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
青浦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名称 | 批次 | 公布日期 | 所在街道 | 地点 | 年代 | 类别 |
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84.5.4 | 重固镇 | 福泉山周围 | 新石器时代 | 古文化遗址 |
崧泽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赵巷镇 | 崧泽村 | 新石器时代 | 古文化遗址 |
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香花桥街道 | 天一村 | 新石器时代 | 古文化遗址 |
刘夏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赵巷镇 | 刘夏村 | 西周至战国 | 古文化遗址 |
金山坟古文化遗址 | 保护地 | 1977.12.7 | 练塘镇 | 东厍村 | 新石器时代 | 古文化遗址 |
青龙塔 | 保护单位 | 1982. | 白鹤镇 | 青龙村 | 唐宋 | 古迹 |
1.福泉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青浦县重固乡钱家经村.虽称之为山,其实是4000余年前人工堆成的一个带椭圆形的土台,高7.5米,东西长94米,南北宽84米。土墩形似覆船,故又名覆船山。
1979年来,先后3次发掘,面积约2150平方米。经清理,在灰黑色土层中,发现87座西汉墓和4座战国晚期的楚墓。土台东部已发现31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墓葬,出土大量玉器,有琮、壁、璜、斧、钺、环等,都是礼器、祭器和饰物,制作精美,工艺水平甚高,还有石器、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有的墓中有双手反缚状的陪葬者的骨骼,说明这里是一处部落首领的墓地。
北部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崧泽文化”墓葬18座,叠在上面的有战国墓4座、西汉墓96座。福泉山古文化遗址地下的灰黑土层以下,是三层灰黄。在灰色和黄褐色土中发现良渚墓葬18座,墓内陪葬物制作精细,为新石器时代罕见的珍品。黄褐土层下是黑褐土层,发现17座崧泽晚期墓葬,其中有同性合葬和男女合葬,在太湖地区属首次发现。黑褐土层下又是灰黑土层,属崧泽文化早期古人的居住地遗址,反映了五六千年前上海先民的生活面貌。遗址一层层土色变化,反映了马家浜、崧泽、良诸文化早晚有序的文化层叠压关系,可看作是一份距今60OO年至2000年的上海远古时代的历史年表。该古文化遗址被誉为上海的“金字塔”。
2.崧泽古文化遗址
位于青浦区城向东五公里处的崧泽村。经过一系列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一个原始村落,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并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史迹。它是上海地区迄今为止最早的古文化遗址。
崧泽古文化遗址的上层:土色黄褐,出土文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陶器、瓷器、石器和少量青铜器。其中有一件色彩青绿、敞口坦腹,内壁布满旋纹的瓷器,反映出我国当时的劳动人民对瓷器的制造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中层:土色灰褐,是一处原始公社的公共墓葬地。埋葬的特点,人骨架仰身直肢,大部头向东南,在平地上推土掩埋。
人骨架周围一般都有随葬品。墓葬中有两座中年女性与儿童合葬,反映了这一时期子女从母,尚处于母系氏族社会。下层:土色灰蓝,其中有古代人为藏食物而挖掘的地窖以及原始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生产力的低下。 在地窖中,发现可人工培植的籼稻和粳稻的谷粒,证明了青浦地区的先民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已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更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3.寺前村古文化遗址
