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炮台简史——虎门炮台群
虎门位于今日广东省东莞市,它的名字来源于象形地名,原指珠江口上大虎、小虎二山对列的水域。大虎、小虎二山,在宋朝时称为秀山,又名虎头山,二山对列的水域在民间俗称虎头门,到了清朝初期就简称为虎门。同时虎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位于珠江的出入海口,也是狮子洋与伶仃洋的交界处。在公元1717年(清康熙56年),清政府已经在虎门着手筹建防御工事,后来陆续增建城垛、炮洞、兵房、火药局等设施,使用砖、石、灰沙构筑,形成了虎门炮台群最初的状态。
珠江口地理
虎门炮台
虎门炮台与虎门大桥
虎门炮台之所以在历史上闻名是因为鸦片战争,虎门作为当时广东最重要的门户,在第一线抵抗英国侵略者。1839年,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林则徐与英国人多次外交争锋后明白武力冲突已经在所难免,因此特意修整虎门炮台群。虎门炮台群由11座炮台组成,分为三重门户保卫珠江口,第一重门户为:沙角炮台和大角炮台;第二重门户为南山、威远、靖远、横档、永安、巩固炮台;第三重为:大虎炮台和新涌、蕉门炮台(为左右两翼),共设火炮300多门。
虎门炮台十台全图(2)
虎门炮台十台全图(1)
虎门炮台十台全图(2)
这11座炮台组成的炮台群拱卫着珠江口,本来是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海岸长城,但可惜由于装备的老旧、设计的缺陷和对敌人不了解导致的严重误判,造成虎门炮台群存在严重缺陷。首先说一下装备,中国作为发明火药的国家,也是最早将火药应用在军事上的国家,但可惜中国并没有对火药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提炼,导致我们在近代所使用的火药和以前老祖宗们使用的火药没有太大区别,而欧洲人在这一方面超越了我们,导致大家同样使用黑火药,但欧洲人火药的威力远胜中国当时的火药。其次就是火炮,中国制造火炮的技术在明朝时期是领先于世界的,但到了清朝入关,清政府崇尚弓马,而不在乎火器的发展(除了康熙、乾隆二帝因战争需要而改良了火炮外),导致火炮的水平只是维持在明末清初的时期,到了近代中国的火炮已经落后西方一大段距离。虽然外表看上去没有太大区别,但是锻造工艺和制炮材料根本不可比拟,这些原因导致当时虎门炮台群虽然装备着数量不少的火炮,但却形同摆设,毫无威力。
神威无敌将军炮(清)
红夷大炮
道光年间的火炮铸文
其次就是炮台设计的缺陷,许多炮台的设计都只重视正面(面向大海的那面),将炮台的正面修建的非常坚固,配有大量炮洞和城垛,防备敌人正面攻破炮台。但这些设计往往忽略了炮台后方的防卫,炮台后方无论是防御工事还是坚固程度都远远不如炮台前方,导致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中大量的炮台都是被敌人从后方攻陷。相对而言,当时西方的要塞或炮台在这一方面做的比中国好,西方的许多要塞或炮台都是成堡垒状,如同一个铁桶,让敌人难以从后方或侧面进攻。从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想攻陷俄国黑海舰队基地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中,就可以看出当时西方炮台要塞建设的坚固程度和全方位的防御思维。
英国军舰和虎门炮台
虎门炮台后方
虎门炮台内部
最后就是对敌人不了解导致的严重误判,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人极度不了解,就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都错误认为外国人的膝关节是无法弯曲,他们只能直立行走,不能蹲下或跪下,打仗时只需要拿长竹竿专攻敌人的下三路就可以了。这种无知且搞笑的认知在当时却是主流,因此对敌人的不了解导致的严重误判在战场上暴露无遗,最终换来了惨痛的失败。(这里都不对比兵器的优劣和兵源的素质和士气,毕竟三元里的村民曾经拿着镰刀锄头都能击败英军,虽说是因为英军遇上了雨天导致火枪不能使用,但英军拼刺刀的能力还是有的!)这些因素导致了虎门炮台群在防御上的先天不足,虽然经过林则徐等人的修整,但在战争中的表现就看到了这种不足是致命的。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与清军巷战
