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界线

秦岭,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为什么这样说呢?说熟悉,是因为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地方,并且知道他是我国南北地域的分界线。要说陌生的话就是说秦岭虽然是我国南北地域分界线,但很多人并没有去过,也不知道具体的一个情况,甚至很不解,为什么要选则这样一条山脉作为我国的分界线,中国不是有很多的山吗?为何偏偏选择这一座山脉?

其实,秦岭-淮河不光是我国南北地域分界线,也是我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亚热带和温带分界线、1月0℃等温线、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分界线、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界线、河流有冰期和无冰期的界线、水田农业和旱地农业的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界线,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一条秦岭山脉在我国居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

既然这么神奇,那就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下他的神奇之处吧!

秦岭,它分为狭义上的秦岭和广义上的秦岭。狭义上的秦岭,指的是陕西省南部、渭河与汉江之间的山地,东以灞河与丹江河谷为界,西到嘉陵江。而广义上的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然后进入河南,长约1600多千米,它是我国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秦岭这样一座山脉在我国可以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是陕西关中与陕南地区的界山,北部的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南部是汉江,是长江最大的一级支流。因为有秦岭的气候屏障和水源滋养,才会有八百里秦川的风调雨顺,才会有周、秦、汉、唐的绝代风华。美丽的汉中、安康、商洛也坐落在秦岭山中。

其实,不管是春天、夏天,还是秋天、冬天,秦岭的南北都是有差异的,记得有一次春季从陕南到西安,要经过秦岭,秦岭以南植被都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景象,一片生机勃勃,天气也很暖和了,而当穿过秦岭隧道群之后,却又是另外一片景象,植被都还在睡梦中,一片枯黄,比起秦岭以南,这边差别就很大了,气温也不如陕南。

还有一次是冬天路过秦岭,关中这边树叶早已掉光,光秃秃的一片,很难见到绿色植被,天气也是寒风刺骨,空气中多少都有点烟味,整个雾蒙蒙的,而当我穿过秦岭隧道群之后,映入眼前却是另外的一翻景象,树木不但没有掉叶子,而且还是一片绿,天气也是非常晴朗,空气也非常清新,当时我就感叹,秦岭不愧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差别真的是很大。

人们常说秦岭山脉南边是西安的后花园,一点都没有错,秦岭山脉在北边缓坡很少,是一个断崖式的,非常陡峭,而南边就不一样,南边基本都是山连山,连成了一大片,南边因为气候条件良好,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所以也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里面的一部分。秦岭山脉里面不但植被丰富多样,而且动物种类也是非常多,国宝大熊猫就生活在这里,金丝猴、朱鹮等等都有。因为这里处在南北分界线上,所以就造成了植被和物种的多样性,并且这里的水果种类也是非常多,很多南方的、北方的水果这里都能生长。可以说秦岭不但植被种类多、动物也非常多,适合旅游的资源也丰富。

目前,秦岭开发的旅游资源十分众多,秦岭七十二峪、南梦溪、麦积山石窟、太白山、筒车湾水上乐园等等。并且这里还有世界上最长的隧道-终南山隧道。这里可以说是山清水秀,非常适合游玩,说到玩的话,肯定很多人担心交通问题,其实完全不用担心。

秦岭这一座横贯东西的山,早期让南北沟通并不是很顺畅,那时开辟了很多的道路,比如子午道,陈仓道等,现在保存下来的都很少,都要翻山越岭的,路途实在遥远。改革开放后,秦岭山上就修的有公路,但是很多地方都是从山脚盘到山顶,一到冬天,路上可以说是危险重重,经常会有车祸发生。因为冬天山顶经常会有积雪,并且上冻,路上容易打滑,一旦出现车祸,那几乎就是人车不保。

如今的秦岭交通早已不是过去那样了,现在秦岭的南北交通(陕西境内)已经有西成高铁、西渝高铁(在建中),宝成铁路、西康铁路,高速方面有京昆高速陕西段、包茂高速陕西段、福银高速陕西段、沪陕高速,以及在建的银昆高速陕西段等,这些道路都是经过秦岭山脉的,如今都不用翻山越岭,因为隧道全都打通,大大缩短了关中到陕南的距离,所以说不管你是采用什么形式去游玩,交通都是很方便的,选择方式也很多。

