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学”与“碑学”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 19-12-3106:30文化领域创作者

书法学习中向有“帖学”与“碑学”之争。那么什么是“碑学”,什么是“帖学”呢?简单来说,“帖学”就是崇尚魏晋以下法帖的书法学派,“碑学”就是崇尚碑刻的书法流派。

“帖”字原指用以言事的小纸片,如字条、请帖、庚帖等。魏晋书法多是写在这样的小纸片上,如王羲之的《丧乱帖》《姨母帖》等。后来,它们逐渐成为历代书家临摹效仿的“法贴”,其意思就是供人临摹取法的样本。阮元说:“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也,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

宋代印刷术普及,印帖之风盛兴,“为帖学”的生成奠定了广袤的土壤。宋太宗淳化三年拿出宫内所藏历代法书墨迹,刻印成书,分赐大臣,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它被视为历代法帖之祖。清朝皇帝则将搜集古迹刻成规模空前的《三希堂法贴》。印刷术的技术的手段,为帖学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轼《寒食诗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淳化阁帖》等字帖不断翻刻,逐渐失真。再加上,明清之际馆阁体书风盛行,虽“楷法精美”,然千篇一律,靡弱薄俗,人们逐渐对流传已久的帖学心生厌倦,传统的堤坝遂渐崩塌。这种情况之下,随着清代朴学的发展以及古碑的出土,金石考据之学大盛。取法魏晋之前的古碑了解书法的本来面目以救帖学之失,逐渐成为时代潮流。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沈曾植“碑派”行书

在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以及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是主要的碑学理论书籍。在它们的推波助澜之下,碑学大兴,蔚为壮观。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出现了像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沈曾植、李瑞清等大批碑学家。

何绍基“碑派”书法

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学书法多优美,碑派书法多壮美。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长也。《龙门二十品》、《爨龙颜碑》、《吊比干文》等为其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

赵之谦“碑派”书法

书法史上所称的"碑",也称"刻石"或"碑版",包括庙碑、墓碑、墓志、造像记、摩崖石刻等,是指镌刻文字的石块。碑学书法多先书后刻,经过了写手和刻手两道工序。这样,写手与刻手的优劣都将直接影响到碑版书法的精工与否,故启功说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值得注意的是,古碑并非书法俱佳,写手与刻手俱劣的碑刻是不宜取法的。

《郑文公碑》

“碑学”最典型的作品要数“龙门二十品”。后期碑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甚至将刻工刀法以及石碑风蚀残剥的效果也列入临摹的范畴。同时篆刻印章大兴,并与书法紧密融合,使书法更加朝着视觉化、绘画、雕琢的方向发展。很显然,用晋、唐、宋流传下来的笔法,去表现碑学大篆、小篆、汉隶、魏碑等这些唐以前的石刻文字及其被刀刻、风化、磨损后而留下的具有金石趣味的线条是艰难的,为此清人在笔法、书写工具上都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龙门二十品:《惠感造像记》局部

在碑学书家探索出的新笔法中,有不少与习惯或生理机能相违的手法,何绍基的“回腕龙睛法”执笔等,不少帖学名家曾对此大加斥责,认为这些都是错误笔法。如启功称何绍基的执笔为“猪手法”,并称要撕包世臣的书。白蕉说六代离乱之际,书法乖谬,不学的书家与不识字的石工、陶匠所凿的字,正好比是一只生毛桃,而且是被虫蛀的毛桃。包、康两人去拜服他们合作的书法,那是他们爱吃虫蛀的生毛桃,我总以为是他们的奇嗜。康有为晚年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说:“前作《书镜》有所为而发,今若使我再续《书镜》,又当尊帖矣。”

淳化阁帖

如果从实用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有道理。然而,如果从艺术的观点来看,这种批评就欠考虑了。“碑派”的意义不仅仅是用毛笔去写碑,去临摹楷书、隶书、篆书,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如果不用二王的思路,书法是什么样子呢?晋室东渡,王羲之成为南方人,那么不受王羲之影响的北朝书法呢?如是,通过对二王书法之外的北碑特色研究,带来了书法艺术的新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自觉性超过前人,才开拓了笔法的新天地。

