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催眠舞台上挽起手跳一段认知舞蹈 ——《催眠与抑郁症的治疗》│ 书海遨游 No.19038

书海遨游 No.19038

在催眠舞台上挽起手跳一段认知舞蹈

——《催眠与抑郁症的治疗》

推荐程度:***

(学术论文集,相对枯燥些,而且如果不面对抑郁症患者,不看也罢)

原书阅读:45分钟

本文字数:2,858

本文阅读:9分钟

因为亚普科教授是在抑郁症临床领域最有名的催眠取向专家,所以专门找来这本已经绝版的书来看看。意外的是这竟然只是一本十几位专家的论文集,亚普科教授成名的同名书原来并没有翻译成中文。

不过这个意外也是一个不错的体验,可以看到在这个领域大家都在干什么。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竟然在序言里,直接表达了对“欧文·科茨对抗抑郁药物疗效的否定”的否定,如此诚恳且学术味浓郁的序言反而会激发起更多探究的欲望。

这些论文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亚普科教授,亚普科教授已经写的很清楚,也就直接引用过来。“抑郁症这一标签只是一种方便的简写,一个用来描述现实的催眠干预对象的一系列具体症状和问题的笼统术语。所有的专家或多或少都关心人的抑郁症是怎么产生的,而不是尝试去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他们都深深的确信,催眠最好能着眼于导致抑郁症的现象学过程,并且所有人都选择将催眠视为一种’先跟随,然后引导入的主观现实’的方法。

而催眠的应用原理则是,“催眠可以被用来放大积极资源以推动更多适应性和功能性的经验模式,以及针对最影响来访者抑郁症主观经验的问题领域,包括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关系、象征和历史。”

如果具体的说,就是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取向作为目前最主要的抑郁症临床选用的治疗思路。而催眠作为一种“被相信的想象”在其中也能起到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

几乎全篇都是用催眠的方式做结构化的认知治疗。而且介于抑郁症高复发性,以及安慰剂的强大“疗效”,精神类药物在治疗全程中的作用还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而从论文作者们的认知来说,最有效的方式还是认知,结合上催眠以后就更有效。

也许正是基于这点,亚普科教授才可以在1992正式开始把曾一度被视为禁忌的催眠带入抑郁症的治疗。

我的理解是非结构化的催眠治疗对于治疗师的要求太高,的确容易产生一定的隐患。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什么取向,价值最高的还是来自于从“WHY”到“HOW”的治疗思路转变。这也是我在催眠治疗里一个非常重要收获,也在这本学术著作里找到了源头,在这本书里才发现原来这是来自认知疗法,“阿隆·贝克和艾伯特·埃利斯率先把重点从'某人想什么’(内容)转移到’某人是怎么思考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试图找出一个人抑郁症的具体起因对推动其康复是不必要的。”

这些治疗的前提其实都是基于,亚普科教授说的,“抑郁症更多的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一个医疗问题,而且没有发现纯粹的生物性治疗可以治疗抑郁症,就好比仅仅生物单方面无法治疗社会性疾病。”

其实这对于治疗师的要求就非常高了,甚至我非常同意一个观点,临床心理治疗就是一门艺术。“临床医师可以也应该理解科学,但现实是治疗基本属于艺术。它是一种本能的感觉、临床的判断、迅速的反应,并且在你对来访者的治疗工作遇到障碍时快速地改变策略。”

从具体操作上看,“认知理论特别把负面预期、对事件的负面解释和消极自我评价这三方面看成是抑郁的基础。”而在催眠里面是着重在“'意义不明’可能是抑郁症所有已知风险因素里最大的和最普遍的风险因素。”从模式来说,亚普科教授的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应用“认识和容忍意义不明”的通用结构”,“以结构性的次序进行催眠疗程有助于让来访者顺着逐步进展的想法、暗示朝着疗程的目标前进,”

“有段时间,催眠被认为是抑郁症治疗的禁忌”。而非常感谢这群以亚普科教授为首的在催眠治疗领域不断探索的前辈,能够让催眠帮助更多的朋友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之中。

这本书每一篇都是经过案例分析说明总结出一种治疗思路,每篇文章都是十足的干货,似乎能看到每位催眠师在面对抑郁症患者的时候治疗的不同方向。能看到的共性之处是对于抑郁症状的理解,诚如亚普科教授阐述的,而且都是针对少数成功个案的总结和归纳。

