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式地雷至少10公斤重,为何八路军要给地雷减肥,制造“5斤雷”

编辑搜图

▲电影《地雷战》剧照

八路军将大型地雷改为“5斤雷”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由于国民党军兵工署等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马克沁重机枪、捷克式轻机枪和迫击炮的各类枪炮国产化生产上,因此对地雷的投入上相对较少。到抗战开始时,大部分地雷型号已经过时,能够投入实战的制式地雷仅剩两种,大的直径达37厘米,重50公斤;小的直径为28厘米,重30公斤。

这些大型地雷在对日作战中威力惊人,在破坏敌交通工具和公路运输时更是表现不俗。但是,在敌后战场活跃的八路军却没有使用这些地雷,其军工部门甚至专门进行技术攻关,对地雷进行“减肥”,将所生产地雷的重量压缩至5斤,也就是敌后抗日军民俗称的“5斤雷”。

编辑搜图

▲制式地雷

原有地雷耗费抵上10颗手榴弹

实际上,八路军最初生产的地雷没有这么小,其全重也达到10公斤。因为这款地雷是仿制的晋造地雷,也就是“山西王”阎锡山在其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产品,考虑到山西多山地的特点,太原兵工厂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地雷都型号偏小,最大的也不过20公斤。

1939年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开始研制地雷时,由于拿不准适宜的装药量,因此参考了晋造小型地雷的设计,将地雷全重设定在10公斤,虽然也威力较大,但在敌后游击战争中稍显太重,携带不便。当时,八路军还未建立起成规模的火药生产线,但手榴弹、迫击炮弹等生产需求又很大,实在没有太多炸药填充10公斤重的地雷,毕竟1枚这么重的地雷所消耗的火药,足够填充至少10枚手榴弹。

编辑搜图

▲敌后军民在埋设地雷

大重量地雷不适宜敌后战场

同时,10公斤地雷巨大的体积,也使得铸造工艺费时费力,往往制作一枚这样的地雷,就要耗5个工时,实在没有生产手榴弹划算。考虑到前线指战员的需要和军工生产的实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最终决定将制式地雷全重减为5斤。如此一来,生产的地雷不仅便于携带,还价格低廉、容易生产,每个仅耗1.25个工时。

更重要的是,这种“5斤雷”对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大大降低,各军分区甚至各县自行设立的炸弹厂就可大量生产。不仅可以让军工部直属各厂可以集中炮弹、掷弹筒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武器装备,也让地雷的使用更加广泛。很快,一场全面爆破运动从太行山开始,逐渐扩展到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编辑搜图

▲根据地广泛开展“造雷运动”

一时间,下乡扫荡的日伪军更加狼狈,一旦靠近根据地或游击区,就开始为谁打头阵讨价还价,以往趾高气扬进村的场景越来越少见,更多的时候是放着平坦宽阔的大道不走,反而钻河沟、走野地,个个折腾的灰头土脸。

编辑搜图

▲日寇对地雷处处小心

编辑搜图

▲我军地雷不断翻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