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抱团取暖时,最外层企鹅会不会太吃亏?吃亏的不是它

当每秒钟将近200公里的寒风吹过南极大陆的时候,我们不禁为生活在那里的企鹅们捏了一把汗。

每秒钟将近200公里的寒风从南极大陆吹过,这样的景象,哪怕是看上一眼,都足以令我们打上一个寒颤,企鹅是如何活下来的呢?当然,企鹅的身体构造与我们大不相同,在它们的皮肤之下有着厚厚的脂肪,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保暖作用,此外,企鹅虽然不会建造房屋御寒,但却可以抱团取暖,大量企鹅挤成一堆相互取暖的景象,在与企鹅相关的纪录片中是极为常见的。而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时,都不禁会生出一个疑问,位于这一堆企鹅最外层的家伙们,会不会太吃亏了?这还要从企鹅堆的形成说起。

企鹅为什么要组合成堆呢?当然是为了御寒,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进行幼崽孵化以及帮助刚出生的幼崽御寒,顺便企鹅堆中的每一只企鹅也能够因此受益。

企鹅堆的主要作用是为了保护雄企鹅以及企鹅幼崽。

保护幼崽也就罢了,为什么雄企鹅也要保护呢?这是企鹅特有的繁育方式所造就的,雌企鹅在产卵过程中会消耗巨大的能量,所以在产卵之后就要马上下海去补充营养,而这一去往往就是两个月。怎么这么长?因为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存在着很多企鹅的天敌,比如海狮、海豹、大贼鸥和南极大韄等等,所以企鹅在集中产卵的时候,往往会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而以企鹅的移动速度来讲,往返就颇为费时了。

也就是说在这两个月里,雄企鹅必须肩负起孵化的重任,而且在小企鹅孵化之后,还要进行哺育。是的,企鹅是由雄性来进行哺育的,而小企鹅的食物就是雄企鹅的腺体分泌物。

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雄企鹅不吃不喝,完全靠自身脂肪来维持,所以御寒能力自然就会下降,于是也就需要进行抱团取暖。

当然,抱团取暖并不是绝对公平的,由于企鹅所处的位置不同,取暖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位于最外层的企鹅大概能够节省8%左右的能量,而位于最内层的企鹅,能量消耗甚至能够减少超过一半。这么不公平,谁还愿意在外层?

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抱团取暖的企鹅并不是一动不动的,事实上整个企鹅堆一直处于运动之中,企鹅堆中的所有企鹅都在时刻以小碎步的形式进行着随机运动,这种随机运动会使得整个企鹅堆不到一分钟就会发生一次换位,当然了,随机运动所产生的换位自然也是随机的。

企鹅堆为什么会运动?这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吗?不是。那是由外层企鹅向内挤所引发的吗?更不是。实际上使得企鹅堆作出随机运动的恰恰是位于内层的企鹅。

由于内层企鹅会一直试图向外运动,所以带动了整个企鹅堆运动了起来。为什么内层的企鹅要出来?因为太热了。你可能想象不到,在每秒将近200公里的寒风所吹拂着的南极大陆上,企鹅堆最内层的温度竟然可以超过30摄氏度。这个温度连我们都会觉得热了,就更不用说拥有厚厚脂肪的企鹅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般来讲,没有任何一个企鹅堆可以维持超过1个小时,而原因还在内层企鹅的身上。由于整个企鹅堆的运动是随机的,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一只企鹅在企鹅堆中所处的位置都是公平的。尤其是最内层的企鹅,事实上很难运动出来。所以在企鹅堆中最吃亏的并不是最外层的企鹅,而是最内层的。

当最内层的企鹅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它们就会奋力向外挤,于是乎整个企鹅堆就会一哄而散,之后又会慢慢凝聚,这就是企鹅堆为什么难以长时间维持的原因了。

企鹅抱团取暖的方式总体上而言是充满了智慧的,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因为在企鹅堆随机运动的过程中,企鹅爸爸有可能和企鹅宝宝走散,一旦走散,那么企鹅宝宝则要面临死亡的风险,当然,失去宝宝的企鹅爸爸也可能会收养其它宝宝,而走散的宝宝也有可能会被其它企鹅爸爸所收养。不过两个月不能进食的日子太过痛苦了,并不是每一只企鹅都能够受得了,有的时候企鹅爸爸实在撑不住了,就会出去觅食,如此就不太可能再见到自己的宝宝了。而如果企鹅爸爸能够撑过两个月,那么也许就能迎来夫妻团聚、阖家团圆的日子。之所以说是“也许”,是因为去觅食的企鹅妈妈也不一定就能回得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