1841年1月7日,英军向虎门炮台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炮台同时发起进攻,以舰炮猛轰炮台。登陆部队在穿鼻湾登岸,抄袭沙角炮台侧后,抢占制高点。英军抵达脊巅,向下猛攻,守军想使用引燃预埋的地雷,但未能奏效。激战中总兵陈连升父子先后阵亡。而进攻大角炮台的英军同样用舰炮压制炮台,摧毁大角炮台的多处炮洞和围墙。炮台守军开炮反击,但奈何火炮射程和威力有限,守军在英军猛烈地炮火下基本无法驻足反击,只能四处躲避。与此同时,英军乘坐小船从南北两侧同时登陆,包抄炮台,守军被迫将大炮推入海中以免资敌,然后突围撤退。英军占领大角炮台后放火烧毁营房,拆毁炮台,之后全数撤回上舰。大角、沙角之战,清军死伤700余人。在陆上战事结束时,英国海军的5艘军舰向停泊在附近的清军水师发起进攻,清军战船无法与英国军舰相抗衡,水师基本上被全歼。
大角、沙角之战
陈连升
不久后因谈判破裂,英国舰队于2月18日准备向虎门炮台群再次发动进攻,清军得知情况后马上加固个炮台的防御工事,但由于通信的交通船被英军截获,英军决定先发制人。2月23日,英国舰队抵近正在加固防御工事的第二重门户,清军见状随即开炮,英舰也开火还击,并出兵摧毁清军炮台。24日,英国舰队再次到来,毁坏了清军在水道航线上设置的障碍物,并与武山炮台交火,在完成清理航道后,英军撤退,但这个战略性撤退是为次日的大战做准备。而在同一天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将其广东水师提督官印和自己的几件旧衣服与几枚坠齿装入一只木匣由家丁送走以示诀别,然后来到靖远炮台,坐镇指挥,并将自己的全部财物拿出分赠给炮台守军,以激励炮台守军士气。2月25日,英军完成了进攻虎门的临战准备。此时,英军发现下横档岛没有设防,遂于2月25日下午派出炮兵分队,携带臼炮三门,在一百五十名步兵护卫下,用汽轮运至该岛登陆,并连夜选择阵地,安设炮位。26日清晨,占据下横档岛的英军炮兵猛烈炮击上横档岛,压制横档、永安两炮台的火力。与此同时,英国舰队阻断清军增援上横档岛的水道,以4艘军舰由西航道驶入,对上横档岛形成半月形包围,用舰炮轰击,以掩护另外6艘军舰进攻东岸的南山。一个多小时后,上横档岛守军被压缩于炮台内,英军乘势在西端的永安炮台附近登陆。经过激战,守军阵亡三百余人,一部分被俘,少数突围撤退,上横档岛被英军占领。进攻南山的英国舰队由于风潮不顺,直到上午11时半,才乘涨潮驶抵距南山一里左右的水域,以右舷炮向威远、靖远炮台轰击,关天培在靖远炮台亲自督战,清军士气高涨奋力还击。不久,英军300余人在炮台翼侧登陆,威远、靖远、镇远三炮台守军在英国舰队的猛烈轰击下,坚持抗击一个半小时,镇远炮台守军首先不支溃退。而在靖远炮台亲自指挥作战的关天培也身受重伤,但仍死战不退,最后与炮台守军一起壮烈殉国。英军攻下南山各炮台后,用汽船拔除水中木桩,破坏铁链,疏通航道,以备溯江进攻广州。当日下午4时许,英军另一部进攻西岸南沙山下的巩固炮台,炮台守军不战自溃,英军将炮台和营房毁坏后,撤回军舰。此役清军500余人战死,1200人被俘,英军伤亡5人。而守卫第三重门户的大虎山清军,在见到第二重门户失守,关天培战死后便放弃炮台撤退,至此虎门炮台群全数被英军攻破。
关天培
2月23日清军炮台向英国“复仇女神”号开炮
虎门之战地图
虎门之战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重修虎门炮台群。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又被英、法军队捣毁。光绪年间再次重修。而现在的虎门炮台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见证了中国近代海防的兴衰荣辱,并且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可以避免屈辱再次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