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系列(104)—围攻天京5,李秀成一念之差,功亏一篑
在雨花台外围金柱关战场和宁国战场,太平军护王陈坤书部和杨辅清、黄文金等部,亦配合李秀成大军向湘军雨花台后方发起进攻。
护王陈坤书部有四万人马,每次出队旗帜遍峪,飘扬一二十里。彭玉麟水师人少,以守为战。陈坤书指挥军队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猛攻,都被挡了回去。黄文金、胡鼎文还聚集几百号战船,抬船过坝进湖。
太平军搞人海战术。曾国藩从芜湖、安庆、上海共调拨九营水陆师前来助阵对抗太平军,湘军水陆会攻,前后包抄,太平军进湖的战船全被缴获,陈坤书部损失近万人,其中半数溺死江中。
金柱关、芜湖一线仍掌握在湘军水师手中,巩固了雨花台大营。
在皖南战场,早在7月16日,由于李秀成部保王童容海以六万人众袭取广德州降于鲍超后,鲍超就以宁国为后方基地与雨花台相呼应。当时鲍超部队多染上瘟疫,鲍超和张运兰也都染上了病,只得遵曾国藩说固守宁国,暂无力量赴雨花台。太平军杨辅清、黄文金、胡鼎文等部包围宁国,而且一度还攻陷宁国,赶走敌方韦志俊、童容海两支守军,但占绝对优势的太平军诸王,都把兵力放在攻城处,湘军负隅顽抗,竭力保守腹地,至使一直处于相持态势。适时雨花台、金柱关战役结束,诸王只得退走。
李秀成等十五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武器,不但没有打垮围城的湘军,反而全线撤退,正是功亏一篑,后患无穷。
这次战斗,雨花台主战场上,太平军杀死湘军五千余众。而据曾国荃吹嘘,太平军方面战死五万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最多牺牲八千多人。两军交锋,攻的一方通常相对损失都是比较多的。所以说,其损失并不算大。
重要的还是军心,是士气。
这一仗大大增强了湘军的威风,亦大大消耗了太平军的斗志。那么,太平军为什么不再坚持下去呢?
李秀成后来被俘后,对曾国藩的交代是,粮食不足,未带寒衣。其实,撤军的原因,缺粮和没有冬衣不是事实,当时九洑洲尚在太平军手中,高淳、溧水内河和来自句容、丹阳的苏浙粮道畅通;且当时秋高气爽,天气也尚未转冷。
关键还是统帅李秀成缺乏必胜的决心。
李秀成本人出师之时就信心不足,认定湘军有锐气,只能以时间等待,消磨他的锐气。他不愿意打硬仗,也缺乏胆量打硬仗。在双方剑拔弩张苦战时,只要能再坚持几天,甚至是几个小时,就能取得最后胜利时,他却畏缩了,放走了最大的祸患曾国荃部湘军。
这场仗是真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仗,李秀成失败就是一念之差。
从此处也窥出李秀成执行援解天京实是勉为其难。在李秀成的心里是把苏州放在第一位,天京位列其次,因而当苏州外围失利,受到威胁时,就全神贯注于它的得失了,撤兵雨花台了。
李秀成应该懂得军事统帅的表率作用,他是全军的旗帜,他这一走,就注定了太平天国日后天京失陷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