然而,北朝碑刻众多,在融入刻工刀法技巧的同时,省略了许多墨迹的细微之处。再加上经过千年风雨剥蚀,笔法与刀法模糊不清,学起来比较艰难。故学北碑进行书法创新之举,有成功也有失败,被人褒贬不一,如康有为的书法被热爱二王书法的白蕉称为“烂草绳”。然而,历时不过三百多年的“碑学”竟然能对持续了一千多年的“帖学”产生重大冲击,这正说明了其艺术魅力所在。

(0)

相关推荐

  • 学术·观点 | 从碑帖之学看海派书法

    从碑帖之学看海派书法 刘一闻 –– 世纪中叶沪读地区被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随后外国金融源源而人.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上海从一个偏僻乡镇迅速地发展成为空前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晚清学者张鸣坷曾在<寒松 ...

  • “乌海论坛”特邀论文丨邓宝剑:刻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范本价值

    "2020'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书法创作(乌海)学术论坛"拟于2021年8月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该论坛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支持单位,中共乌海市委.乌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 ...

  • 碑帖之争

    -----什么是碑?什么是帖?----- 碑,古代拴马的石桩,或者墓葬时系下棺材的穿孔的石板.后来经常在那个石板上刻字纪念死者,成为墓志. 标准的碑的形式包括碑首+碑身+趺座,碑首边缘一般雕有螭(也是 ...

  • “帖学”和“碑学”这两种流派的区别是什么?

    2019-01-13 21:45 来源: 季我努学社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郑成志. 在历史的演进中,书法界出现了"帖学"和"碑学"这两种流派,长期以来 ...

  • 清朝人为什么要倡导碑学而不是帖学?学会用笔的方法都在这里

    古代书法史上,以汉字书写的载体大致有这么几种:兽骨(甲骨文).竹简(主要是汉简一类).摩崖.石碑(主要是汉代隶书和北魏墓志)以及纸.娟等,人们一般把存放在纸娟上的书迹叫帖学,把刻记在摩崖和石碑上的叫碑 ...

  • 中国书法的正脉是什么?碑学还是帖学?

    中国书法的正脉是什么?碑学还是帖学? 2019-06-26 09:09 中国书法的正脉是什么?碑学还是帖学? 碑学?那学帖学会不同意,而碑学也创造了很多书法大家,比如郭沫若,沙孟海等. 贴学?又有学碑 ...

  • 书法“三过笔”丨帖学碑学,都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文/一者 汉字的任何点画,不论长短,都必须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书写者通过控制毛笔的轻重.急缓,表现这个运动过程和时间,通过提按顿挫,写完一个完整的汉字,这个字即造型和占据的空间,通过时间和空 ...

  • 3分钟图说中国美术史:碑学帖学之争,争出个海上画派和西泠印社

    上回说到清朝文字狱迫使文人学者转做考据. 考据考啥呢? 一是研究书籍版本.经学源流,寻章摘句,追寻文化脉络. 二是从书斋中走向田野,到实地考察各种古代的文化遗存,尤其是碑刻.青铜器和其他遗存文物.由于 ...

  • 碑学能救帖学的命吗?

    主讲:一痴,本名周明华,"书法网"总编辑,创始人:"让书法回家·全国公益大行动"总发起人:现为:江西省书法院副院长,中国道教协会道家书画院副院长,北兰亭艺委会委 ...

  • 碑学与帖学——前者以骨胜,后者以韵胜,笔法不同

    发布时间: 19-06-0514:54北京华星成汇文化官方账号 明以前的绘画,如『唐画』『宋画』『元画』,其材料主要是硬毫与熟性纸(绢).明代以后,使用柔毫.生宣者渐多,至清代则普遍使用.我们临习一幅 ...

  • 启功 : 为什么有“碑学”与“帖学”的区别?

    2017-07-07 21:31 来源: 月雅书画 (欧阳询书<皇甫诞碑>) 最初学习书法,家人就交待我说,你先老老实实地把唐楷好好练上一个遍,而且最好以欧.颜.柳的碑刻入手,为什么要从碑 ...

  • “碑学”与“帖学”的区别

    (欧阳询书<皇甫诞碑>) 最初学习书法,家人就交待我说,你先老老实实地把唐楷好好练上一个遍,而且最好以欧.颜.柳的碑刻入手,为什么要从碑刻入手当时不明白,就只管照着临.到看了上两节中启功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