1908年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

      张相文(1866—1933),字蔚西,号沌谷,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人。他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起,即从事地理学的教学、研究和著述工作,并创建中国第一个地理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中国地理学会前身之一)和第一种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推动中国地理学发展达二三十年之久,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

1908年,张相文在《新撰地文学》中提出“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南界,就是(中国东部)南北地理分界线。北岭淮水,就是秦岭-淮河一线。这条分界线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我国(东部)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对认识我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

秦岭-淮河一线,并非一条狭窄的线条,而是一个过渡带,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其与我国1月平均气温0摄氏度线、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年干燥度1等值线、大于或等于10度积温4500摄氏度线、冬季河流封冻线、常绿阔叶林带和落叶阔叶林带过渡带等等大致重合。其以南以水田、水稻为主。其以北以旱地、小麦和杂粮为主。“南米北面”“南船北马”---

张相文给中国人的南北意识画上了点睛一笔!

——————————————————————

为什么“秦岭”山脉会被称为我国的“中央空调”和“中央水塔”?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的西岸,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消亡边界附近,由于板块之间强烈的碰撞挤压,对我国的宏观地形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强烈的板块运动不仅使得我国西部地区隆起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同时也使得我国的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高东西地势十分崎岖,此外我国也是一个“山区”(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面积广大的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

我国的“中央空调”和“中央水塔”

另外,由于板块运动也塑造了我国的山脉骨架,使得我国的山脉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其中,东西走向的山脉包括北列的天山和阴山,中列的昆仑山和秦岭,南列的南岭;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包括西列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中列的长白山和武夷山,东列的阿尔泰山。在我国主要山脉中,被人们提及最多的可能就是“秦岭”了,因为秦岭是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

秦岭

在我国的自然地理分布中,秦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气候来看,秦岭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最冷月(1月)0℃等温线和4500℃等积温线通过秦岭。从自然带来看,秦岭以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北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从水文特征来看,秦岭以南的河流无结冰期,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此外,秦岭在我国还有一些别样的称呼,比如秦岭被称作我国的“中央空调”和“中央水塔”,这是为什么呢?

秦岭山脉位置图

我们发现“中央空调”和“中央水塔”这两个词当中,都有“中央”一词,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央意味着“位置居中”,在我国的主要山脉中,秦岭的位置差不多是位于我国的中部,秦岭山脉的西部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交界处,秦岭确实称得上“中央”一词。秦岭呈东西走向,大约位于北纬32°至北纬34°左右,东西绵延超过1500千米,属于断层中不断上升的地垒部分,山势十分陡峭,最高峰为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我国大陆东部最高峰。

秦岭太白山

为什么秦岭被称为我国的“中央空调”呢?我们知道空调是常见的家用电器,可以调节温度,通常在夏季发挥制冷作用,而在冬季发挥制热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秦岭具有类似空调的调节气候作用,夏季季节,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规模巨大的秦岭山脉就像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个巨大“冷岛”;冬季季节,东西走向海拔较高的秦岭对来自北方的西北季风起到了显著的阻挡作用,使得冷空气南下受阻,位于秦岭以南的汉中谷地和四川盆地冬季较为暖和。

冬季1月等温线分布图

为什么秦岭被称为我国的“中央水塔”呢?我们知道水塔是位于较高位置的储水装置,首先秦岭是海拔较高的山地,符合“位置高”的条件,其次秦岭地处夏季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暖湿空气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此外,秦岭植被丰富,可以涵养水源,水质洁净,秦岭山地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储水装置。秦岭被称为“中央水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秦岭是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秦岭以南发育了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秦岭以北有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秦岭的水进入了我国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其中源自秦岭的黄河水约占黄河总水量的三分之一。

秦岭在我国河流水系中的位置

——————————————

中国的南北方是以秦岭--淮河为界,这是自然的界限,也是人文的界限,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经济的界限。

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的南北方,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南北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体质、语言、性格、文艺、饮食、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自然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自然气候明显变化。

体质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体质高胖;南方体质矮瘦。
性格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粗犷豪爽;南方细腻柔和。
最大的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政治与军事比较活跃;南方经济与文化比较发达。

