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辛弃疾、陆游如何形容镇江的山?

镇江群山环抱,连山如画,是中国城市山林的发源地,现代园林城市的样板市。山,滋养了镇江人;山,孕育了镇江历史;山,造就了影响全国的镇江文化。山是镇江城市之始、城市之脉、城市之魂。
山孕育了镇江
1999年底,文物部门在句容放牛山发现了镇江境内最早的旧石器遗址,经科学测定是距今20-40万年旧石器早期文化。1980年、2011年,文物部门在高资金家边采石场先后发现了两段人骨化石,经鉴定,是距今20-40万年的人骨化石。1981年、2001年文物部门在南山莲花洞先后发现了距今10万-30万年的旧石器中期遗址,莲花洞人是晚更新世早期智人。大量考古发现证明,镇江的古人类是从镇江的山林中走出来的。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4年6月的一天,大港农民聂金海在烟墩山翻地,一锹下去,挖出了一个造型别致的铜疙瘩。这就是后来改变江南和镇江早期历史的国宝级青铜重器“宜侯夨簋”。经过近70年研究,专家们确定,“宜侯夨簋”上面铭文所记载的是西周初年周康王分封“宜”地给诸侯“夨”的史实。铭文中所说的“宜”就是今天以大港一带为中心的行政区域。“宜侯夨簋”是迄今为止唯一翔实记载周天子分封诸侯到江南的金文资料,对江南上古历史研究意义重大。对我们这座城市来说,以实物证据证明,镇江最早的建置地名叫“宜”,到2020年,镇江有建置的历史是3025年。几十年来,在大港、丹徒、丹阳不断发现的西周古遗址和数千件青铜器都指向了一个事实:镇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山成就了镇江,也孕育了江南。
雪舟笔下的北固山
山不仅是镇江文化的起点,还是镇江城市的源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东吴孙权看中镇江这块坚固如铁的宝地,在北固山前峰依山构筑“铁瓮城”,以此作为控制江东、逐鹿中原的指挥中心、创业基地。东吴构筑的这座新城, 因山为垒,缘江为镜,山是千重嶂,水是四面壕,因此号为“铁瓮”。此后经过东晋、隋唐以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北固山一带一直都是镇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中心。这里还是东晋北府兵的发源地、隋唐镇海军的统帅部,它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东南安危、国家全局。作为东吴最早的都城,“铁瓮城”对镇江城市发展有划时代意义,镇江因此有了“京”、“京城”,有了古地名“京口”,也有了美丽的“京江”。《辞海》《辞源》都有“京江”词条,其中《辞海》的释义是:“京江,即今长江流经江苏省镇江市北的一段,因镇江古名京、京城、京口而得名”。这里所说的京、京城是“刘备招亲”真实事件的发生地。据《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刘备确实来京城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吴、蜀在此以联姻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抵抗魏国。
山林城市的发源地
镇江地处丘陵山区,城市内外叫得上名字的山有235座,丘陵山地占到全市国土总面积的51.1%。宁镇山脉、茅山山脉呈带状分布,城市总体地貌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市内最高点在十里长山,最高峰有351.8米;城市核心区的最高峰九华山,山高185米。镇江的这些山,在国内的高山面前,那简直不算是山。但镇江的这些山,不高而高,不大而大。因为它不仅有靓丽的自然外表,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以独特的文化个性承载着镇江的历史,传承着中国文化。金山以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和妇孺皆知的故事传说蜚声海内外,焦山以古寺、古碑、古树、古炮台名闻江南,北固山以悠久的三国文化和登峰造极的宋词名篇为人们家喻户晓,南山以它在中国古文化史上的研究创作中心而植根中国知识界,茅山和宝华山分别以“道家第一福地”、“律宗第一名山”而确立自己在中国宗教界千年不变的崇高地位。
镇江的山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它江、山、城一体,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山城相依,三面翠岗起伏,一面大江横陈,这在全国城市中独一无二。公元1188年,奉旨到镇江察看地形的南宋杰出词人陈亮登上了北固山,他被眼前临江耸立,如虎出穴,鬼施神设的壮丽景色所倾倒,写下了著名词篇《念奴娇·登多景楼》。在词中,他用“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来概括镇江的地理形势,成为唐诗宋词中描写地理形势的千古绝句。从此,“一水横陈,连岗三面”,成为镇江这座城市独有的地理标签。
从南北朝以来,镇江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誉,直到今天,宋代大书法家吴琚书写的这块榜书石刻还镶嵌在北固山上,成为镇江这座城市的历史写照。在梁武帝颁发给镇江“天下第一江山”这块金字招牌后,一代一代的文化巨人摩肩接踵,徜徉在镇江的山水之间,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抒发对镇江山水的理解。
大诗人李白来了,他说这里是“画出楼台云水间”。
大词人辛弃疾来了,他感叹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大诗人陆游来了,他笔下的镇江是“连山如画”。
镇江这座城市,是山与水的结合,是上天赐予我们的一部山水园林的自然杰作。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在镇江定居40年,被这里“云气弥漫,冈岭出没,林树隐现”的山林所启发,创造出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技法“米氏云山”。他用一生的心智,为镇江起了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城市山林”,由他亲自书写的这块石刻至今完好保存在焦山碑林。如今,“城市山林”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神往的居住环境,而我们镇江人,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中的快意,如享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自然。