其中可以看到和认知治疗技术的大量的结合和互相促进。也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结构化的治疗,相比艾瑞克森学派的会有一些不同。当然,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帮助还是在于更加理解各种不同的抑郁症的内在机制。

能够在结构化的治疗框架下施展出治疗的艺术,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或者说是学习和思考的方向。

也许在探索和研究新的方法或技术的路上会不停的走下去。但回到现实,回到临床,也许那个当下,你只会用你最想用的方式去帮助坐在对面被贴上“抑郁症”标签的对象。

2019-6-24

迈克尔·亚普科 / Michael Yapko

附录

Stephen Lankton的干预方案:

1、提取积极的经验

2、面对“替代”情感

3、模块化逻辑

4、自我形象思维

George Burns的隐喻干预方案:

1、进行详细、具体、以结果为主导的评估,以明确治疗目标,并确保治疗过程是有焦点的,而不是向空白的墙壁扔飞镖。

2、探索具有合理证据支持的治疗模式,以最有可能地帮助实现这些目标。

3、确定该模式内哪些具体策略或治疗干预措施能最精确和最贴近来访者的需要。

4、把策略用问题、资源和结果的方式建构到与来访者问题相关的隐喻中。

Steven Lynn为首的研究“五指技术”:

通过生理、认知、行为、灵性和静观/接纳五部分去分别形成相应的干预机制。

Moshe Torem的“源于未来”:

借用Paul Watzlawick的话,“是未来,而不是过去,决定着现在;对事件的预言导致预言的事件。”通过创建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积极的心理表征,进而在患者潜意识层面内化了该体验。

Jordan Zarren的面对愤怒:

介绍一种催眠教导愤怒管理技巧的结构化的催眠干预,包括教导愤怒的人放松、辨认个人的触发事件、中断怒火升级、选择有效的反应和建立更现实的期望。

Michael Yapko的面对反刍性失眠:

1、教导来访者如何有效地区分有益的分析和无用的反刍。

2、提高模块化技巧,以便更好地分开睡觉的时间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为之树立明确的目标以保持它们分开。

3、建立更好的应对技巧,包括更直接和有效地解决问题的策略。

4、帮助来访者发展有效的策略,并在一个选择范围内挑选。

5、针对睡眠卫生和对睡眠的态度,确定来访者的行为和态度与良好睡眠该有的行为和态度保持一致。

6、教导“清空头脑”或“集中精神”的策略,特别是各种自我催眠技巧,帮助来访者把自己的思维引向一个良性的方向。

Norma Barretta的面对饮食障碍:

1、分散注意力的参照系统

2、卸除受虐式的防御机制

3、治疗性的进退两难

4、情感宣泄

Daniel Kohen的青少年抑郁:

在了解一些青少年的特点做一定的适应性调整以后,其实整体思路差异不大,主要的是三个角度去建立新的机制:情感语言、强化自我和未来取向。

Maggie Phillips的PTSD和慢性疼痛:

其实主要借鉴的是焦点解决治疗和艾瑞克森的催眠模式。或者说最重要的是,“利用来访者的语言、风格和感知的需要”。

Dianne Yapko的自闭症治疗:

减少亚斯伯格症候群群体典型认知和知觉的刻板性、降低他们的焦虑、帮助睡眠、发展社交技能、应对意义不明、澄清控制问题、建立专注力、促进一种面向未来的时间取向、提高模块化的能力和减少持续重复和反复的思维。

Irving Kirsch的抑郁症药物:

大部分由制药公司赞助的临床试验没有发现抑郁药和安慰剂之间有重大差别。不论研究的是哪种类型的药物,约75%的反应同样见于安慰剂,留下只有25%是真正的药物作用。

Assen Alladin的复发预防策略:

“体验式认知催眠治疗”,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行为排练(未来投射),以教导抑郁症患者更好地处理目前与未来的负面生活事件。

“每日糊图”:

每天发一张自己拍的照片和一段原创的文字,和你分享着生活和心情。

“书海遨游”:

每看一本书都会感慨几句,以此分享给大家,和大家一起讨论,引发更多的共鸣。

“每月一片”:

每月挑选一部当月最喜欢电影,做些感想和评价,推荐给大家。

大家可以在公众号的菜单中找到更多更详细的信息,如有任何问题,也欢迎大家随时留言反馈。

伴你一起

浸在消逝的时光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