以秦岭--淮河为界,各种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正确的南北方划分界线就是秦岭--淮河。

那么淮河流域的地理状况是怎么样的呢?《淮河流域概况》一书写的很清楚: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处我国东部,介于黄河与长江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2°45′、北纬30°55′-38°20′,面积分别为27万平方公里和6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西起伏牛山、桐柏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约占流域总面积的1/3;其余为广阔平原,约占2/3(含湖泊洼地)。

山东半岛地势自西向东呈马鞍形。西部南高北低,分别为泰沂山北麓山地丘陵、山前冲洪积平原、黄河冲积平原或滨海平原;中部为胶莱河谷地带,为半岛地区的鞍底;东部为低山丘陵区,其南北沿海多为平原。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于北亚热带至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淮河是我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

一般认为,中国的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1月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和≥10℃积温4500℃等值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成为我国东部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水田农业区与旱作农业区的分界线。此线以北,河流冬季封冻,作物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此线以南,河流冬季不封冻,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此线南北两侧,无论地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都显著不同。比如从气候上来看,此线是最冷月太阳幅射热量收支相等(即一月份平均温度为摄氏零度),也是全年水份收支相等(即降水与蒸发相等)的标志线。这个标志作用自古以来就被观察到,"桔过淮即为枳"可以说是这一观察的最形象的总结。

由于上述原因,秦岭-----淮河一线历来被视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不但南船北马、南米北麦由此线而判然,甚至分裂时期南北政权的对峙也常以此线为界。而且在元以前统一王朝之中,行政区域的划分基本上不跨越这条界线。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   

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 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的分界线

区域界限

1、地理分区上: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2、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北)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的分界线。   

3、温度带上:暖温带(北)与亚热带(南)的分界线。   

4、自然带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的分界线。   

5、典型植被上: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的分界线。   

6、土壤上:棕壤(北)和红、黄壤(南)的分界线。   

7、水文上: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8、干湿地区上:半湿润地区(北)与湿润地区(南)的分界线。   

9、地形上:华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线。   

10、一月份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   

12、农业:小麦主产区(北方旱作农业)与水稻主产区(南方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13、亚热带水果柑橘生长的北限(橘生南国)。

——————————————————————————

秦岭—淮河一线(Qinling Mountains-Huaihe RiverLine,或Qinling-HuaiheLine,也简称秦岭—淮河线),是地理界中很重要的界线就是人们常说的中国(特别是东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此线的南面和北面,无论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有明显的不同。

一、概念提出。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地理中的一个重要地理概念,目前已知的最早论述是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提出的。《新撰地文学》(1908)中的记载在由张相文发表于1908年的《新撰地文学》中的185页记载:“北带:南界北岭淮水,北抵阴山长城。动物多驯驴良马、山羊;西部多麝鹿犀牛。植物多枳、榆、檀、梨、栗、柿、葡萄。”这就是张先生对我国北方的描绘。所谓“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线。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一线”的论述。

在张相文的文集《南园丛稿》之中,收录了张相文在1924年发表的《佛学地理志》一文,已明确提到了秦岭—淮河分中国为南北。文章对中国进行了如下描述:他首先把中国分成六大部。对这六部他是这样写的:“曰本部、曰蒙古、曰满洲、曰新疆、曰西藏、曰青海。本部之地,或称禹域,亦曰汉土。……就自然形势,分南北中三带述之。北带,即黄河流域。南凭北岭、淮水……”说到淮河,他说:“唯淮水发源于北岭之支麓。实继北岭之正干,而为南北之界线。”这里已经明确说出淮河为南北之界线。说明张先生早在1924年就用秦岭淮河来给中国分南北了。根据后面的描述而知张相文文中的北岭就是今日之秦岭(看来那时人们还没有把那片山地通称为秦岭),为什么称之为北岭,可能是为了与南方的南岭相对。

在民国元年(1912年)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学》一书,书中这条秦岭—淮河这条线已经出现了。如书中说:“本国境内。因山川之形势,政治之区划,可定为本部、东北部、西北部、北部、西部、五大部。”对于本部。书中是这样说的:“南北二岭,横绝域中,划为三带。黄河、扬子江、珠江三巨川流贯其间。北岭淮河以北为北带,为黄河流域……”这本教科书有一说明,说是这本书主要是参考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而作。

