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故事万人追捧,失败者的惨状无人问津
在理查森的三部曲问世以前,描绘澳大利亚的小说都是些成功的冒险故事,但是理查森认为“还有截然不同的另一方面,那些失败者的命运又怎样呢?这些人既没发迹,也无激动人心的冒险经历可言,这些在物质和精神上都难以适应奇特而艰险的新环境的人命运又怎样呢?”
理查德的代表作《麦昂尼的命运》(The Fortunes of Richard Mahony)三部曲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作品摒弃了以往澳大利亚小说中常见的成功移民形象,作者以其父亲为原型,成功塑造了一个远离故土、寻求在新的环境中安身,但最终走向失败的移民形象。小说出色的人物塑造,以及对主人公精神上遭受的折磨的细腻刻画,让这部作品成为澳洲小说的经典之作,并改编成电影及戏剧。
作品由三部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小说构成:《好运澳洲》(Australia Felix,1917)、《回家的路》(The Way Home,1925)、《天涯海角》(Ultima Thule,1929)。其中第二部《回家的路》讲述了他们在英国的遭遇。
人物性格刻画是小说的中心。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怀着发财的梦想移居澳大利亚而最终失败的移民形象。作品通过展示人物对他们生活中事件的反应和他们的喜怒哀乐来逐步揭示主人公的性格。主人公作为一个深受文化冲突之苦的角色在遭受一连串的失败时不能正确面对,他病态的性格表现了人类在面临痛苦和失落时的弱点。
作者将主人公的生活、性格和情感经历结合起来,饱满地刻画出其爱情困境、对命运的追随、其性格中的“敏感性”“忧虑性”“幻想性”,敏感抑郁感情用事无法正确对待失败,被激怒后做出残酷的事情,破坏着爱心滋养的情感。是一部受人的本性折磨的黑色悲剧。
其余人物如其妻子、以及一切周围的小人物的性格,都与其形成鲜明对比,他孤僻骄傲自我感觉受伤害,不切实际地幻象又陷入绝望。没有魔鬼似的负面角色,更加剧了主人公艰辛的移民历程和悲剧色彩……
回家的路(The Way Home)
[澳]亨利·汉德尔·理查森
(Henry Handel Richardson)丨著
蔡英婷、沙漠飘雨、邢洁、张玲丨译
张月丨责任编辑
作品
简介
《回家的路》讲述了作者一家在英国的遭遇。回到英国,事情不像他原来想象的那么美好,玛丽由于她殖民地的言行举止受到麦昂尼朋友的冷落,在英国他们生活得也不幸福。
于是他们又回到了澳大利亚,麦昂尼发现自己因为买了金矿的股份突然成了富翁,他们这时有了一个儿子和一对双胞胎女儿,现在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他所有的钱被他的一个朋友骗走了,麦昂尼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生活的起点。
作者
简介
亨利·汉德尔·理查森(Henry Handel Richardson,1870-1946)原名Ethel Florence Lindesay Robertson,生于墨尔本的—个爱尔兰医生家庭,曾于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澳大利亚作家。由于文学上的双重标准,她写作时采用了男性化的笔名理查森。
她一生有过数段同性情感经历,但一直都隐藏得很深。理查森擅长以自己及家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创作小说,将现实与虚构融合,作品现实性强,风格质朴自然,尤其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细节描写。她的所有小说都是悲剧,而人物的性格是造成命运悲剧的决定因素,因此她的作品被认为与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的“性格与环境”小说有相通之处。
精彩
段落
淘金峪这座古老的小镇,最初紧靠着一个狭窄的峡谷入口,入口面朝大海,城墙和堤坝保护着它免遭海浪侵袭;几个世纪以来,小镇沿着两山中较近的一边不断向上攀爬,依山势而建。如今,镇上道路上下四通八达。一条险峻的小道沿着意大利驴道山脊状阶梯上爬;古老的城市花园外是高大厚实的围墙,花园逐层建造,高层上的苹果树开花便撒落到下层花园里。
