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说隋-隋炀帝杨广:杨谅叛乱
杨谅叛乱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权力之争,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可以说屡见不鲜,几乎每个朝代都发生过血腥的斗争。唐朝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它一直是后世人们诟病唐太宗李世民的最大话柄。而在隋炀帝统治时期,也发生过一场兄弟相残的事情,它虽然没有玄武门之变血腥,但在权力面前,再浓的亲情也化解不了干戈,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亲情有时候扮演的不是天使的角色,而是一副魔鬼的模样,它让人性异化。当隋文帝登基后,他首先想到的不是照管自己的兄弟姐妹,而是如何清除最有实力的人。汉王杨谅和隋炀帝之间的战争已经是无法挽回了,这么一场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呢?
汉王杨谅是被隋文帝宠坏的孩子,他没有隋文帝那样的政治头脑,从一起兵就输了不少分,好在他运气不错,一路势如破竹,眼看胜利在望。这让还没坐稳江山的隋炀帝心惊胆战,那么杨谅的叛乱会动摇隋炀帝的统治吗?他还会顺利地发展下去吗?
杨谅叛乱,可是说是一场有实力的叛乱,他占地面积广,发动兵力多,准备充分,从力量对比来看,隋炀帝要想取胜可以说困难重重,但是事实上,仅仅一个多月,杨谅叛乱就被镇压下去,那么杨谅叛乱怎么会这么快就失败了呢?杨广为什么就能打败杨谅呢?
要讲杨谅造反,得先说说他是谁,这是隋文帝最小的儿子也是最受宠的儿子。他有五个儿子,杨勇,杨广,杨俊,杨秀,杨谅,只有他一个人一直在父母身边,出阁担任并州总管,舍不得,最受宠,杨坚给他兵权,总领北齐旧境五十二州,还有法律权力,杨坚对他放松了,不顾法律要求,便宜从事。财政上权力上支持,天天怕他穷,所以特许他造钱。杨坚让杨谅什么都有了,可是他还造反了。一是蓄谋已久,这是杨广夺嫡的后遗症。
杨广除了杨秀,杨谅就不踏实了,是不是都要吞掉所有兄弟,他开始防备。他是并州总管,他以防突厥为名,加强军备。二是诏书激变,杨谅在图谋不轨,杨广也在盯着他,这不是好惹的。因为有爸爸在保护,他暂时不敢把弟弟怎么样,现在父亲死了,不如解决算了。怎么解决,他秘不发丧,不公布父亲的死讯,以父亲名义写了一个敕书,要弟弟回京,回来不就是羊入虎口了。
敕书发出了,没想到杨谅扔一边,说是假的。杨谅怎么知道,因为之前杨坚跟他有过秘约,如果召你入朝,一定加双保险,一是兵符一人一个,合起来才算。另外,我会故意写一个错字,如果是正常字,就不是我写的。现在杨谅一看,马上意识到父亲出事了,是二哥传自己回去,杨谅应该怎么办?有两条路:一是不管真假,反正恪守臣节,回去就是了。
二就是造反。杨谅真有点犹豫,有两人即王颊(音:kui四声)和萧摩诃撺掇他造反,王颊不光熟读兵书,风流倜傥有奇才,不受重用,萧摩诃,是江南陈后主的大将,投降隋朝,也不受重用。二人不得志,才华施展不开,他们看到杨谅这样,当然高兴。杨谅也因了他们的撺掇更有信心。杨谅起兵对隋炀帝的打击:一是杨谅的实力真强,另外,他准备造反久了,调动了三十万大军,杨广仓促应战,只几万人,有点寡不敌众。二是杨广的政治地位不稳固。一个皇帝对付造反的藩王,本是简单的事,但这时没举行登基大典。人们也在议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不稳固。所以杨广这儿政治上也没优势。这场兄弟间的战争到底谁胜谁负呀?
