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话,不说可能更好
有时候,话不说感觉表达的不清楚,说了反而感觉更不好,所以,说与不说,有时候就变成了很纠结的事情。
今天看到王路老师更文,写到回家过年,与父母坐下,相对无语,父母要说的就是,这么大年纪了,还不结婚,诸如此类,而他要反驳的就是年纪大又如何,现在的生活不是很好。搞到后面,他和父母就不说了。
有时候是这样,说,不说,双方看待事物的心态,层面都不一样,都是你说你的,我一般听不进去,我说我的,你也听不进去,各说各话。巧了,所以,人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会有思念,会寂寞,会想和谁谁,在一起,但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会莫名想逃跑找一个独自的空间,静静的一个人,呆一会儿。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想描述清楚,也比较困难,可能真正能做到去容人,去理解别人,需要化掉自己的很多,这需要太大的功力了。
所以,这种感觉让人有些难受,总感觉有些对不住走近身边的人,但是却不得不用这种方式相处。就如同,很多人看重的就是物质和现实的东西。王路老师说,他的一位长辈,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总是为别人着想,特别有担当,活到最后,无儿无女,孤身一人,每年等到清明节,总是兄弟家的儿女上香烧纸,顺带给他烧一些。王路老师内心感觉这位长辈这一生活得挺好,但是他父亲说起来总是感觉,这样的一生是白活了。所以,往往两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时,对话就成了毫无意义的一次交流,反而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误解,总感觉对方就不听自己说话,听不进去自己的想法,其实,只是两种不同的观点而已,最后,大家都不说了。
不说话,也挺好的,回家,就是坐在一起,有时候,不一定吵吵闹闹就好,但是一家里,总需要有人活跃气氛,不管你想多么出世,入世的时候,是要有一份好玩热闹在,谁都想和有趣热闹的人在一起聚聚,让自己暂时不想那些烦人的世俗功利的事情,可是这样的人,也不仅仅是话多就好,往往说话能保持幽默又可以调剂气氛,同时不贬低任何人,这样的人,也不多见,这得饱读诗书,同时通晓当下流行的很多元素,才可能玩的转,有人说,那不是职业司仪才做得到吗?没错。
我干过那样的事情,就是努力找话题调剂气氛,后来发现自己比较嘴笨,一方面,做不到真正的诙谐幽默,另一方面,平时看新闻少,看书也不多,关键时刻,一聊一些话题就有些露馅,非常不专业,搞得别人本想聊起来,发现没法往下聊而很没有兴致。
如果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就聊聊天气,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吧。
春节,就是走亲访友的一个时节,也是放松的日子,如果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就坐下来,相对无言,也没关系,坐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