三条大道从山上陡斜而下,直通小镇;不管是上山还是下山的车辆,都宛如蜗牛爬行。三条道中最陡的那一条中间最陡峭的地方,恰好嵌着一些古色古香的老房子,比肩接踵,每一座都比前一座矮上一层半层,由于岁月沧桑,根基失稳,轮廓简直难以描摹;而山下的那些房子,从这里看去就像很多山墙、天窗、烟囱的漩涡,好像这些房子矗立在大海中一样,直到你真的站在房子上才知其全貌。所有的屋顶因无数次涂抹灰泥而变成了银色,在每一个季节更迭时,古老的瓦片就又会脱落几片。
海滨呈新月形;树林茂密的悬崖和迎浪而生的圆卵石滩中间仅有一条小径贯穿,悬崖将小城一分为二。小的一半围绕着港口,有老海关厅,几间飘摇欲坠的仓库和院子,一两个小客栈,这些地方曾经全都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那时候象牙和矿金在这里卸货,马匹驮着英国的原料和亚麻在这里转航法国;那时候船只也会在法国海岸载上许多利润丰厚的葡萄酒和走私烈酒。
如今,不管是废弃的小仓库,还是如弯钩般盘绕海港的著名旧石码头上的称重棚屋,都了无生息。现在,孩子们在这些棚子里玩耍,暴风雨天里游客们躲在棚子里,小心向外窥视巨浪击打堤坝;而仓库早已关闭废弃。不过,它们仍有一种令人注目的余韵。
不止一个仓库是漆成淡粉色的;夏日夕阳的余晖映照着这一切,反射出的美景宛如开在港口里的一朵玫瑰;有时候海港里的海水满了一半,仿佛一池融化的绿松石;有时候在大潮来临之际,停泊的船只与码头平齐,海港则比一只空玻璃杯更清澈无色,或像是破晓前纯净的天空。
要想看到这座城的最佳视野,就得划船到海港和堤坝外面去,或者最好是在每年夏天都有的那种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游过去——每到这时,横跨海湾的黄色峭壁就会在镜子般的蓝色海面上投下完美的金色影子。然后,枕着这片盐度最高、浮力最大的海水,回头看看,便会发现小镇排布非常对称,仿佛昭示着古老的城镇建造者已被忘却的秘密。
小镇建在高耸的峭壁上,蜿蜒于海湾。这样看去,宛如一把灰色的贝壳簇在银色砂砾上——宛如珍珠般光亮,而不是石头般的灰色——因为淘金峪不存在阴沉:表面上轻快优雅,也可能因落入对面法国海岸巨大火怪的魔掌中,而遭受身体的颠簸之苦。
如此银光只会被方方正正的教堂塔楼上的爬山虎冲淡——这种植物在悬崖边缘也生长着——每到夏天,咸咸的空气会把它染成血红色;还会被一栋乌黑发亮的老房子冲淡,房子浇上沥青以抵御海浪,西南强风一来,浪打到最高的窗户,将海草的根枝都冲到主街的斜坡上。
小镇上方的碧绿山坡上点缀着一些漂亮的住房,领半薪的官员和寻找温和气候的盎格鲁印度人住在这里,舒舒服服地睡过下半辈子。这些房子非常僻静隐蔽,四周的植被几乎和亚热带树林一样繁茂,围墙超过一人高,墙顶上还有高大的树篱;而那些小心翼翼地隐蔽起来的花园究竟有多美丽,只能靠猜测了:趁某个粗心的役童忘了关门,往那微敞着的门缝里一瞥;或是大胆地用一只眼透过锁孔窥视;或者,看看仲夏时节大片紫色的醉鱼草和茂盛的攀缘蔷薇——桃红和深红,淡黄和洁白的花朵爬过高墙,有一种杂乱的美。
就是在这个舒适宜人的地方,理查德·麦昂尼安下了家。同样在此,他找到了梦想中的房子。房子是石头建的——被爬山虎缠绕覆盖——非常老旧,非常坚固:地板踩上去不会晃动,一间房四面墙关住,声音便传不出去。不过他最看重的是房子的私密性。
房子毗连着陡急的道路,面朝路的是房子的空白面——或者说除了入户门和一个小窗外什么都没有——同时,与之齐平的山坡朝上朝下皆有两面厚墙环抱,花园和厨房分别隐藏其后。
此外,前门有类似岗亭的门廊遮蔽着,只开半边。门廊里安放了一个微型的椭圆形玻璃小屋;站在这里,既不受恶劣天气和偶尔出现的好奇路人的影响,还可以看得到登山上来的邮差或者正在期待的访客;毫无疑问,就在五十多年前,从同样的猫眼里,焦虑的双眼曾紧张期盼报信人或者侍从带来出海的儿子或在大战中出国服役的丈夫的消息。
一跨过门槛你就会发现自己站在了二层;因为远侧的地面猛地倾斜,因而房子从路上看是一层,从花园看是两层。起居室大都位于楼上,拥有俯瞰小城和海湾的极佳视野——只有一间舒适的橡木铺就的小客厅在底层;一个秋日的早晨,八九点之间,麦昂尼一家就坐在这里享用早餐。虽然时候还早,空气极为柔和,壁炉里依然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冲出烟囱,那猩红的力量让桌面上洒下的点点幽灵般的阳光黯然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