还得看怎么打?杨谅走了一步臭棋,打出口号,杨素造反,我去清君侧。杨谅最值得利用的父亲死因不明,应该打出杨广弑父的口号,不承认杨广的合法性,就会赢得余地,现在反而倒说杨素造反,如果皇帝一避谣言,那就麻烦了。事实上,杨谅不但是政治上丢分了,现在军事上也丢分,怎么反,他真没想清楚,王颊说“王所部将吏家属,尽在关西,若用此等,即家长驱深入,直据京都,所谓迅雷不及掩耳。若但欲割据旧齐之地,家任东人。”意思是,摆出了两条路,一条是夺权,直据京都,把杨广拿下来;二条是割据。当然部署不一样,不夺权就要利用英雄豪杰,要割据就要用好北齐的将领。杨谅拿不定主意,都不想放弃。方向不明,又丢分了。
这时,有人支招了,军官裴文安。你可以兼顾,安排老弱在山东地区扼守,另一方面主力向西突破。直奔黄河,到陕西。只要渡过黄河,大军攻进,杨广就会措手不及。这时,要是登高一呼,一定应者云集。这个主意其实是务实的,兼顾了两条,核心是夺权,而且设置了具体的办法与方案,可操作。杨谅就按这个办。杨谅给裴文安封为柱国,率大军直奔蒲州去了,没损失一卒,进了蒲州城,移花接木,到了城下,骑兵们乔装打扮,加幂篱,说是汉王杨谅的女眷,放进去了,扯下来,奔衙门去了。弃城逃跑,他们占领了蒲州城,接下来应该去渡黄河了,一旦渡过,就有胜算50%了,是不是这样呢?,
没有,杨谅又走了臭棋,裴文安汇报战况,他叫不要打了,赶紧拆掉浮桥,只要不让他们过来就行了,这意味着战略变了,变成防守割据了。为什么这样呢?汉王突然胆怯了。他得宠,隋文帝不舍得他锻炼,他没什么真经验。他清楚二哥的厉害,打不过怎么办?他心虚了。他想起颊说的第二套方案,索性割据吧。临时改防守不对呀,这是大错特错。因为你是叛军,暂时有优势,整体实力一定不如杨广,得打个措手不及,才行呀。果然杨广那边来劲了,派了杨素来了。
杨素我们讲过许多次,平生没败过。率军出发了,趁着月黑,一举拿下蒲津关,意味着战争形势扭转了。现在成了杨素向东打了。再往东怎么打?他决定擒贼先擒王,率大军直扑太原,杨谅派赵子开率十几万大军在霍邑迎敌,赵子开手中兵多,每个山口装了栅栏,居高临下俯视。杨素留下主力对峙,照常进行,自己率骑兵小分队爬上霍山,绕到大营后,扎下营,杨素说话了,现在留三百人守营,其他人跟着冲营。这支小分队吓坏了,人家几万人防守,不是以卵投石。人们争着守营,杨素不说话了,让他们决定三百人留守,看到三百精壮的人赢了,要留守,他下令斩了,其他人傻了。再也不留守营了,都愿意跟着冲了。所有人奔着赵子开大营去了。
赵子开慌了。原来的主力部队奋勇向前,两下夹击,把赵子开打败。前线的军队也回撤。这时杨素应该不到四万,杨谅还占优势,可是,杨谅下了另一步臭棋,心中紧张,正下雨,胆怯了,跟谋士们说,要不是先撤吧。王颊说,“杨素悬军深入士马疲弊,王以税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杨素是远来疲惫,我们是以逸待劳,我们是打得赢的。如果退,士气就先没了,结果就难预料了。所以三思而后行,不要轻言撤退了。杨谅还是坚持撤。杨素当然前进,在清源追上了。追上就打,结果是王颊预料一样,杨谅这边是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萧摩诃在战争中被活捉了。杨谅只好投降了。起兵一个多月,杨谅失败告终。
杨广有三大优势:一是名分上占优势,他是合法身份。在这种情况下,杨谅如果能利用杨广弑父为理由,讨伐或许会赢回一部分人心,相反,打出的是清君侧的名号,就名不正言不顺了。维持不了人心。二是杨广在用人上占优势。用杨素身先士卒,用这样的将军,实际上战争胜算一半了。杨谅这边,手下有人,像王颊,却不能用。王颊后来逃到山里,跟儿子交代后事,说“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执,以成竖子名也。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意思是计谋不亚于杨素,只因杨谅不听,才落到这种地步,我干脆自杀算了,你可以逃生。在逃生时,千万不要去亲朋故旧家里。说完自杀了。
后来儿子真去了亲朋故旧家,一去就被举报,被杀了。可见他想得明白,头脑不简单。三是杨广个人领导素质上占优势。杨谅屡出臭棋,关键是自己素质不行。只是惯坏的孩子,不知道怎么当得上皇帝。所以一个月杨谅就兵败,杨谅被杨广除了庶籍,从此不再是杨家人了。我觉得有两方面意义:这次平叛维护了统一,稳固了杨广的统治地位。二是让杨广看到了急需解决的两个间题。这是总管的问题,本想加强皇家的权力,现在看总管府反倒成了君主集权的障碍。这次平叛乱后,他做一件事就是取消总管府。再是山东与江南需要进一步稳定。这次山东十九个州响应了杨谅,撺掇他造反的也是江南人。这两个地方稳定下来,才能更好地稳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