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孙明霞老师讲座有感
文|徐燕
真没想到,山东名师孙明霞老师居然在一个平常的星期天下午大驾光临!能够在自家学校聆听大咖的成长路径,多多少少有点意外,有点激动,甚至想要写作的冲动。
听了孙老师的故事,你就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孙老师已到退休年龄,但她的状态看起来非常好,就是人们常说的精气神十足。但你可能万万想不到,她的蜕变却始于十五年前一次偶然的课堂记录。也就是是从四十几岁开始,她的人生才出现拐点。这个年龄,被很多老师视为“颐养天年”的时期——失去奋斗的动力,只想安安静静地等着退休。可孙老师硬着凭着对教育的热忱,从每天记流水账开始,虽然自嘲身为生物老师不比语文老师那般有文采,可她慢慢地累积,竟也出了五本书!与此同时,她的“明霞工作室”遍布全国各地,带出的徒弟个个优秀,可谓“桃李满天下”了!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
写作带来的效应不仅仅是成功和成名,明霞老师更看重的是因写作而影响他人、改变他人带来的幸福感。
一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如果不是像追剧一样追看孙老师的课堂日记,他也许依然沉浸在网络游戏里而一蹶不振。这个网瘾少年后来成为成都的一位名师,同样他也用文字影响更多的人。
一个因身体残疾而自卑到不敢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在学校打印室蛰伏了多年以后,偶然接触到明霞老师的随笔,即刻在他心头划过一阵电光火石,重新点燃他的教育梦。钟情唱歌的他不仅自己谱曲填词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还独创了音乐与语文课堂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到处给大学生做讲座,举手投足,无不透露着自信与强大的内心,已然成长为学生心目中的男神。
感动之余,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师傅。
入职那年,学校为我指定了一位师傅,就是德高望重的胡美英老师。如今她已年届70,我们依然保持着亲近的师徒关系。那时候她正值壮年,在培养新教师方面不遗余力。
现在想来,我的教学风格以及我为人的气质跟她简直一脉相承。当我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吸收了正确的“三观”——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我很庆幸作为职场新手遇到了明哲正义又善良的好师傅,令我至今都受用无穷。我也非常感谢学校一贯的师徒结对的体制,让新教师快速成长而不至于走弯路、步入歧途。
都说新教师第一年乃教学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仍然非常清晰地回忆起那段往事。那时候胡老师总是邀请我空节时去听她的课,我几乎一节不落。听她上课,十分享受。胡老师乃温柔之人,轻声细语,营造了一种非常安全而舒适的课堂氛围。她的上课思路之清晰,什么时候扶,什么时候放,完全是顺手拈来、心中有数,我对她简直佩服得五体投地。那时候没有多媒体,只有黑板和粉笔,即使有幻灯片也很少用,全靠老师基本功。胡老师的课堂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扎实质朴,她不搞花里胡哨的东西,而学生自然也学得扎实,知识和能力均得到很好的发展。
胡老师也经常来听我的课,每当她坐在教室后面,我的心跳就不由自主地加快。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手脚也不听使唤了。她总是朝我宽厚地笑笑:不用紧张的,是师傅,又不是外人。于是,我重重地喘了一口气。其实,她每次来听课对我的帮助都极大。她不仅帮我指出教学设计的不足,评价语的不到位,还帮我提高课堂调控能力。刚开始,我不善于管理课堂,所以教室里总是闹哄哄的。说来奇怪,那时我并不在意学生是否吵闹,当然也没强调课堂纪律,照着备课思路往下讲。有几次,胡老师直接站起来对着孩子们说:“同学们,老师来听课,想看看哪位同学最会遵守课堂纪律?”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那一霎,我不觉脸红了。
在胡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下,我的课堂驾驭能力日有长进,师徒间培养了默契,师徒情更加浓厚。有事没事,我会往她家里跑,我经常请教她如何备好一节课以及学困生的辅导。我们不仅聊教学、聊学生也聊生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胡老师一直拒绝评小高的原因。八九十年代,胡老师因在教学上的独到见解和教学效果突出,而在小数界一度享誉盛名。而令她费解的是,有人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挤压了她评职称的名额,她得知此事后忿忿不平,发誓终身不评职称。每年学校领导都劝她评,可是都拗不过她,果然,直到退休她都没评小高。别人都说她可惜,只认死理,哪有跟钱过不去的?可是,她坚持自己的观点:钱少点无所谓,但不能在不公正面前低头。
她就是这么一个人;一身浩然正气,内心坦荡光明。
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幸而遇见良师!幸而遇见美好!才有可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耳畔回荡着孙老师的那番话:“我努力攀登,只为在更高处遇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