在1935年竺可桢的一篇论文《中国气候概论》中,竺先生就明确说到秦岭—淮河线的问题。但是他说的是有一个外国人克雷西(GeorgeCressey)1934年写了一本书《中国之地理基础》。书中写道:“中国本部山脉之中,最大者为昆仑东支,中国总名之曰秦岭山脉,自西藏而东,几及太平洋岸。此山脉分中国为两大地理区域,气候、农业与人类活动,均有显著之差异。”当然,现在看来这种秦岭—淮河线由外国人提出的说法是明显错误的。竺可桢先生接着说:“凡曾经秦岭山脉者,未有不注意此山脉南北二区域间之差异。推究其因,盖以气候显然不同,遂使华北、华南植物之种类,旅行之方式,以及人民之特性迥然有别。”

翁文灏1936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国土壤与其相关之人生问题》,其中已明确提出秦岭—淮河为中国之天然分界线。不过他是从土壤的角度说的。翁先生说,中国土壤天然可分为两大类。秦岭山脉及淮河以北大部分为钙层土,其南几乎全为淋余土……古称秦岭为中国之大限,此观于土壤分布而亦然也。

二、范围划分。秦岭—淮河线从名字上看它的画法似乎很简单,沿秦岭、淮河画一条线即可。可是当你面对着一张大比例尺的中国地图时你会发现根本无从下手:秦岭西起甘肃省白石山,秦岭—淮河分南北,只是分了中国东部,中国西部怎样分南北部是很有意思的,西部的确可分两大区域,但却是南北颠倒,冷热倒置。沿秦岭再向西,大致有两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与秦岭相连:一列是祁连山接阿尔金山一路向西;另一列就是西起帕米尔高原,向东绵延2000多公里的昆仑山及其余脉。如果秦岭向西分南北的话,这两列山系可供考虑。

这里说的南北之分,不是文化的概念,而是指自然地理上的南北之分,确切地说,是亚热带(南方)与暖温带(北方)之分。自然地理的亚热带与暖温带都是有定义、有标准的。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刘胤汉教授研究秦岭多年,他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南坡的800米等高线处。按照刘先生的说法,由于山地的海拔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已经结束了,像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该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

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三种划法图示例

已故著名地理学家任美锷先生却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画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的北坡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是随着山地的上升,气温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高越冷了。其实任美锷先生是把秦岭看为出现在暖温带的一个山系。

而另外一些地理学家如黄秉维等却主张南北分界线应该画在秦岭的主脊线上。理由是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找不到明确的脊线,这种分法,怎样分还是一个未知数,也可能把一些高海拔山峰的最高点连起来,算作秦岭的脊线吧。

在2008年出版的《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一书中,郑度院士等人在对秦岭南北的气候、植被进行了详尽地比较分析后,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秦岭地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分类。最终认为从综合的角度看,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在秦岭地区的分界线应该标定在主脊。

我国南北自然分界线,实际上首先是气候分界线。就热量带说是北方暖温带和南方亚热带的分界;在水分区划中则是北方干旱、半湿润气候和南方湿润气候的分界;在雨旱季节类型区划中则是北方春旱、夏雨气候和南方春雨、梅雨及伏旱气候的分界。

然而,这个过渡和变化是通过相当宽的一个带来完成的。在淮河两岸,相隔一二十公里甚至更宽,并看不出气候、农业、自然景观等方面有什么变化。实际上,由于淮河地区主要是平原地区,南北冷暖气流畅通无阻,确实也不可能产生一条截然分明的南北分界线来。以“橘逾淮而北为枳”为例,由于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中南下冷空气强,常常带来柑橘致命低温,因此现今即使淮河以南的长江两岸,除了局部有利区域外,一般也没有种植柑橘的经济价值。

