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阅读和写作总是孩子学习语文路上的一大门槛。如何更好的理解文章,如何写出清晰,动人的作文。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还能学到更深层的技能?本文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例子,层层推进,展示了阅读中“示范”的重要性。让孩子更好的学习语文,且不仅局限于成绩。《中国青年》编辑部把几位青年朋友写给编者的信和一些稿子交给我,要我谈谈信里提出的问题:怎样把语文学好,特别是,怎样提高写作的能力。从那些来信可以知道,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了语文这个工具的重要性。为了做好工作,学好科学技术,他们希望把语文学好。这个愿望是正当的。一个高中学生刚刚读了杨朔同志一篇散文《茶花赋》。我问她:“都懂了吗?”她说:“懂了。”我问:“这篇文章写的什么?”她回答:“通过对昆明美丽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祖国的热爱。”我再问她,文章里主要写了些什么具体的事情?写了作者一些什么感想?她都能说得大体不差。我要她把文章中“擅长丹青”的“擅长”写一下。我发现,她不会写“擅”字,也不会讲“擅长”是什么意思,更不会用。我又发现文章里的“沉吟”两个字,她也不会讲;并且,由于她不懂这个词的确切的含义,这一句以下的那段文章的意思,她没有体会出来。请想一想:她原来是否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吗?她这样读文章,能够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吗?她觉得懂了,实际上只是模模糊糊地懂了个大意,不仅没有逐字逐句地都搞清楚,有些对于理解文意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比较重要的词句和段落也没有弄明白。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原来不会写的字,仍旧不会写,原来不会用的词,仍旧不会用;并且,由于对文章的意思理解得不真切,体会得不深刻,对文章写法的好处自然也就领略不到,更加学不来。有一封信上说:“有的同志说:‘写作并不难,平常多看些书就行了。’我看的书也不少,可就是写不好。”
我要请这些朋友们自己想一想,平常读书是怎样读的?是不是或多或少地像那个女孩子?
如果是,那我就要郑重地说:这正是写作能力提高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善于写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头脑清楚,一是基本功练得好。有了这两条,一定能够写,即使还写不出漂亮的文学作品,至少可以写出能够如实地表达思想、适应工作或学习需要的通顺明白的文章。缺了这两条,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头脑清楚,要靠丰富的生活实践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还有其他一些必要的锻炼。总之,那不单是学语文的事。
认得的字少,或者虽然认的不少而掌握得不充分,那就无法把文章写好。掌握足够的字,才能正确地写出要用的词,写出各种句子。掌握的字少,就意味着掌握的词少;掌握的词少,就是语言贫乏,不够用。头一样,汉字得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学会一个算一个。读书作文,经常要用的字有五六千个,其中最常用的也有两三千个。这个数目很可观,可是打不得折扣。没有充分掌握那两三千个最常用的字,读书作文就经常遇到困难或者发生错误。数量大是一个问题,用法复杂是另一个问题。一个字表示几个不同的意思,有几种不同的用法,这种例子多得很。就说这个最简单的“一”字吧,《新华字典》就注了八条解释。另一方面,好几个字表示的意思非常相近,而又有区别,非细心分辨不可,这种情形也不少。
例如:声,音,响;存,放,置,搁,摆,撂;强,壮;小,细,微。
用这种意义相近而有差别的字组成的词,必须细心分辨。
例如“加强”和“增强”,两个词有一个“强”字相同,另一个字“增”和“加”意义相近,所以说到“信心”的时候,“增强”“加强”都能用,“增强信心”“加强信心”都是对的。
可是说到“训练”“管理”的时候,用“加强”,不用“增强”;说到“体制”的时候,用“增强”不用“加强”。
不注意这种差别,就常常会写出不合习惯或者表达不确切的句子来。汉字学着费力,但是掌握汉字有了一定的基础,又会有很大的便利。例如,上边举过一个“细”字,如果你知道这个字除去表示“粗细”的细那个意思之外,还表示周密的意思,那就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和运用“细心”“细致”“精细”这些词.如果再知道它还表示琐碎、不重要的意思,就又可以更确切地理解和运用“琐细”“细节”这些词。这就表示,充分掌握了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读书读得透,写作写得好,很有帮助。
必须熟悉各种句子的构造和用处。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张口、一下笔就能造出完整通顺的句,并且能灵活地运用各式各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有一位同志的信上说:“不能设想,如果一个师范生将来毕业后,既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写作的技巧,又没有生动、完满、确切的表达能力,只有一些死硬的概念和理论,要想完满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是绝不可能的。”“不能设想,……那是绝不可能的”,这个话恐怕跟所要说的意思恰恰相反。原意应该是“不能设想,如果……,还能够……”。如果要保持“那是绝不可能的”,就得删去前边的“不能设想”。此外,什么是“生动的表达能力”和“完满的表达能力”?“什么是“死硬概念”和“死硬的理论”?都不好懂。不能熟练地运用句子,造的句子不通顺,就无法写出好文章来,因为文章无非是用一句一句的话组成的,句子不通,文章怎么会通呢?一是声音,就是说,要看它念着顺嘴不顺嘴,听着悦耳不悦耳;一是规矩,就是说,要看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共同习惯。要自己写的每个句子都合乎事理,合乎规矩,情味对头,声音和谐,就得用心推敲,仔细琢磨:词用得恰当不恰当,虚字眼用得准确不准确,词的位置摆得合适不合适,有没有不可省而省了的字,有没有当省而没省的字。必须一个一个地句子都通顺,明白,全篇文章才能通顺,明白。一篇文章有上若干不通的句子,无论如何不会是一篇好文章。另一方面,只要把句子掌握好了,句句都通,意思、情味、声音都好,希望一篇文章作到语言流畅,并不是一件难事。
