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 湿疹四肢皮肤痒/张仲景有方子治疗皮肤骚痒

太平时光

2020-07-30

名医名方 胡希恕 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湿疹四肢皮肤痒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国内外学者所称道。被日本中医界赞誉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希恕青年时拜清末进士、名医王祥徵为师学习中医,于1919年参加沈阳市政公所中医考试,**中医士证书并个体行医,后于1931年在北京个体行医,与陈慎吾、谢海洲等老中医办学,传播中医学术。1952年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1958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内科学教授、附属东直门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等职。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

最常见的,咱们上午和下午都提到的这个方子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这个汤证在《伤寒论》是23条,理解这个方子,就对我们经方治疗皮肤病的道理,就是经方为什么治疗皮肤病呢,它的理论在哪儿呢?从这一条就能看出来。

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从这一条就可以看出了,它是从症状反应上来治病的,辩证的。这条怎么说呢,“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复发汗、复下、复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个有几个打成绿色的了,打成绿色是什么意思啊?

伤寒论怎么写成的?不是张仲景因为家里瘟疫流行,死了好多人,所以他不做官了,去学医了,写成了《伤寒论》,不是这样的。《伤寒论》怎么写成的啊,是论广而成,根据什么论广?根据《汤液经法》,《汤液经法》这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三国战雄,在汉代时候还有的,可惜啊没有传下来,张仲景见了。谁,以后再也没见着,谁见到呢?以后就是说,从见解上见到的。他写成了《伤寒论》以后,论广以后,经过《汤液经法》,经过张仲景论广,就是补充,写成了《伤寒论》,这个书啊应该是《论广汤液经》,这个《论广汤液经》也没了,由于战火。后来谁啊,王叔和见到了,只有由王叔和见到并整理了,整理了以后,他起了个名字叫《伤寒论》。后来又发现一部分没有整进去的内容了,又整了整,叫做《金匮要略方论》,也叫《金匮要略》。所以这样呢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或者叫《伤寒杂病论》,实际,张仲景,现在说这个《伤寒论》啊不是叫《伤寒论》,叫《论广汤液经》。所以这本书啊,《伤寒论》这本书是论广来的,不是张仲景一出道就一下写成的,所以这条文就是这样。这个条文经过杨绍伊的考证啊,可能就是说《伊尹汤液经》也叫《汤液经法》,原先是这么写的“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虐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者,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原先条文可能是这样,张仲景论广的时候做补充了加工了,整理加了,在这个“一日二三度发”加上注解,这个是什么?它就是“脉微缓者,为欲愈也”,就是脉缓了要好了;“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能发汗,不可吐下,这是注解,还有这个体会注解一下,让后世们注意,所以这个他注解的增加这么些内容,所以在这一条里增加了这些内容,就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讲一讲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呢?实际上就是说,从这个症状上辨证,就是说经方啊,得了病之后出现了些症状反映,反应出来的症状来辨六经、辨方证。所以他根据这些症状才辨出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来,但是有些道理是后人慢慢、慢慢,到了张仲景的时候,从这个症状上说是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为什么呢?注解了,有个体会“我”写上了,这是前人的经验。为什么面色反有热色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这疟疾啊,就是“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后人总结的增加的,增加了这个些内容。所以这是后人论广增加的部分内容。

再一个体会,为什么说如疟状?如疟状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治疟疾不是用小柴胡治疗的吗?为什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啊?这里头有他的道理。“得之八九日”一般伤寒,太阳病一两天就好了,这一拖,拖了八九日了还没好,这还在表吗?一般是不在表。但是出现了如疟状,这已经说,好像不在表了。但是还出现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这是说什么呢?这是告诉你不在少阳。虽然如疟,症状如疟,寒热往来的属于疟疾啊,但是他不呕,不呕什么呀,它没有在少阳。清便欲自可,告诉你什么?不在里,不在阳明。所以他就排除了在里,在半表半里这种可能。虽然得病八九日,已经出现寒热往来,但是却不是在少阳,不是小柴胡汤证,仍是什么?太阳病。那原先是太阳病啊,是麻黄汤证还是桂枝汤证啊?不是。因为他发热恶寒,根据太阳病提纲,这是符合的。热多寒少说什么?这是个阳证。因为有些病啊,咱们看《伤寒论》啊,有些是发汗,大汗出,汗出淋漓,这个漏汗出,也就大汗出了。因为出汗伤津液,虽然在表,但是表陷于里的少阴病,津液伤得厉害,这个少阴病在表啊,但是只恶寒没有发热,是阴证了。这个是发热,热多寒少,说明也不是少阴,所以还是在太阳,太阳病是个阳热证,不在少阴,不在少阳,也不在阳明,那在哪,还是在太阳。他这一个条文,理解这个条文,等于把这个《伤寒论》的三阳,少阳、阳明、太阳这三个病都给鉴别了,再一个就是少阴,少阴表证,他讲的是涉及到三经的内容。所以这个病啊,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所以又不是麻黄汤证,又不是桂枝汤证,还在太阳,是什么?桂枝麻黄各半汤。他主要特点是什么?热多寒少,寒热往来,这个原因是什么?身上痒。这个痒的原因?以其不得小汗出。所以,这里头没有说,实际暗藏着什么,身必痒,这个一出汗他就好了,那是什么?一个是表邪,还一个是什么?夹湿。为什么会夹湿啊?所以人体一虚了以后,一出汗,人体表邪出去了,剩下的是什么?湿留到身体里了。所以这种症状,你看看大青龙汤证就知道了。39条:“身不痛,但重。”也是湿在表的一个表现,一个特征。