位于大盈乡天一村东北侧,遗址面积大约2万平方米。1966年发掘53平方米,1991年发掘139.5平方米。遗址所在,地势高爽,最高处比周围地面高约1.5米,寺溪河环绕遗址东、西、北三面。遗址的地层堆积中心区分为6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宋代以后堆积,第二层唐宋时期,第三层春秋战国戚家墩文化层,第四层为西周亭林类型文化层,第五层良渚文化层,第六层崧泽文化层。两次发掘发现崧泽文化墓葬1座、窖穴1个,良渚文化墓葬4座、水井2口,战国时期墓葬1座,唐墓2座,宋代水井5口。
崧泽文化墓葬人骨架保存完好,无随葬品。窖穴1个,口近正方形,边长约1.2米,内埋鱼骨、兽骨等,是当时储藏食物之处。良渚文化墓葬均为单人葬小墓,仰身直肢,头向南,面向东,有随葬陶器2~7件不等,一般放在下肢旁。其中,3号墓墓主为老年女性,除随葬鼎、双鼻壶、盆、豆、罐6件陶器外,口内还含小玉管1件。4号墓随葬的1件双鼻壶,壶颈上刻划云雷纹、曲折纹和圆涡纹,非常精致。水井2座,井身均为直筒形,深约2米,井壁有竹斡和芦苇痕迹,是用竹、芦苇编成的井圈残迹。战国时期墓葬1座,人骨已朽蚀不存,随葬品呈南北向排列,种类有印纹硬陶坛、黑陶盆、原始青瓷碗等。硬陶坛饰方格纹,瓷碗施黄绿色釉,深直腹,内有旋纹,是这个时期硬陶与原始瓷的典型风格。小型唐墓2座,各有唐乾符四年(877年)和永泰二年(766年)砖刻墓志铭1方。有青釉罐、赭釉四系执壶、青釉双系执壶等随葬品。宋代水井中1、2号井结构保存较好,井深380厘米、直径90厘米,共有11层砖砌井圈,每层由7块井砖错缝侧砌而成,井底平铺一层大砖。4号井的下半部出土了4件龙泉窑粉青釉瓷器,有1件鬲炉、2件长颈瓶和1件瓜棱腹注子,这批青瓷造形优美、釉色晶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从遗址地层中采样所作的孢粉分析,遗址各个时期的植被环境和气候:崧泽文化时期,以常绿落叶混交林为主,气候暖湿。良渚文化时期,植被为以落叶树为主的针叶落叶混交林,气候温干。西周春秋时期,气候偏凉干或温干偏凉、唐宋及以后,转为温湿和暖湿气候。
4.刘夏古文化遗址
位于青浦县东,赵巷乡刘夏村北。1976年开挖淀浦河时发现。在河岸的断面上深约1.5米~2米处,暴露一层灰黑色的古文化层,其中包含灰烬、红烧土、动物残骨和古陶片。开河出土和采集的遗物有夏商时代马桥文化的叶脉纹圜底内凹硬陶罐,大方格纹灰陶瓿和鹿角锄形器。也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席纹、绳纹、回字纹、弦纹等硬陶片,以及原始瓷杯、碗和青铜刀等。
5.金山坟古文化遗址
位于青浦县蒸淀乡东团村,探明遗址分布在大蒸港的南北两岸,于60年代初文物普查时发现,遗址中心为一东西向长65米、宽15~20米、高约2米的不规则长条形土墩。相传为宋丞相何执中墓。1985年12月10日~23日试掘,开探方11个,计121平方米,共约4万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座、历代古井4座、灰坑18座,文物57件。遗址文化层堆积大致有三层:上层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马桥文化遗存,中层是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存,下层是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遗存。
主要出土物有:1号、4号宋代水井出土的葫芦籽、芜荽籽(香菜)、甜瓜籽及稻谷壳、木挂钩、陶球等,对宋代上海的农业栽培史及民俗风情,有一定的研究价值。2号战国水井出土姜黄釉泥质红胎双系陶罐1件。5号商代灰坑出土双系方格纹凹底黑釉硬陶罐1件,是中国南方商代印纹陶器施黑釉的重要实例。
1号良渚文化小墓,人骨架明显有经火烧的迹象,出土1件方柱形兽面纹玉锥形器。2号崧泽文化墓,出土器物型式与良渚文化接近,为研究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演变提供了实物依据。
青龙塔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白鹤镇青龙村,塔名'隆福寺塔’,俗称'青龙寺塔’,又名'青龙雁塔’,是上海市稀有的实物古迹,也是上海古老港口——青龙镇遗存的地面建筑物,它是研究上海古代史、古建筑和佛教史的宝贵资料。
青龙塔是上海最老的古塔。唐宋年代青龙镇曾是上海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青龙塔就是镇内标志性的建筑,那时烟火万家、商贾云集、市政繁华,有“小杭州”之称。青龙塔原是七级八面,砖木结构,后被兵火破坏,现只留下宋代修建的塔身,残高30多米。寺塔于宋康定、庆历年重修
青龙塔和青龙寺分别于1959、1960年被列为县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升级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