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是如何奠定篡位基础的?

(每天十分钟极简两晋史,跟随星衍一起快速读懂这个堪称“华夏之殇”的时代!)


251年,司马懿去世。去世之前还帮子孙们把想要反抗司马家族的曹彪、王凌给灭了。

司马懿病逝

接替司马懿的首先是司马师。司马师任内为了树立威信,干了两件大事——第一,攻打吴国,虽然中间有些插曲,但总体大胜而归;第二,废掉曹芳,换了个皇帝叫曹髦。司马师总体上干得挺好,但因为废帝一事,引起一个人的不满。

这个人叫毌丘俭。(读guan)

毌丘俭何人?当年和司马懿一起征讨辽东的大将,当年可是十分信任并且敬重司马懿的,怎么如今就反了司马师了?

想当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新模范军的领袖克伦威尔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兄弟们在他生前都还规规矩矩,对他十分敬重。谁知克伦威尔一死,这些兄弟们翻脸就不认人,对他儿子和他完全是两个态度。

司马家族肃清政敌

毌丘俭也是如此。更何况司马师做了废帝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使得他出师有名。于是255年,毌丘俭拉来扬州刺史文钦一同起兵反司马师。

值得一提的是,毌丘俭的起兵檄文中提到过一句:'昔日司马懿辅王平乱,斩除曹爽一党干了件大好事;你司马师却违背了你父亲的遗志,干了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情!'这句话十分可疑,一般洗司马懿,认为司马懿灭曹爽等初衷真的只是为了拱卫王室的观点都是从这句话里捞的。当然,毌丘俭这个檄文并不能完全澄清真相。

不过,司马师很有手段,先是避战将毌丘俭引入腹地,暗中切断其后路,然后多路军队一齐围攻。毌丘俭也很倒霉,这场叛变本来是请了吴国帮忙的,结果吴国鼠辈孙亮再次使用传统艺能——出尔反尔。最终毌丘俭、文钦兵败,均被诛杀三族,少数家人逃亡。

司马师

司马师平定毌丘俭之乱过程中,文钦的过程中,某次遭遇文钦的儿子文鸯的突袭而受惊。司马师本来就眼睛有疾病,经过这一吓,眼球竟然被震出了眼眶(画面太美,不敢想象)。结果毌丘俭之乱虽被平定,自己也活生生痛死在了回京路上。

历史就是非常捉弄人——当年司马师娶夏侯徽,杀她之前生了五个女儿,再娶却再也生不出来了!然而领养了一个儿子:司马攸。这个司马攸本来非常有才能,但当时司马攸年纪还小,所以司马家族大权尽归司马昭。而更可笑的是,如果司马攸不是养子,恐怕后来的晋朝就应该是司马攸当皇帝了——当然,这是后话,后面的章节我们会讲这个事情。

司马昭

司马昭这人实力就明显不如司马懿、司马师。当年高平陵事变前夕,司马师安睡如常,司马昭却胆战心惊彻夜未眠;后来司马师伐吴战争中,虽说整场战争魏军胜利,但唯独司马昭这一路惨败,司马昭本人还被司马师削除了爵位。司马昭接管大权,不仅继承来父兄的权力、爵位,啥都还没做就白嫖了七百里封地、加九锡、带剑穿履上殿的殊遇。是司马昭不作为吗?不是,是他父兄早就把事情安排妥了,司马昭貌似上台就只用躺了。

不过该来的还是来了,257年诸葛诞占据淮南起兵,此时早已羽翼丰满的司马昭次年即平定诸葛诞叛乱。历史上将王凌、毌丘俭、诸葛诞三人的叛变合称'淮南三叛'。在淮南三叛皆被平定后,司马家族彻底掌控曹魏。

那曹魏当朝皇帝能容忍吗?

当然不能。

司马师还是有眼光的,拉起来的这个叫曹髦的皇帝史载十分聪慧,有大志,可惜对他们司马家没啥用,甚至还差点坑了他弟弟。

260年五月初六夜,又是一个历史上的名场面。

高贵乡公·曹髦

曹髦早就看不惯司马家专权,这天晚上在凌云台部署士兵,然后……然后他竟不知死活地把当朝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也给召来,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种行为放在现代叫什么?

愤青。

当朝侍中、散骑常侍都是极为重要的官职,司马家怎么可能不把它放在自己权力的布局中?难不成王沈、王业嘴上不说自己是司马家的人,他就真不是了吗?结果曹髦前嘴说完,王沈、王业后脚就跑去给司马昭告密——原本没怎么防备的司马昭立刻让贾充戒严。

而更不可思议的是,曹髦发现司马府明显戒备,却仍不知死活地率领他那少得可怜的左右护卫一齐进攻司马府,还满街大声嚷嚷要讨伐'有罪之人'。曹髦一行人打到司马府,扬言要灭司马家九族。这居然起到了一点威慑作用——府中护卫竟然都不敢上前。只有贾充机灵,直接开口大骂:'平时司马大人养你们是白养了吗?不就是为了今天吗!?'这大逆不道的话一出,太子舍人成济便猛然跳出,手起刀落干掉了曹髦。

这下可好了,中国古代弑君之臣的名单上又要加个司马昭了。

贾充

可人家司马昭不想啊,那咋办?于是别人劝他:你把锅都甩给贾充,就说自己啥都不知道,是贾充策划的弑君大案。但贾充可是司马昭的智囊,司马昭哪舍得这样就把贾充交出去。于是乎,这件事推来推去,锅全甩给了上文那个小小的成济。成济当然不服,带着他兄弟脱光衣服跑到屋顶上大骂抗议,被活活射成了马蜂窝。真事,别笑。

但说到底,司马昭甩锅给成济自己装无辜不过是掩耳盗铃之举,当时国内舆论正如曹髦所说一般: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但凡一个国家在内部出现了矛盾时,不管那是什么样的矛盾,只要能将全国人注意力转移到外边,那这个矛盾便会得到极为有效的缓解。

263年,司马昭转移国内负面舆论的时机到了——

在诸人的建议下,司马昭即将准备伐蜀。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