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变革”还是要“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或许能给出答案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三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对于革命,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见解。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讨论循序渐进的改良或是风驰电掣的革命,都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想知道18世纪的英国人是如何在革命和改良面前做出选择的吗?快跟着文史君一起来瞧一瞧吧!
一、充满激情的革命之路
经历了革命年代的人们,无不秉持着一种将旧社会与旧制度视为不合理的观念。在革命年代的中国,但凡提起来谁家的祖上有过几位地主或乡绅,人们大多会向他投来鄙视而不是艳羡的目光。视旧社会为混乱不堪、对新社会有无限憧憬、认可进步而非难停滞——是这代人的常态。这种进步主义的思潮无不充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个人心中,这种充满干劲的激情是当时的人们与生俱来的。
葛优演绎的地主形象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有关平等与不平等的讨论也时常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不平等即代表着人类社会天然有阶级,马克思所说的阶级社会矛盾运动的规律即在此。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认定,人的不平等最初是因为有私有财产的诞生,人与人之间仿佛因为各种原因会产生不一样的矛盾。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矛盾的碰撞激起了不同阶层的对垒与交火。在一种社会制度达到稳定之后,必然会在内部诞生出新的力量去辅助它“积累量变、完成质变”。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常常将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社会矛盾的机器,整个社会就像是要让人随时都保持警惕的战场。为了实现阶级矛盾的调和,暴力则成了革命家们常用的一种手段。然而依靠暴力并不一定是合理可靠的长久之计,它所起到的调节矛盾的作用其实需要满足一些特定的条件。法国大革命期间,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如若要靠着人的力量去结束一段旧的历史,人们就必须要做好迎接恐惧的准备。
大革命“高潮”时期每日的例行公事——公开绞刑
等到组成国家的统治者与人民真正冷静下来的时候,总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道理:通过暴力所“收获”的历史代价有时会比其进步意义更“远大”。大革命后的法国便是旗帜鲜明的范例:政坛要员数度走马的法兰西,并没有在自由主义的旗帜之下走得更远。相反,在经历了拿破仑独裁与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人曾经的无上荣光亦随着拿破仑帝国的瞬起瞬灭而消弥在了过去的时代中。
艺术化的拿破仑形象
二、值得英国人骄傲的一段历史
——“光荣革命”
而屹立在亚欧大陆的最西侧的英国,总愿以其独立性和特殊性示人,自始至终以顽固的姿态维持着王室的传统荣耀。在今天,英国依然以其工业发育的早熟与经济实力的强盛闻名天下,英国人也常常以让我们耳熟能详的“绅士风度”给世界各地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在欣赏英国历史的过程中,常常是在“羡慕其保持了如此程度的文明的同时,却忽略了是什么在帮助其存留文明的火种。”我们所惯常忽略的,便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古老文明与习俗。
英国人的招牌身份——优雅的绅士
英国的文化是从历史中延续下来,并且在今日仍在发光发亮的。我们常常可以在伦敦的街头看到骑马的卫兵,威严地在街头巡逻,他们头上常带着高高的熊毛制作的黑色长帽,身穿干净整洁的红色制服,肩膀上有的还扛着擦得光洁明亮的步枪。这些从前为保卫王室而沿袭下来的文化,如今仍旧在君主立宪制的现代英国世界中存留。
昂首挺胸的英国卫兵
大家都知道,英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留着君主制传统,同时还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的特殊国家。英国在17世纪中期,尝试了自身从君主国家体制向共和国家体制的探索。同时在17世纪后期,成功地摆脱了欧洲令人生畏的不受控制的自由主义革命浪潮,完成了向君主立宪制度的转型。由此在既保留了王室与贵族的情况下,实现了一次国家行政制度的极大变革。
自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国内国王与议会的权力冲突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查理二世与詹姆斯二世继续选择了加强专制、顽固扶持天主教的老路。英国人在此时既对曾经盲目的革命活动产生了心有余悸的恐慌,同时也对亲天主教势力的死灰复燃与王室力量的不断壮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满。
冷峻而傲慢的英王——詹姆斯二世
1688年,议会两党共同决定,支持詹姆斯二世的女婿、来自荷兰的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的王位。在这样一次不流血、不屠杀的变革过程中,英国实现了她全新的、妥协的向现代政治制度的转移。从表面上看,英国的贵族传统和王室仍旧端坐高位,政治制度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变化;但从内在分析的话,我们可以看得到:在保留王权的同时,英国的王室丧失了它的专制性质,英国的议会开始从立法、财政等各种方面“尽情地享用曾经属于国王的权力”。
而国王威廉和他的夫人由于掌握政权的特殊性和其他各种原因,均未对此番议会笑里藏刀式的“夺权”活动表现出愠色。英国人以其独特的“温柔”办法,在王室对贵族的妥协、贵族与臣民对王室的包容中,就这么安稳的度过了18、19世纪的躁动年代,平稳地将历史过渡到了今日。
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教授曾撰文道:“光荣革命是一次根本性变革,但它的过程却避免了暴力。流血的革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非暴力的光荣革命中竟然被解决了,英国人从变革中学到了许多;后来的英国人民,无论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企图到光荣革命的历史中去追根溯源。”这种非暴力的革命形式,不仅仅成为了英国人民的历史,而且更成为了全世界人均值得去借鉴的一段佳话。
“超长待机”的英国女王
英国人能够正视历史带给他们的遗产,并没有像法国人那样,把祖先留下的文化和制度统统视为需要打破和重建的窠臼;也没有像德国人一样为了实现某一种政治图谋要去“合纵连横”,借着本国人的鲜血去满足统治者的无尽欲望。在建立现代政治制度的过程当中,英国人自觉选择走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一个民族如果能在最动荡的时刻保持冷静、在最激愤的刹那固守良知、在最需要抉择的片段冷静果敢,那么这个民族的历史将是充满着光荣的。
安静美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文史君说
政治制度的延续性和变动性,导致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脆弱性是指:政治制度作为能够极大影响人类生存的作用体,通常能够在产生浮动的同时延宕出汹涌澎湃的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此在决意变革之前必须要思忖事后会带来的代价。英国人享受到了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机遇,同样也在风云际会之中做出了十分明智的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和平而非暴力、和解而非冲突来化解国内国际的矛盾,无疑是更稳妥的办法。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经济贸易冲突不断升级的今天,如何对待国与国、民与民交往之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与疑惑,是我们要务必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钱乘旦:《社会变革的和平方式》,《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2、程汉大:《光荣革命与英国中央权力结构的变化》,《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第5期
(作者:浩然文史·瓷国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