙愿难酬后极度的郁闷激愤和难以启齿的无奈失望,我们深刻理解卢仝自我价值落空后内心所受的重伤。《月蚀诗》作为卢仝绝无仅有的一首长诗,把自己的情志展现的酣畅淋漓、一览无遗,也为日后罹难“甘露之变”埋下祸根。

作者简介: 卢广韶,中学高级教师,河南济源思礼村人。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济源市作协会员,河南省民协会员。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0多家国内教育学术核心期刋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级以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15项。编著《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书。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

  • 你知诗仙、酒仙,不知茶仙?因为他才高避世,活得凄惨,短命冤死

    但凡能被冠之以"仙"的古代名人,多以放荡不羁.恣意潇洒的形象出现,比如李白,比如刘伶. 诗仙.酒仙被后人熟知,但茶仙却少有人知.茶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茶仙卢仝[tóng],唐代文 ...

  • 《散原精舍诗编年笺注稿》:1149

    1149-1 十六夜月食 万屋钲鸣弹裂空,旧依巫史走儿童(1).睨天高语更聋俗,那解卢仝入咏工(2). [笺注] 八月十六(9月26日)夜,有月食,民间有各种救月的习俗.陈三立心有感触,旁入时忧,觉得 ...

  • 七碗茶歌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元和八年(813)清明后的一天,寄寓在扬州朋友家的一位叫卢仝(号玉川子)的诗人,在日上三竿的时候睡得正美,忽然有军将打门惊醒了好梦.原来是在常州做谏议的好友孟简让下属送来了一包贡茶级别的明前阳羡茶.孟 ...

  • 看到月亮不圆 卢仝为何让蛤蟆背锅 五柳七

    北京晚报 | 2021年09月22日 五柳七 . 初疑白莲花,浮出龙王宫. 八月十五夜,比并不可双. 唐代诗人卢仝写<月蚀诗>,并非简单的咏月诗.全诗挥洒千言,更似大闹天宫的檄文.在诗中, ...

  • 卢仝故里征文‖勿忘乡愁 (卢广韶 )

    勿忘乡愁 卢广韶 引言:卢仝故里--思礼村,古称虎山村,亦称虎头山村,因其村北的一座酷似卧虎的山而冠名.相传公元618年李渊长安登基,唐人避讳其祖父唐太祖李虎的名讳,故将虎头山村易名武山村,清代设置武 ...

  • 苏轼诗专辑(含创作背景)

    苏轼诗精选(含创作背景及鉴赏) 诗作(25)--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 ...

  • 韩孟诗派—韩愈李贺孟郊贾岛卢仝马异刘叉

    韩孟诗派诗集(115首) (韩愈40.李贺37.孟郊30.贾岛28.卢仝15.马异4.刘叉5)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

  • 茶仙卢仝的经典茶诗《七碗茶》赏析

    在中国茶诗领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卢仝<七碗茶>(又称<七碗茶诗>.<七碗茶歌>).卢仝在中国茶诗创作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古往今来无第二人.下面茶诗网带您来一起赏 ...

  • 【好歌】有些诗不需要了解诗人生平,更不需要了解创作背景

    我住长江头, 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 定不负相思意. 我们常说要理解一首诗 需要首先了解作家生平 需要了解创作背景 然后才能真正读懂 ...

  • 文人与茶:苏轼用12个字羞红老道脸,卢仝一首诗成全日本茶道

    茶与酒,似乎代表着古代文人的两种精神.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一种潇洒肆意的本性流露:而"落尽庭梅三日雨,香风闲对一瓯茶"是一种 ...

  • 卢仝故里征文 ‖ 南坪新韵(尹喜梅)

    南坪新韵 尹喜梅 谷雨,落雨纷纷.润泽原野,也肥沃心灵. 一簇民居,在烟雨中打坐.时光的指节敲响暮春的门扉. 樱桃花落了,圆润的果子挂在树梢.白雪般的落花和主人一去不复返.这一个落雨的天气,我想念身穿 ...

  • 卢仝故里征文‖郑坪花开(李娟)

    郑坪花开 李 娟 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在濛濛细雨中,我们走近郑坪.雾气在山顶缭绕,让郑坪的山更绿更润,也让山间的桐树花更加夺目.多年来,我是那样喜欢一棵棵开花的树,梨树.桃树.杏树.李树,开花 ...

  • 卢仝故里征文‖“礼清书斋”读思礼 (刘克庆)

    "礼清书斋"读思礼    刘克庆 在美丽的万阳湖畔,有一座窗明几净的"礼清书斋",斋内清静.清雅,书架排排立,书案台台新.放眼窗外,淼淼湖水映清翠,俯读典籍,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