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论古代客栈的发展史
有关于客栈的记载最早出现于3000年前《周礼》,周公书中写到:
“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家修建的道路上,每隔十里、三十里、五十里的地方都会有供过往旅客休息的“庐”、“路室”以及“候馆”。后来被人们熟知的客栈,也就是由此发展而来。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大小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候馆甚至还用做储备粮草。
客栈结构的演变
早期成立客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行人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一般建筑面积都不大,厅堂里只有几张吃饭的桌子板凳,旅客住的房间也都是一些陈旧的床榻铺着稻草。除了马厩之外没有其它的服务设施,这时候的客栈价格也相对低廉。
随着时代的演变,客栈的发展也越来越好。开始陆续出现了迎合人们生活需要的服务。一些生意兴隆的客栈不管是在分工还是在人员上都相当齐全。比如招呼客人吃饭的地方就称为前庭,厨子和小二休息的地方统称为后堂,此外还设有客房,账房,杂物间等等。客栈的建筑风格再也不像早期那样类似于居民住所:门庭前设有两根大柱子挂上高高的大灯笼,灯笼上悬着幌子,白底黑字写着“住宿”和“吃饭”。
走进前庭,一楼提供酒菜膳食,方桌长椅,排列整齐,碗筷餐具,应有尽有,过往“打尖”的旅客便在此填饱肚子。二楼正对大门修建一个中央舞台,旅客老板会请一些唱戏名角在这表演,以此来吸引顾客。环绕二楼而建的,是一列列整齐划一的厢房。古人的阶级观念重,厢房也按照不同的规格而设。一般达官显贵路过店家会主动安排上等房,有钱的官宦商人住中等房,其他的食宿者大多住在普通房。
后期社会繁荣,客栈的种类也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将客栈也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名字中带有“馆”的,是级别最高的客栈,“馆”之后是“寓”,最低级别的是“舍”。等级不同的客栈提供的服务也有所不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馆”逐渐演变成了娱乐场所。
“尧之有天下也,堂高三尺,采椽不断,茅茨不翦。虽逆旅之宿,不勤于此矣。”
——《史记》
历朝历代的客栈
客栈在春秋战国时期叫做客舍,史书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继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
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在古代入住客舍也是需要验证身份的,官员出差需要配备“符节”或者“符卷”,国家给普通公民发放入住客舍的腰牌,根据种类的不同,可分为“路引”、“门券”、“字符”以及“牙牌”。客栈的老板必须对住宿的客人进行登记,汇编成册,称之为店薄或者店历,官府会派人定期查验,以防不明身份的人混入。
西周时期,中央集权严重。客栈分为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官营客栈受到政治牵涉因素大,往往一间客栈的兴衰就能够反映出背后政治势力的兴衰。而私营类的客栈发展则显现出社会往来,商业贸易的情况。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秦王嬴政为了加强对各方的控制,实行郡县制,除了早期供人歇息的客栈之外,还兴建了大量的驿站使馆,这时候的驿站大多都是军用,入住的人称为驿使。驿使骑快马传递情报,直到到达下一驿站才可休息。驿站在我国古代有几千年的历史,一直被后世广为沿用。
野水微茫断岸平,几家相对掩柴荆。不须候吏沙头报,驿站悬知是古城。
——《古城驿》
唐朝中期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我国被称为“天府之国”。客栈的发展在唐代也异常繁荣。“旅馆”这个词最早出现就是在唐朝。诗人王恽曾在《浣溪沙》中写到:“旅馆灯青夜色曛,据床谈剧作春温。”旅馆业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唐朝设有市和坊,唐朝律法规定,旅馆必须建立在坊内。从后世流传下来的唐朝地图可以看出,坊似大大小小的方块,座落在长安城的街道以内。坊周围都有高大的院墙,而且大门也由朝廷派兵把守。这样的设计旅馆中的客人可以安全入住,即便遇到危险,士兵也能第一时间赶到,在管理上提高了旅馆的安全性。唐朝年间,访华者众多,旅馆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供百姓居住,更有一些是专门为了来华使者,如谴唐使等有一个安全可靠的住所。
唐朝以后,宋朝的旅馆业也相对发达。宋朝将客栈划分为四个类别,分别是“馆”、“驿”、“舍”、“店”。
“馆”大多数是用来供来访的外宾以及进贡的使节居住;“驿”的设立与秦朝类似,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陈桥驿。“舍”和“店”都是普通百姓以及旅客入住的地方。
宋朝时有一句话:“客旅不安,不得起遣。仰立便告报耆壮,唤就近医人看理,限当日内具病状申县照会。”意思是说,在旅馆里落脚的客人,如果生病了的话,客家不能赶客人离开,而是要向当地有名望的首领报号,请大夫来为病人医治,而且医治的所有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这一举措也让旅店的好感度在百姓当中直线上升。
古代客栈的特点
经营一所客栈,发展旅馆业,在古代可并没有那么容易。首先,在古代土地都是属于朝廷,没有朝廷的许可,一般的百姓想要获得土地建造客栈是不可能的。因而早期的客栈很多都是由私人居住房改造而成,地方狭小,能够容纳的客人也不多。
后来旅馆业兴起,但是好的地理位置也是开客栈的前提。因此起初只有一些富裕人家依靠着王公权贵的势力才能得以兴建客栈。后来几经朝代更迭,很多贫困地区得以开垦,商业贸易繁盛,小旅馆小客栈才开始兴盛。此外,古代的建造技术落后,并没有现代的这些钢筋水泥结构,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土木必然会被侵蚀,翻修整顿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旦顾客流失,维持客栈的生计也就变得很难。
了解了各个朝代客栈的不同之后,我们发现后期旅馆业已经出现了严重阶级划分,就如同我们现代人的酒店一样,高端酒店,经济酒店,低端酒店各种标签用以区分界限。因而在古代旅馆类大多有达官显贵频繁来往,这样的客栈倒闭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那些仅供过路人打尖住店的小旅舍,多一间少一间就很常见。最后,天子脚下皇城以内的范围一般都有将士驻守,因而开在皇城里的旅馆大多安定长久。而其它地方的旅馆客栈则不同,古代并没有现代这么好的安保设施,看家护院的也只有些许壮丁而已,要是遇上强盗打劫,这些护院更是不堪一击,因此古代的旅馆也经常会遭到洗劫,因此想在古代开一间客栈并没有那么简单。
尽管经营一间兴盛长久的客栈很难,但是历史上还是有一些经过风雨飘摇朝代更替依然屹立不倒的客栈。比如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见到的“同福客栈”“悦来客栈”等。客栈的保留不仅仅是对古人智慧结晶的瞻仰,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他们也不去管它,只顾了向前走,最后,在一家百年老店“王记客栈”里落下了脚。打听了一下,原来这镇子名叫索家镇。还是在河南的地盘上,也还归着那位田大人管。弘历想让官府出面保护的心,现在又凉了。
——《雍正皇帝》
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客栈发展史,我们不由得联想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沿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兴衰决定着社会的生产关系。
只有国家昌盛,民族富强,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的生产力才能越来越高。随之发展的商品经济才能得到利益最大化,旅馆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恰如当下,各行各业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客栈已经演变成为现代化的酒店,对如今的人们来说,客栈已经不仅仅是睡觉吃饭的场所,更是放松自我,享受生活的象征。酒店相比于当初的客栈,也增加了更多的服务设施,如游泳馆,健身房,瑜伽馆等。从客栈转变为酒店,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参考文献:
《周礼》
《史记》
《康熙大帝》
《东周列国志》
《唐文拾遗》
《民国演义》
《京华百二竹枝词》
《左传》
《老残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