明代书画家计成来到镇江,为“环润皆佳山水”感染,于是定居下来,在这里实现了由画家到园林艺术家的身份转变,他在镇江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写成了巨著《园冶》,标志着世界园林艺术的诞生。镇江的山水孕育出了如今风靡世界的园林艺术,计成毫无争议地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鼻祖。
城市是座大园林
如果用园林艺术的眼光来审视镇江,镇江就是一座天然的园林城市。在城市营造上,我们的祖先充分运用了借景、对景的艺术手法,因地制宜,因山就势,达到了园因景生、景因园异的艺术效果。
由于近代战乱和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镇江的城市面貌已发生很大变化,但是镇江山水园林,特别是寺观园林的基本特征未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市区沿江“一”字排开的金山、北固山、焦山和位于城南的南山。
金山只是一个高43.7米的低山,但寺庙规模宏大,建筑依山就势,从山脚到山顶,一层层殿阁,一座座楼台,把山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山顶一塔独秀,远观近视只见金碧辉煌的寺塔而不见山体,故有“金山寺裹山”之说。这种山被寺裹、塔拔山高的建筑风格,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影响深远,北京颐和园的万寿山、承德避暑山庄的“天宇咸畅”、扬州瘦西湖的“小金山”,都借鉴了金山的建筑艺术。
焦山的山比金山高,面积比金山大,于是在平面上做文章,用院落来平行分割,一个院落一个样,把寺庙楼阁深藏于山林之中,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北固山主峰临江而立,甘露寺雄踞峰巅,形成“寺冠山”特色。镇江的“三山”都不高,却各具个性,建筑风格充分张扬了这种个性。金山朝西,立体建设,给人以“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艺术感染力;焦山朝南,平面展开,让人想起郑板桥:“焦山静室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的诗句;北固山朝北,临江而立,如虎出穴,辛弃疾赞叹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当代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说,如果你从空中俯瞰镇江“三山”,好像是三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含情脉脉的相互欣赏,你以立体见长,我以平面占先,你以平面占先,我以一塔独秀,于是各得其所,你看我笑嘻嘻,我看你蛮开心。因此,从宋代以来,以“三山”为代表的镇江沿江景致与杭州西湖、无锡太湖一起被称为江南三大著名景观。
镇江南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在园林艺术上以小中见大为特色,在山高只有百米、方圆不过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通过路径的安排、建筑的点缀,映入你眼帘的是变幻的山势,层峦的山岭,莽莽苍苍的森林,给人以重峦叠嶂、群山逶迤、崇山峻岭的视觉效果,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不出城即能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千年以来,北固山是展示镇江园林城市的一个窗口,它把江、山、城与市民日常生活、精神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山城相依,山水相辉,楼台相映。山顶登楼观景,半山寺院礼佛,山下书院育才,咫尺之间的千秋桥畔则酒楼林立,城市的文化味与市井的烟火气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市民不出城即能享受山林之乐,在山林之中又有城市生活之便,北固山是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一个典范。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八月,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日本画家雪舟来到镇江,用他天才的画笔把壮丽雄富的镇江古城记录下来、介绍给了世界:巍峨的古城墙上旌旗猎猎,城墙边的北固山亭台楼阁,漫山遍野,层层叠叠,与北固山上的多景楼、甘露寺连为一体。他说:“中国的山水是我最好的老师。”

晚报带你快阅镇江

July 2020

镇江襟吴带楚,一水横陈,扼江流千里,居南北要冲,西接金陵,东到大海,系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镇江的历史非常悠久,历朝历代,在这里发生过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同时,镇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向为人文之渊薮,名人辈出,各领风骚。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如今的镇江,正处在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起跑线上。

晚报推出带你快阅镇江系列。通过全面展示镇江丰厚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让家乡人民更加认识镇江,了解镇江,激发爱乡之情,增强文化自信,更能增强广大干群振兴镇江,建设镇江的责任和使命感。

●名城镇江溯源三千年

琐话镇江的名著

千古江山军事重镇话镇江

文字 | 张大华

编辑 | 巫悦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