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环境下,教育将迎来哪些新趋势?
文丨月月 · 主播丨大超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早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它早已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教育领域。
特别是去年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教育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大规模的线上教育,让人工智能展示出变革教育的巨大潜能。
那么,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会发生怎样的改变,我们又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观念呢?
人工智能环境下
教育的新趋势
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教育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传统知识不断贬值
在信息革命中,知识和知识分子是不断贬值的。这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让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大减少,也让知识的淘汰率不断提升。以往只有少部分人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今天我们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轻松获得。
传统职位被AI取代
《科学》杂志曾预测,到2045年,全球平均会有一半的劳动岗位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就拿翻译类工作来说,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介绍,在大学英语六级翻译考题中,机器翻译的得分在抽样的57万考生测试数据中,排名前1%。这就意味着,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很难匹配新时代的需求。
让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多年以来,由于中国的教育资源紧张,很多学校都是大班制教学,一个老师要管六七十个学生,因材施教很难做到。
而今,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促进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
一来,AI可以通过大数据,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制定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另一方面,未来的教育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教育更具个性化。
人工智能环境下
教育应如何应变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然会给教育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变革。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又该如何应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呢?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教育”,鼓励主动性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中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成果。”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在今天的时代,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聆听到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名教授的课程,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教育”,开发更加人性化的在线教学工具和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单向的传授知识方式,让学生从自我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自己探索、或与同伴探讨,从而促进个人的进一步发展。
应更注重体验式教育
前文我们提到,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化,很多职位都会被AI替代,知识也会不断贬值。那么,有什么东西是AI无法替代的呢?其实就是人的体验、情感、价值观。
未来学说丹尼尔.平克曾预言:“未来的人有六种技能很重要,分别是: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的能力、玩的能力和找到人生意义的能力。”这些能力要如何获得?光靠老师“一言堂”式的单向教授不行,靠学生的死记硬背、反复练习也不行,最终还是要学生对生活有所体验,在体验中获得。
正如马云曾在演讲中提到的:“知识是可以学来的,但是智慧是一种体验。所以我们人类和机器未来的竞争,是智慧的竞争,是体验的竞争。”因此,未来教育应该更加注重体验式教育,让求学者亲身经历、亲自验证,在体验中获得科学知识、养成道德品质。
例如欧洲流行的“营地教育”,就属于一种体验式的教育形式。在营地学习中,教员会布置各种任务,在任务中持续培养营员的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团队配合、领导力、服务精神等等。
更加注重智识,而非知识
随着AI的发展,知识会不断贬值,而智识则越来越被看重。知识和智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涵却不同。知识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强调的是量的积累。但在新时代下,我们的记忆力再强,能知道的也多不过人工智能。
而智识则是高于知识、能够统领知识的智慧。具体来说,智识是能够正确理解、判断各种复杂事物,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基本关系的能力。这部分能力,才是未来教育更加看重的。
而要想提高智识,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的手段。例如,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就以文学阅读为例,同一部作品,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能激发读者的独立理解和批判思考。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让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树立幸福教育观
教育在不断变化,但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果没有把握住“不变”的东西,我们永远把握不了教育真正的本性,也永远跟不上变化的步伐。
那么,什么才是教育不变的东西呢?其实,就是对于“幸福”的追求。
我们知道,比起认知,情感更具有本源性,人一生下来并没有认知,但是一定有情感。本源性的东西往往也是归宿所在。而“幸福”,作为人最朴素的情感,它既是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人类教育的最高理想,甚至还是人类最终极的目标。无论是教育也好,发展经济也罢,最终目的都是让人获得幸福感。
因此,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一种人性教育的回归。就如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幸福”。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坚持幸福教育观,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获得学习的乐趣。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的学习对于学生才有意义,否则一切教育活动只会扼杀孩子们的天性。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每个国家都在思考,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冲击下教育何去何从。
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看来,既然未来很多职位都会被机器人代替,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要注意,一是不要与机器人在它擅长的领域竞争,二是不要把学生当成机器人训练。
我们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用最前沿的科技去点燃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要让孩子和人工智能区别开来,更加注重情感、体验方面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让教育发挥真正的作用,让孩子成为引领未来的人才。
正心正举
健康与发展公益讲堂开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