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捻转补泻手法图解
针刺得气后,以针身左右旋转的角度、频率和用力轻重,左捻或右捻进行补泻的方法。《灵枢经·官能》:“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即指:泻法,必须圆活流利,到了病所而捻转针头,这样经气就能通畅,快进针、慢出针,以引邪外出。补法时,轻轻地捻转,徐徐将针刺入。元·窦汉卿《标幽赋》:“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也指出了捻转补泻的操作要领,即向左转针为补、向右转针为泻。
操作针刺得气后,一般以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右手)向左向前,示指向后向右者为补法;相反,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右手)向右向后,示指向前向左者为泻法。
适应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
注意事项在运用时,需注意针体的还原,不可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持续捻动,以免造成肌肉纤维缠绕针体,引起滞针或疼痛。
《灵枢·官能篇》补法用“微旋而推之”,泻法用“切而转之”。
《问·离合真邪论》泻法用“吸则转针”。
原则:捻转角度水、频率慢为补,捻转角度大,频率快为泻(图20)。
操作:①补法、捻转角度30~90度角,频率宜慢,约每分钟100~120次(图20-(1))。
②泻法、捻转角度90~180度角,频率稍快,约每分钟150~200次(图20-(2))。
若作较大幅度的捻转时,须防止组织纤维缠绕针体而产生疼痛。如发生这种情况,可将针轻提插几下,即可解决。
本法适用于头面,躯干,四肢等部位,故应用较广。
适应:补法用于虚、寒和阴证,泻法用于实、热和阳证。捻转补、泻用途广泛,为后世各种补、泻手法的基础。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