所以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所以桂枝麻黄各半汤的它这个病因病机呀,以前不知道,后人逐渐总结认识到了,发汗,这个痒就是湿在表,所以这个湿,在表,引起了痒,所以解表、小发汗、祛湿是治痒的一个办法。所以就在《伤寒论》总结这么一个经验。

病例:痒因湿在表

例1,王某,女,13岁,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证属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皮肤,为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

桂枝5克,麻黄3克,白芍3克,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一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从这一个病例大家可以看到,咱们看一看吧,这个小女孩,十三岁,她身痒一周多,自服息斯敏,痒不见轻,白天痒的很轻,到晚上就厉害了。用手挠一挠,就起那种小丘疹,白天看不到,到晚上就看的明显。她自已感到脸上发热,没有汗出,口中和,别的没什么痛苦了,小孩叙述症状不会太清楚。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这个病属于什么?太阳表不解,营卫不和,湿郁肌肤。这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应该严格的说,从方证来说是什么?麻黄桂枝各半加赤豆蒺藜汤。药物是什么?就是桂枝3克,麻黄3克,白芍3克(小孩量),生姜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枣2枚。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方加上了赤小豆和白蒺藜。这叫方证对应吧,这叫桂枝麻黄各半加赤小豆蒺藜汤方证。这个是03年治好的一个病例,是一个典型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赤小豆蒺藜的这么一个方证。这个吃了以后,身上见微汗的,出了一点汗以后,不是发汗,所以就不痒了,以后再也不发作。

桂枝加荆防汤方(胡老常用方)

桂枝加荆防汤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根据桂枝麻黄各半汤来的,它的道理跟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机理,它的组方、方证是依照这个。不过这个胡老经常用的,小发其汗,在桂枝汤基础上加了荆芥、防风。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所以既然是不要发大汗,所以临床用药的时候也不能用太大。当然要根据临床的症状,那就看了。

例2:姜某,女,50岁,08,10,11日:一周来,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成片,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苔薄白,脉浮细。太阳阳明合病,荣卫不和挟湿,为桂枝加荆防苡仁败酱槐花汤:桂枝10,白芍10,生姜12,大枣4枚,荆芥10,防风10,炙甘草6,白蒺藜15,生苡仁30,败酱散30,炒槐花10。

因为这个临床举的这个病例吧,合并了里症,所以这个又加了入里的方子。这个女的是50岁,是空军医院的一个{MOD}。08年治的,她一周了,四肢皮肤痒,粟粒样湿疹,下肢明显,还有微汗出,口干,二便调,脉浮细。所以这个有微汗出,是桂枝汤证,不是完全麻黄汤证,有口干是有里了,阳明里,苔薄白,脉浮细,这个病是什么?是太阳阳明合病。刚才有好多人讲的,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以这个刚才讲的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治疗皮肤痒,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这个合并了阳明病了,有口干了,就是有里阳明热了,里阳明就是有合并治里阳明热的方子,他用的什么?用的白蒺藜、生薏仁、败酱草、炒槐花这些清解里热的。解太阳之表,用白蒺藜、败酱草、炒槐花和生薏仁解阳明里热,所以他治疗皮肤病是根据六经辨证,而不是单纯表证了,它是由太阳阳明合病,所以这样合起来治疗这样那样的皮肤病,这是湿疹。所以这样呢是方证对应。