我国南北分界带的西段秦岭,冬季阻挡了北方冷空气,因而在岭北为典型暖温带情况下使岭南成为典型亚热带(能生长同纬度淮河两岸不能生长的柑橘等亚热带指标植物)。但是,秦岭分界也并非一条线。因为秦岭南坡约千米海拔以下才是亚热带,而秦岭山脉两坡千米等高线间的宽度,也就是分界带的宽度也大约有90-110公里。而且,在历史上南北分界带是随气候变化而南北移动的。如果全球持续变暖,亚热带北界将来甚至有可能要北推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2010年,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陈全功等人根据气候、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综合数据,逐点计算适宜度,制成了《基于GIS的中国南北分界带分布图》,将中国南北分界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分布图表明,中国南北分界具有自然(气候、地理)和人文的综合属性,分界带涉及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的130个县(市),最窄处约26.42公里,最宽处约195.41公里,总面积约145500.74平方公里。

在中国南北分界带上,顺经度各段中点的连线,称为南北分界线。此线的走向为,西起与青藏高原相接的西秦岭余脉(E104°15′、N32°18′),经四川省的平武县、青川县,甘肃省的文县、康县,陕西省的宁强县、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佛坪县、宁陕县、镇安县、旬阳县、商南县,湖北省的郧西县,襄阳市、枣阳市,河南省的西峡县、淅川县、内乡县、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泌阳县、确山县、驻马店市、汝南县、平舆县、新蔡县,安徽省的临泉县、阜阳市、利辛县、凤台县、淮南市、怀远县、蚌埠市(北距蚌埠市区约4.67公里)、五河县,江苏省的泗洪县、洪泽县、淮安市(北距淮安市区约5.68公里)、涟水县、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等44个县(市)蜿蜒而下,止于东海海滨(E120°21′,N34°05′),总长度约1666.28公里。

三、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季风区的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

(一)气候方面

1、秦岭—淮河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岭—淮河南北雨季长短差异。秦岭—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岭—淮河以南雨季要长得多。

3、秦岭—淮河是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秦岭—淮河是1月0℃等温线的界限。秦岭—淮河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冬季一般结冰。

5、纬度:秦岭—淮河是暖温带亚热带分界线。

6、气候:秦岭—淮河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夏季,秦岭—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温多雨。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少雨,秦岭—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7、南方和北方地区分界线。

(二)植被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之说。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秦岭—淮河以北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结冰。秦岭—淮河还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

(四)地形、土壤、矿产方面

1、地形:秦岭—淮河以南以丘陵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岭—淮河以南渐以红壤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黄壤或棕壤为主,东北以黑土为主,西北多白色沙质土。

3、矿产:秦岭—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属居多,工业上以有色金属冶炼及出口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煤、铁、石油为主,工业方面以重工业占的比例较大。

(五)农业方面

1、耕地类型: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田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旱地为主。

2、粮食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小麦为主。

3、油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油菜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为主。

4、糖料作物:秦岭—淮河以南以甘蔗为主;秦岭—淮河以北以甜菜为主。

5.作物熟制:秦岭—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岭—淮河以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秦岭

在中国中部横亘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它就象一堵“挡风墙”阻止冬季冷空气南下,拦截夏季东南季风的北上。

自古以来,因秦岭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秦岭南北气候变化,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被称为我国南北的分界线。习惯上称秦岭以南为我国南方,秦岭以北为我国北方。但秦岭正式的名称是自汉代才有的。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省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淮河:秦岭东边的淮河是中国的一条大河,全长1252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淮河两岸的地形、河流及水文特征的差异不如秦岭南北的差异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提出主要是依据其地理分区的意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曾撰文《淮河找不到自己的家》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将淮河看做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一部分,同样也应该作为一个带来理解,不宜局限在某一具体的水系上,这也和淮河的实际流域有关。

四、地理分界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日均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3、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5、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6、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7、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

8、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的分界线。

9、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10、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11、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12、地形: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

13、区域: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14、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

15、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的分界线。南方:一年两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16、中国水资源分布的多水带和过渡带的分界线

五、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气候上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一线以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以南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以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以北温度带属暖温带,以南温度带属亚热带;以北属半湿润地区,以南属湿润地区。

【河流水文特征上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水量小,汛期短,含沙量大,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土壤类型上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多肥沃的褐土(黄壤);秦岭淮河以南多贫瘠的红壤。

