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师备课的新策略
教学策略是沟通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一、学生发展的策略
新课程备课首先要定位在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上,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这一学习内容学生会怎样学?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学?“教”是为“学”服务的,而不是“学”为“教”作道具或演员的,不是学生配合教师在演出,而是教师在帮助学生去“做”事。这种帮助不是包办,不是代替,而是要通过学生本身的活动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开放性策略
开放性备课要求教师要立足教材但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超越教材。在课程标准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实施能力。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吸纳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与同事进行广泛交流,互相启发、激发灵感,同事是教学灵感与智慧的最大源泉。教师不仅要打破心理坚冰、敞开胸怀,在不断学习中丰富自己,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以便确定应该“怎样教”。
三、充分地预设高质量的生成策略
教师在备课中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表现和达成有一个基本的估计和可能性的预测。这是教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所做出的一种判断,一个教师教学经验越丰富,对教材吃的越透,对学生了解的越深,他做出的这种判断就越符合教学实际。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预设判断”,而应当发展“生成判断”,一旦出现更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就要及时捕捉,使之转变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亮点”,或拓展、或深化、或升华……
四、结构性备课策略(系统性备课策略)
这一策略源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知识是成系统的,教学时不只是在一个点上进行,教师要把这个“点”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考查,这样便于教师从整体上对知识点进行把握,以达到贯通一气之势。这种方式备课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点”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便于学生“温故而知新”,也便于学生主动去探究。
五、修正性备课策略(反思性备课策略)
教师的教学具有重复性的特点,在第一次上课后教师一定会有颇多感悟和思考,这是对备课效果的初步检验,不是上完课教学就结束了,教师要在上课的基础上对备课进行反思,而且是全面性的反思。可以从听课人(同行,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重新审视,对备课进行修正,不断提高备课水平。“终生备课”就是备课不断修正,日臻完善具体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