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克效应与育儿的自我心理调整
『写在前面的话』
能力的变化会产生心理的变化。
能力低时,往往高估自己,低估他人;而能力高时,又容易低估自己。
自信的程度伴随着对自己的经验、学识、情绪等的认知程度,起起伏伏。
『正文』
好多年前,在还没有棉棉前,一个朋友对我说,“有孩子之前,自己有无数的关于养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高手不要不要的。生了娃,才发现,那些都是痴心妄想,一个都不好使。”
先不说那些理论是什么,为什么不好使,单是他的那分无奈便让我印象深刻。我知道养育孩子并不简单。
可大多数的我们,还是在一开始就犯了初学者过度自信的错误。
一个朋友对我说,“小孩嘛,就得找一个TA怕的,镇住TA!”我从小到大都在不断听到类似的话,甚至在棉棉刚出生不久,我仍这样认为。我还一直在筛选认识的亲朋好友当中,有哪个人比较凶,可能适合镇住棉棉,或是棉棉可能会一看见就哆嗦,就会老实。
我还痴心地以为找到一个孩子怕的人,这个养育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大半。可谓不知者无敬畏养育之心。
在我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育儿理念后,感觉自己一下子从无知跃迁到了“山登绝顶”的境界,却不知我爬上了传说中的“愚昧之巅”。
同时,我掉进了理念冲突的“陷阱”之中。
我以为先进的,被验证过的就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本来是为了解决自己养育的困惑,却无意中引入了新的麻烦,与家人的不可调和的理念之争。
而麻烦常常会接踵而来。
与家人之间的现实矛盾,又让我陷入另一个陷阱,“原生家庭”的原罪。
当我们成为不折不扣的指责者时,我们同时也成为了可怜的受害者。一方面,我看到的都是对方的错;另一方面,我感受到的都是自己受的苦。
这种痛苦的感知像一股猛烈的风,将我从山顶推下,直至可怕的“绝望之谷”。
绝望带来反思。我开始获取更多的养育知识,试图寻找那个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我就好像在逆风中向上爬行的蜗牛,不断被抛到谷底,又不断地向上爬去。
每当我遇到一种育儿的理念,便如获珍宝。诚惶诚恐,用起来却不顺手。这其中有我错误的诠释,有我没有理解透彻,也有我太少实践,也有可能没有缘分或缘分未到。
大一时,教我们微积分的老教授曾说过一段话,大概意思是:可能在课上,有一个知识点你没有听明白,或是有一道题自己解不出来;到了课后,还是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到了期末,这门课都快结束了,才想明白这道题;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我的理解是知识可能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当时学了就一定会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而不是死扣在那里,这个台阶就是时间。
现在回想起这段话,才领悟到弄明白一个新的知识是一个开悟的过程。也许我们听到即明白,却有无数个反例在等待;也许我们要通过后来的大量生活实践才能够彻底想明白。而纠结在为什么想不明白之中也是一个陷阱。
我们不断获得新知,并被新知挑战;我们不断尝试不同的新知,却毫无突破。即使这样,我们仍未气馁,因为这是一条不进则退的开悟之坡。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克服一切我们可以克服的,放下一切我们执迷不悟的,不断开辟属于我们向上的路。
无论是自信,还是对我们自我的认知,都在不断地提升。
『写在后面的话』
开悟之坡的巅峰是什么?
能不能到达?据说达到之后就成佛了。
达不到又如何?
『题外话』
“孙悟空看见一只猫精,即水(晶)喵怪,唐僧却以为是一只小猫。”
“什么是佛?”
— END —
*** 第一百六十九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