篇章结构
篇章结构就是说话的条理,说话的条理反映思考的步骤。想事情想得清楚,理出了头绪,说话就能顺理成章,有条不紊,写下来就成为层次清楚,结构严密的文章。转来的几封信里边,在这方面的毛病就不少。有的把话说得颠倒重复,整篇说了几点意思,眉目很不清楚,有的前一段说了这么一个意思,下一段又说了那么一个意思,中间毫无联系。篇章结构掌握不好,也写不成好文章。
如何练习基本功
基本功练好了,就为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功练不好,肯定写不出好文章来。所以,字,句,篇章,可以说是学写文章的三道关口。感到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够,依我看,主要原因就在没有闯过这三关。从转来的信看,这几位青年朋友对于这一点是认识不足的。好些封来信要求编辑部介绍写作的方法,讲讲写作的技巧。我认为这是舍本逐末。头脑清楚,基本功好,方法技巧是容易学的;否则,讲多少方法技巧也是徒然。
比如打篮球,如果跳不高,跑不快,投篮不准,运球不稳,传递不灵敏,怎么讲究方法技巧也打不好。比如唱戏,如果嗓子没练好,台步没走稳,武功没练熟,再讲方法技巧也唱不成一出好戏。
学字,从哪里学?当然不能念字典,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学句,从哪里学?当然不能背诵语法书,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学篇章,从哪里学?当然也不能背诵讲写作方法的书,也只有从所读的文章里学。这里要回到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了。如果读书都像那个女孩子那样读法,读来读去也不能提高写作能力。因此,为了学好语文,提高写作能力,在基本功还没练好,三关还没过的时候,必须选定一些文章,认真地读,细细地读,一个字都不放过,一句话都不马虎。一定做到确确实实地、毫不含糊地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尽可能充分地理解字句里边含蓄的意思,以及文章前前后后的联系照应,结构层次。读一遍不行,再读一遍,该查的查,该问的问,不读透了决不罢休。懂透了,读熟了,该记住的东西就得记住,该学着用的词和句子就要自己写一写,用一用。总之,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嚼烂了,吃下去,消化了,变成自己的。这样作,不免艰苦些,然而不吃这点苦是不行的。接触的东西要多一些,眼界要广一些。要培养爱读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抱着少数几篇文章死抠,不行;统统走马看花,不求甚解,更不行。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写作,首先是为了提高文化教养。文化教养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不论你做什么工作,更不要说你想写作。
起了稿,誊写清楚,逐字逐句逐段地推敲琢磨,看看有没有哪个字用错写错了,有哪个句子不通了,哪一段跟前后不连贯了,哪些话说得不恰当了,细细改一遍,再誊写清楚,放起来。过上一些时候,再拿出来看看,这时一定又会发现问题。再改,再誊。这样反复几次。在这中间一定会不断有所提高,逐渐发现自己写作上的缺点,逐渐认识并且巩固学习中的所得。也可以这样办: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需要写的事情了,例如,需要写个报告,或者需要给家里写封信,马上写好,作为底稿,另抄一份发出去,然后把底稿当作一篇作文,照上边说的办法,仔细推敲,反复修改。这样做,也不免艰苦些,然而吃吃这样的苦头也是必要的。同上边说的读书一样,既需要这种细磨细琢的办法,也需要经常放开手粗犷一点多练练。写,同样是文化教养的一部分。现代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时常需要动动笔,不光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写文章。从转来的一些信件、稿件看,这些青年朋友在读和写两方面下的工夫都是不够的。不说别的,单拿写字一项来看,多数就没下功去练。有位同志信末署名之中有个字,又像“珍”,又像“玲”,我看了好半天到底也没看清楚。字一定要练。可以练练毛笔字,也可以就用钢笔练。不求练得多么好,更不求成家成体,只要写得整整齐齐,清清楚楚就行。写字写得草一点,可以,但是一定要合乎一般草字的习惯写法,不能任意挥洒,让人不认识。要有作笔记、札记,以至抄书的习惯。要注意周围的人口头上说的一些生动优美的话,听见精采的东西,就把它记下来。记日记是个很好的办法。书桌上一定要摆一本字典,不论读书作文,随时翻翻它,请教它,绝不偷懒……一句话,必须下点笨工夫,苦工夫。如果希望找个窍门,这就是窍门。“这太难了吧?”我说,不难。这是最容易的办法,完全操之于己,下个决心就能生效的办法。只要肯这样做,半年有半年的效果,一年有一年的效果,坚持下去,保证达到目的。如果不肯,写作却真的成了件难事,再搞个三年五载,还是不行。这里有些话说得不大客气,相信读者不会责备我这种由于真挚热诚而产生的某些粗鲁。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告诉我,帮助我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