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学十本书
介绍十本自然文学书
一、《寂静的春天》
1979年版《寂静的春天》
一本载入历史的文学作品,影响到世界环保意识的自然文学,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先锋作品。可惜因为自然文学太冷门,世界当代史太专业,知者寥寥。我还是当年历史考研题败在了书中提到的敌敌畏,才“拉仇恨”一般的找来读,从而为之着迷。
书本内容偏向社会调查,在我眼里属于社会学范畴书籍。因此显得更冷门,全书通过揭露滥用农药等切入点把自然“受”和“反”展现给读者,它甚至影响到了当时美国的几大化工巨头,直接导致刚出版就让农化的几家上市公司股价暴跌。
二、《昆虫记》
法布尔代表作品,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博物作品。几代儿童的昆虫科普书,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试问谁小时候没有好奇的观察过蚂蚁呢?哪怕是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谁又能说下一个博物学家或法布尔这样身兼博物又兼科普的作家不会在《昆虫记》的启蒙读者中诞生呢?
三、《布丰 鸟的世界》
布丰作为一个博物学家,却写的一手的科普好文。他的《自然史》至今仍是博物学经典。但《自然史》始终显得专业而大部头,反而是《鸟的世界》显得更接地气。
如果对布丰的此类博物书籍感兴趣,延伸阅读的书籍可以参见他的另一本《奇妙的生灵》一书。
四、《沙乡年鉴》
近几年“蹿红”的自然文学代表作品,常常书腰广告要通过《瓦尔登湖》来介绍他。实际上,《瓦尔登湖》偏向于散文式写作的游记,有点华盛顿·欧文的游记影子。而《沙乡年鉴》虽然诞生的迟,却更有随笔味道。文笔还凸显哲理。1948年作者利奥波德去世,到1949年这本书才出版。由于是战后经济复苏期,当时并没有引起大的影响。到60年代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康芒纳的《封闭的循环》引发人们对自然重视的时候,这本提早二十年的书才被人们重新捡起。而六十年代正是经济发展导致人类面临自然“反噬”最严重的时代之一,真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循环报感。
五、《瓦尔登湖》
亨利·大卫·梭罗可以说是自然文学的代名词。而《瓦尔登湖》则是他代表作中的代表作。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人与自然相契合的作品。比如《河上一周》、《远行》、《荒野孤舟》、《
六、《自然与人生》
日本作家德富芦花的作品,在日本印象极大。日本人的自然观念深入人心,他们的艺术观念和自然观念很多都是从文字中影响到思想启蒙的。德富芦花的这部作品就深深影响了日本人对生活美学的延伸,他们懂得敬畏自然。所以在德富芦花的文字中能感受到的自然乡村之美到今天还能在日本的乡村寻得见。
七、《夏日走过山间》
约翰巴勒斯可谓美国国家公园的功臣之一,美国历史上三位对自然保护尽心尽力的人有两个是文学家,一个是美国总统。总统是老罗斯福,在他的治下创立了黄石国家公园;两位文学家都是自然文学作家,一个是亨利梭罗,另一位就是约翰巴勒斯。
八、《森林报》
初版于1962年,1982年版《森林报》
苏联儿童科学作家维·比安基自然文学经典。受意识形态影响的教育模式下,它也是国人几代儿童的自然文学启蒙作品。作者分春夏秋冬四季12月,创新性以报刊形式写作一个森林里的四季变化,引领读者对自然的向往。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环保启蒙书。和现在只看到花坛绿化带的人造绿色的孩子们不同,对于八零后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本自然版“骑鹅历险记”。很多人对森林的想象依然停留在书中的描写。
九、《草木一村》
从网络走向正规出版物的自然文学代表。城市里寻找自然的优美散文,抒发内心对自然的渴望。城市里寻找返璞归真的内心需求。没有李子柒那样的商业味道,只有通过文字和生活追求的自我表达。笔名为舒飞廉的苏大博士生郑保纯不会想到自己怀旧写下江汉平原农村生活而连载的散文《飞廉的村庄》竟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国人对相信美好生活的集体怀念。
其实,这种真实的流露感所引发的共鸣早在散文的写作趋势上有所体现。无论是鲍尔吉原野的蒙古背景还是李娟的阿勒泰,都是异曲同工的微妙。它们都让读者在文字中感受作者内心真实的抒情。及后,到周华诚“父亲的水稻田”这样的文学实验、陈武的《野菜部落》、凌拂的《台湾草木记》,甚至往前追溯堪称中国自然文学旗手的已逝作家苇岸……无不饱含着用文字表达内心对自然的敬畏。
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如果说城市的喧嚣是各种噪音的集合,那么大自然的每一声都是消失中的美好。
这本书承接的是《寂静的春天》一书。一本说的是自然的抗议,一本说的是自然原本的面貌;一本说的是惋惜和自恨,一本说的是寻找和保留;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在全球加速。“纯粹”的自然的声音变得很奢侈。作者意识到这点后,疯狂的以设备去录下他耳朵里的自然。
在动物的耳朵里、在落叶归根的瞬间,每一声都是自然的造化。而我们却在快节奏中选择视而不见,最终后知后觉的好像真的再也听不到。
与《寂静的春天》不同的是,前者想要说明寂静之无,而后者是要告诉我们寂静其实是各种声音的存在。它们的共同点是我们都选择了视而不见,闻而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