【自然植被类型上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温带落叶阔叶林;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农业生产上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北——耕作制度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秦岭淮河以南——耕作制度一年两熟到三熟,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

六、地理考点

1、气温: 1月份0℃等温线

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线

4、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6、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1]

7、植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8、河流: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含沙量大;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9、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与一年一熟的分界线。南方:一年两至三熟,北方: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七、分界意义

名 称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高于0℃

河流流量

河流封冻状况

结冰、有封冻期

不结冰、无封冻期

年平均降水量

400-800毫米

大于800毫米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干湿地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水稻

主要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主要油料作物

花生

油菜

传统主食

面食

米饭

饮食习惯

味浓

清淡、精细、喜辣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子

柑橘茶树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水路

传统运输工具

马车

船只

语言种类及说话特点

单一,以普通话为主

多方言

民居差异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窗小且少,楼层较低矮,有取暖设备(如炕或供暖设施),注重防寒保暖。

屋顶坡度较大,墙体(楼层)较高,墙薄,窗大且多,注重防潮通风散热。

传统运动项目

溜冰滑雪

游泳赛龙舟

秦岭——淮河一线都是那些重要分界线?

1、秦岭以北为暖温带湿润气候,南部为北亚热带湿润气候
2、秦岭-淮河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大于2摄氏度,日均温》10摄氏度积温在450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24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900毫米以上;秦岭-淮河线以北的关中平原暖温带温和半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春旱严重,降水变率大,年平均气温低于13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低于1摄氏度,日均温》10摄氏度积温在400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200天以上,年平均降水量700毫米以下
3、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扬子陆块,以北属华北陆块
4、秦岭南坡平缓.长100-120千米,群山毗连峰峦叠嶂,其间分布一些山间平台、盆地。北坡险峻,总坡长不到40千米,因是大断层,山势陡峻,形成千崖竞秀的壁立山峰。秦岭最高峰太白山与著名山峰终南山、华山等均位于北坡[5]。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以北地区以平原、高原居多。
5、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是长江水系,以北是黄河水系
6、秦岭北侧特别是渭河以北是著名黄土区,有较厚的黄土层,厚度数米至数百米,其土体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均不利于抵抗水的破坏力,极易遭受水力侵蚀,使河流含沙量高。而秦岭南侧风化壳较厚,风化物较粗,重力地貌显著,但该区为石质山区,河流推移质较多,造成汉江河流的含沙量低于渭河河流[5]。总的来说,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流量丰富,含沙量少,汛期长,冬季不结冰;以北的地区流量较小,含沙量大,汛期短,冬季结冰。
7、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并以红色风化壳分布最广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的成土母质是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秦岭南北成土因子的差异,发育形成了不同的其南北不同的土壤类型。秦岭北坡为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北面是黄土高原属于钙质土(次生砂质黄土);秦岭南坡为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南面是四川盆地土壤为紫红色的砂岩页岩
8、秦岭以南的陕南是北亚热带气候,其地带性植被类型是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我国西北部地区分布最大的唯一的一片亚热带植被类型。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其代表性植被类型是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与陕南差异明显
9、秦岭-淮河以北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以南以水田为主;以北以小麦、杂粮作为粮食作物,以花生、大豆作为油料作物,以甜菜作为糖料作物,而以南则以水稻作为粮食作物,以油菜作为油料作物,以甘蔗作为糖料作物;在南方有棕榈油桐枇杷柑橘、茶叶等,而以北则杨柳夹道,苹果满园。以南地区作物可一年两熟或三熟,以北则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
10、以北地区以面食为主,以南以米饭为主
11、秦岭-淮河以南水路运输占很大比重,由于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较多。而以北地区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运输以陆路为主,交通联系的方便使老百姓交流机会的,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方言较少
12、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建筑也有很大差异,秦岭—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带状分布居多。房屋墙体较薄,屋顶坡度较陡,以通风散热为主。私家园林建筑规模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为主色调,色彩素淡,包括傣族竹楼侗族的鼓楼等都比较淡雅,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秦岭—淮河以北聚落集中。房屋墙体较厚,有院落,防风保暖。皇家园林建筑以红黄为主色调,既显示出皇权的尊容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互辉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