二、张仲景有方子治疗皮肤骚痒

很多人都经历过皮肤骚痒。

有的人在洗完澡后,电风扇一吹,就觉得这里痒,那里痒,仔细一看,痒的地方也没长啥东西。抓抓就好了。

有的人早上起来,就觉得身痒不舒服,风吹了更不舒服,甚至还起风团。更奇怪的是有的人在屁股上起疙瘩。

还有的人平时没事也会这里痒,那里痒,时不时的,不定时,不定点,也不算很繁频,不是很严重那种。有风无风都会偶尔有痒点。

前二种情况是很明显的表皮问题,有风更严重,风症明显。后一种情况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往往是表症并伴有脏腑问题。

痒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有分析研究指其是一种轻微的痛觉,也有研究指出不是痛觉。不管是不是,反正是皮肤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抓挠的一种感觉。

以上第一第二种痒症与具体的有明确病机的癣痒,发疹痒,伤口愈合痒不同。这是一种体表伤寒未解而表现出来的轻度表证。这样的皮肤瘙痒是最常见的。

对付这种养张中景早就有方子可开。他在《伤寒论》里说“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意思是说一个人得了伤寒,经过治疗想好他又好不了,要出汗又没有汗出。如果这个人的脸是是脸色红赤,那么这个人就会出现身痒的问题。

那么这种皮肤瘙痒,那就可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疗。喝了汤以后只要出点小汗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这其实就是体表有伤寒未解而导致的皮肤瘙痒。这其中产生的机理有两种,第一种情况就是,一个人得了伤寒的时候再使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但是汗发了没发透,汗水离开了汗腺,但没有从毛孔出去停留在表皮。那么就会导致这个水滞留,堵塞在表皮,就会出现一种痒的症状。有的西医认为这是一种皮肤轻度的水肿。第二种情况就是本来这个人得了伤寒,但是因为他身体比较虚,中医说表虚,基表排汗的力量不够,结果呢,汗没有完全排出来。停留在表皮,也会导致水滞留,形成堵塞。如果这种堵塞严重的话,它就会出现像风团一样的疙瘩。不严重的话可能就是一个会痒点点。

所以后来的中医学家根据这样的一个机理,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来治疗,因体表有寒未解导致的皮肤瘙痒,这也包括了因这种机理产生的各种疹痒。

身痒的主因,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已做精辟说明:“不得小汗出,是表邪未解的证候,要出汗出不来,水分含在皮内,其身必痒”。即痒病在表,又兼挟湿邪,故与风湿相类。经方对风湿的治疗原则是“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出汗者,风湿俱去也”,而桂枝麻黄各半汤正是微微发汗的治剂。

下面是胡希恕弟子冯世纶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芥、防风微发汗,仿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意,收到满意疗效。如:黄某,女,40岁,2009年3月就诊,主诉近日来身痒,皮肤起疹疱,夜间身痒为重,口不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白,脉弦细。该患者身痒夜间为重,口中和,六经辨证为表证太阳病,兼有瘀血,法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处方: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生姜10g 荆芥10g 防风10g 赤小豆15g 当归10g 白蒺藜15g 沙苑子12g 蛇蜕6g。服药三剂后,身痒即大减,后以柴胡桂枝汤调理而愈。

医案分析:身痒为患者自我感觉,从《伤寒论》可以看出,身痒多有病位在表的机会,为表证太阳病,若时日已久,而表邪未解,可入里化热,由六经来辨当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当先解表或表里双解,此时治疗仍当以解表散邪兼以清热,若热明显者,可根据证情加入生石膏、栀子等。痒甚加白蒺藜、白藓皮、蝉蜕等,血虚明显可加入赤小豆、当归等,内湿明显者可加入生苡仁、败酱草等。

下面是二个直接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加减的案例:

罗德扬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奇痒验案2则

案1 李某,女儿2岁,农民,1972年2月3日诊。自诉皮肤瘙痒4个月。白天皮肤奇痒难忍,至夜晚脱衣覆被睡觉则痒止但喘促不宁,曾用中西药和民间单方等多法调治皆无寸效,后经人介绍求家父诊治。刻诊:全身皮肤瘙痒但无丘疹,不红不肿,皮肤略嫌干燥,抓痕累累,舌质微红,脉象浮涩。诊为为邪干皮腠,卫津郁滞,皮肤失去荣润所致。思仲景桂枝麻黄各半汤有“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句,试投原方,以观其效: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嘱麻黄去沫),早晚各1服。2剂尽,患者喜悦不禁曰:“药后几无痒、喘”,主动索药再服。原方再投2剂,痒喘之苦霍然若失。随访3年,终无复发。

