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中,狼牙山五壮士牺牲前已让机枪撤退,因为全团仅此1挺
编辑搜图
▲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五壮士所在连队获得1挺机枪
1941年8月中旬,刚刚上任1个月的日寇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纠集麾下5个师团另6个旅团近8万人的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北岳区发起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其中3500余日伪军直接扑向了河北省易县西南部的狼牙山区,这里是晋察冀第1军分区的核心区域,周边易县、徐水、定兴、满城4县机关和逃难群众都隐蔽于此,方圆仅百里的山区内干部群众多达4万余人。
面对这种藏又藏不住、打又打不起的困难局面,负责指挥狼牙山区作战的第1军分区司令杨成武断然决定突围,并制定主力1团团长邱蔚负责组织大家撤离。为了吸引前来扫荡的日伪军主力,掩护群众和团主力转移,邱蔚指定7连留在山上坚持战斗,一直到明天中午再撤离。为了加强7连的火力,邱蔚调拨了1挺轻机枪归其使用。
编辑搜图
▲轻机枪在各国军队司空见惯
轻机枪在列强部队中司空见惯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机关枪就成为各国军队的最爱,参战各国竞相装备,并在堑壕战中广泛使用。当时,法国平均每个步兵师装备机枪684挺,其中轻机枪576挺;英国400挺,其中轻机枪336挺;德国324挺,其中轻机枪216挺。到20世纪30年代,轻机枪在欧美各国军队中更是装备到班组一级。
在日军部队里,普遍装备着俗称“歪把子”的大正十一式机枪,平均每个中队9挺;每个大队下辖的机枪中队还配备着2-3挺俗称“野鸡脖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子弹都是敞开了供应。当时,就算在国民党军队里,轻机枪也能配备到连一级,在其精锐的德械部队、苏械军里,轻机枪达到每连6挺;后来组建美械师时,更是达到每连12挺。
编辑搜图
▲日寇装备的“歪把子”
八路军全团仅剩1挺机枪可用
可惜,在八路军部队里,机关枪向来是稀罕物。当时第1军分区1团总共仅有2挺轻机枪,开战之初还有1挺出现故障,送到军工部门修理,因此实际参战的机枪仅有1挺,子弹也仅有百余发。这挺轻机枪最初由7连连长刘福山亲自指挥,负责把守北山口;正是由于这挺机枪断断续续的射击,敌人认为自己抓住了1团主力,不断组织攻势。
战斗中,刘福山连长负了重伤,他亲自带领的2个班也大半牺牲。危急关头,指导员蔡展鹏找到了正在东山口防守的6班班长马宝玉,说道:“你们在山上掩护,争取让地方干部、群众走得更远一些,让连队其他人员安全突围出去。”很快,7连其他部队陆续撤离,6班则留下继续吸引敌人,那挺轻机枪和正副两名射手也加强给6班。
编辑搜图
▲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剧照
机枪撤离,五壮士留守
由于战况激烈,这挺轻机枪的子弹很快耗尽,为了保住这件珍贵的武器,马宝玉让射手们带着枪立即撤离,自己则带领另外4名战士继续坚守,并且战且退,故意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的主峰——三面悬崖的棋盘陀。本来,蔡指导员交代任务时,要求马宝玉等人完成阻击任务后,“看情况,能往哪撤就往哪撤”。
狼牙山上地势险峻、沟壑遍地,马宝玉等人久经战阵,想要就地隐藏、摆脱敌人并非不可能,但他们知道,这沟沟壑壑之中可能隐藏着不少逃难的乡亲们。一旦他们5个人失去踪迹,敌人势必四处搜索,那样就可能连累周围的人,于是他们最终一致决定:“把敌人吸引到棋盘陀上,坚守到天黑再想办法突围!”
编辑搜图
▲葛振林、宋学义
编辑搜图
▲班长马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