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方法是解决矛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法则,亦是我们研究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如同各类树叶,都被称之树叶。但天地之间,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又如同各类水果,却有苹果、香蕉、西瓜等品种之分。
某人生病,医生要他多吃水果。但无论给他什么水果,他都摇头说道:“这些不是水果,我要吃医生说的水果”。大家说,此人能吃到他认为医生所说的水果吗?
此人只是片面地强调抽象的普遍概念,不考虑具体的特殊内容,当然是什么水果也吃不到。
我国的古代哲学中,有许多充满哲理的精典成语。正面有: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轻重缓急等;反面有:一概而论、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本末倒置等。
这些形象化的成语,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要具体地分析事物的特点,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是互为相通的。
毛主席关于哲学的精典著作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及《论十大关系》等,至今仍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不朽光辉,其著作中最本质的、活的灵魂就在于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分析事物的特点,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办事情,反对教条主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但如果将其奉若神明,不和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甚至死路一条。
这个我们今天谁都明白的简单道理,早年的共产党人却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惨遭失败,丧失了苏区中央红色政权,牺牲了数万红军将士生命,在血染湘江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境时,才终于逐渐明白过来,并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由衷地认同、接受和选择了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使中国革命从此走向辉煌。
如今,我党以四个坚定的自信,站在了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伟大实践。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共召开了八次三中全会。
这八次的三中全会共同特点,都是善于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研究重大改革和发展问题的重要里程碑,这是全会的普遍性。
但每次全会还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性。就拿十一届和十八届的两次三中全会来说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解决的是党和国家的重大走向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肩负的改革使命跟前七次相比,最大的特征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不再局限于摸着石头过河,更是强调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实行全面、综合、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中国改革的新纪元。
用通俗形象的话来说,过去是全党带领人民摸着石头过河,齐心协力做蛋糕,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
现在是强调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制定好合理的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游戏规则,既要继续带领人民把蛋糕做得更大,又要把蛋糕分得更好,使做蛋糕和分蛋糕的机制更加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增加人民的幸福感。
做大蛋糕很难,分好蛋糕更难,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让全体人民群众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则是难上加难。
但是,只要是为了人民,能让人民满意,再难的事也要去做,再难的事也能做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伟大的特点,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在。
在实际工作中,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也为我们提供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工作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根据自己的工作目标,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工作中出现的矛盾特点,正确处理矛盾,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
如:在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分析和全面了解团队成员的共性与特性,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缺点。
对于团队来说,就是要了解自己团队成员的个体差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使其职业定位和从事的职业相匹配,并根据每个人的长处进行优化组合,形成高绩效的团队。
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对自己既要充满自信,又要谦虚谨慎,要抓住重点,扬长避短,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