案2刘某,男,72岁,农民,1984年3月15日诊。患者皮肤奇痒6个月余。曾在开封等处经多法治疗3个月不愈。诊见皮肤干燥无疹块,询知大便七八天1次但不甚干结,脉象浮虚。此乃邪郁皮肤,肺失宣降所致。投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12g,白芍12g,麻黄9g,杏仁12g,甘草5g,生姜3片,大枣4枚。2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后痒去大半。再投2剂,便通痒止。

由此可见,世人均觉中医难,只是不知其机理之精巧,圣人早已有良方可效,很多名医却可以随手拈来,看来我们还是不太了解自己身体的奥妙。人体就像个房子,中药就像战斗的武器,怎么把病邪赶出去,只需要那么一点点智慧。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桂枝二麻黄一汤

    汗出不彻邪还袭,如疟频来时翕翕: 桂枝汤二一麻黄,表后脉洪为病吉. 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麻黄.杏仁. 功效: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主治:太阳中风轻证.症见发热,恶风寒,形似疟状,一日 ...

  • 发汗第一方,感冒和皮肤病经常用到

    今天,咱们来学习"麻黄汤".麻黄汤是伤寒论开篇第一个方子,要读懂伤寒论,从麻黄汤.桂枝汤这两个方子开始. 我学中医就是从麻黄汤开始的,也可以说,是麻黄汤让我跟中医结下了缘. 在我学 ...

  • 云霄脉学解《伤寒论》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若头痛者, 必衄,他这个一句话差不多就是一段的意思了.假若吃过麻黄汤发汗, 而头痛不已,那个人啊还鼻衄,什么道理呢?这个就是病深,他在六七天,他这个病啊,这个热病都往上冲,六七天 ...

  • 五十七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这一条论述伤寒汗后余邪未尽而复聚的证治. 伤寒表实,用麻黄汤发汗,表已解,脉静身和,半天左右出现烦热.脉浮数的表现.说明余邪未尽,复 ...

  • 《集验方》治伤寒汗出不解如疟方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便解,属 桂心(一两十七铢) 杏仁(十六枚去尖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一十六铢去节) 生姜( 上七味,切.以水五升,先煮麻 ...

  • 四肢麻木,张仲景一个方子彻底搞定

    麻木这种情况,多数人都遇到过.比如,好多人长时间坐着或者坐姿不好时,腿脚就会觉得麻,再是木,最后就是麻木.这是因为没有运动疏通气血.这种麻木一般很快就会消失,并无大碍. 不过,如果长期手脚麻木,就要重 ...

  •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胡希恕与冯世纶六经方证辨证治疗痹证探颐 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 最先提出 <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 , <伤寒论>中的 六经来自八纲, 而非< ...

  • 柴胡桂枝干姜汤——胡希恕和刘渡舟擅长的方子(转载)

    文章摘要: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使用的一张方子(转载)演讲者/何运强I导读:好文章!作者从抓主证.深研病机.适应病症.对应体质.加减合方等诸多角度,透彻地分析了这张胡希恕和刘渡舟都擅长应用的柴胡桂枝干姜 ...

  • 1.9,(肺系疾病)胡希恕,姜春华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哮喘。

    1.9,(肺系疾病)胡希恕,姜春华运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哮喘。

  • 『皮肤病』皮肤瘙痒怎么办 4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那么,皮肤瘙痒怎么办?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4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4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方 祛妇止痒汤 [ ...

  • 『皮肤病集』皮肤瘙痒怎么办 6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配方

    皮肤瘙痒一般指瘙痒症.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那么,皮肤瘙痒怎么办 ?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6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配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6个治疗皮肤瘙 ...

  • 『皮肤瘙痒』中药方--治疗皮肤瘙痒症方

    处方与用法:熟地.丹参各60克,蝉蜕100克.共晒干,研成细末.每次:中服3克,日3次,15天为1个疗程或服完1剂药为1个疗程. 功效:滋阴降火,祛风止痒,治皮肤瘙痒症,日夜不安,影响工作与休息者.

  • 皮肤瘙痒怎么办 6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配方

    皮肤瘙痒一般指瘙痒症.瘙痒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的皮肤病症状.那么,皮肤瘙痒怎么办 ?接下来中华秘方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6个治疗皮肤瘙痒的中药配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6个治疗皮肤瘙 ...

  • 胡希恕用经方治疗身痒的经验介绍

    作者/胡希恕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至今在临床上有着巨大的生命活力,仍影响和指导着临床.<伤寒论>的理论体系属于经方系统,与内经一派不同,虽然语言朴实无辞藻的堆砌与对仗,但读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