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剑依然独领风 !
剑器还要时常修治砥砺,故当时可能有一类工匠专门从事这项工作。汉代称这类工匠为「削厉(砺)工」,其技艺又称「洒削」之技。削砺就是刮削砥砺的意思;洒削指磨刀以水洒之,泛指修治刀剑。
青铜器由于在土中埋了几千年,有一股土气味,新出土的铜器土气味更浓烈。而经过地下腐蚀较深的青铜器,铜质已属矿化,所以发音以浑浊者居多。当然埋藏在极其干燥而又纯粹的土层中的青铜器,敲击音也有甚佳的。这是由于作伪者多用化学药品,如酸盐硇砂等作在鉴定青铜器的锈蚀时,好取一些试样下来,用高温热针烧灼,或将试样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而用树脂或胶水制造的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味儿或烧塑料味儿等刺鼻的气味。用放大镜观察被热针烫过的部位,会发现那些胶状物被熔化后又凝固,根据热针的形状形成一个半圆槽。真正的古铜锈是天然生长的矿物结晶,它在高温下既不会熔化,也不易燃烧,更不会有酸味儿或其他异味儿。
铜器经过几千年流传,至今大致有三种方式:入土、坠水、传世。行家们说:“铜器坠水千年,则绿如瓜皮,而莹润如玉;未及千年,虽有青绿而不莹;未入土水之传世铜器,其色紫褐,而有朱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土质、水质的差异,入土铜器的锈色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一步的审定,把手搓热触摸器物,用鼻嗅手,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铜的无铜腥味的;还可用热碱水洗刷,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脱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从商朝时的短如匕首开始成长,到东周时期,吴越之地的铸剑大师造就的青铜剑已达刚柔相济的完 美境界。其冶炼技术领 先西欧大陆近千年,精湛技艺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青铜剑始于商代。早期的青铜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进入高峰阶段,尤其是越国的剑更是名闻天下。越剑之兴,起于中国最早的铸剑名师欧冶子,据《越绝书》记载,越王允常使欧冶子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五把宝剑,五剑中的“湛庐”“鱼肠”“胜邪”三剑被献给吴王,其中的“鱼肠剑”也就是专诸刺王僚所用之剑。欧冶子的女儿镆铘后嫁给吴人干将为妻,夫妻俩共铸闻名后世的干将镆铘雌雄双剑。据考古发现,越国宝剑的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至今锋利无比。
青铜的特点是硬而脆,利切削而不利砍劈,从出土的实物中可以证明早期已有短的削刀,造型颇为原始,单刃曲背,若作为攻击性武 器的话,恐怕稍嫌单薄脆弱了些,事实上,当时的刀作为切削工具的作用可能还大于护身,真正作为兵器的,应该是长于刺击的剑。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