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修止语
观察别人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东西,从显现的语言,表情,语气,可能会用带给自己内心特别真实的感受做一个评判,评判时也就基本上有了回应,这个时候,如果对方陷入某事的焦灼之中,基本上所言所行并不代表真实想法,更多的是体现他内在对他当时琐事缠身的一种难耐,说什么话,也不必太在意。
然后,人们往往习惯性对着某句话,顺着情绪往下走,所以,沟通最后往往是无效的。
话很多时候,说,不如不说。但是,需要表达的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拒绝。这话矛盾吗?听上去很矛盾,却很真实地反应了一个人内心在每一个处境时所需要的回应。
禅修静心止语,把自己放空,不一定打坐。
今天,静静地观,发现会时不时处于一种在人心活动时的起伏之间来回波动,同时也并不能时时保持静心,静心很难的,所有要长时间的修心。
争执,或许短时间看上去在争夺自己的发言权或者彰显自己的理由,却从一开始就输了,不在同一个频段时,聊天消耗的是能量,也或许浪费的是对方的时间。
任何时候,多大年纪其实并不重要,遇到事情时,再难,或许,一个孩童都能沉住气;也可能一点点小事,就让一个知天命的老人颓废到底。事或许也不是事,就是心里乱,一个小事可以联想一片,当下本就是急着要了了的场子,却出了乱子,这时候再与之对话,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可谈的必要了,无法沟通,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你的话题不对,而是时机没到。
要做到,凡事看淡,可有可无,恐怕佛家的空,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眼中,太难参透,我们只关注有没有,不会想,空与无。现世中,能看到的是金钱,和金钱相关的东西,说到底,大家要吃饭,穿衣服,还有要用金钱去购买知识,过上好的生活。
突然间,感觉到那种无奈,因为看到错乱之后那个人憔悴的样子,似曾相识,我们能做什么?
山上论道时,林格老师说,行事做人,尽父母心,一定会成功。当这句话倒过来时,想要成功,所以尽父母心尽管也很尽力,却似乎离成功越来越远了。
不管怎样,做到问心无愧,有时候说这句话时,可以感觉到发言的人那种内心的无奈,还有因为无奈不得不安慰自己的一句说给别人听,其实主要是安慰自己的话。
有些累,今天觉察到他人因烦心事躁动时,自己的牵动,还是功力太浅,或许,什么也不说,就像佛陀拈花一笑,才是最高明的。
看到的一切,都是世间人们为了生存所谋划的种种,哪有什么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当下能了解的是背后一颗何种心情的心,所以,不做判断,不做评价。
想做事,又想一切都很顺利按计划发展,这本就是一种妄念,要去除妄念,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止语,修心。
愿一切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