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痢(慢性痢疾)

概述
休息痢(recurrent dysentery、intermittentdysentery)出自《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圣济总录》休息痢。论曰肠中宿挟痼滞,每遇饮食不节,停饮不消。即乍瘥乍发,故取名为休息痢,治疗当加之以治饮消削陈寒痼滞之剂则愈。
休息痢是因痢疾日久,邪毒蕴结,脾胃气血受损。以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部隐痛,里急后重,粪质稀烂或便中带血为特点的痢疾。本病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参见痢疾条。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痢疾。
别名: 慢性痢疾。
拼音:xiū xī lì
发病部位: 腹部。
传染性:无传染性。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隐痛,里急后重,便血,肚子疼,乏力。
并发疾病:痢疾后综合症,小儿便秘,细菌性痢疾,胎粪性便秘,疫毒痢。
就诊科室:中医科 消化内科。
治愈率:70%。。
治疗周期:1-3个月。
常用药品: 驻车丸、久痢丸。
休息痢的定义
1、《中医药学名词》(2004):休息痢为长期反复发作的慢性痢疾。
2、《中医药学名词》(2010):休息痢是指时止时发,久久不愈的慢性痢疾。
病因
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
治则
1、发作时:治以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
2、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以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
辨证论治
1、阴虚痢: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作痛,虚坐努责(里急欲便,坐久而仍不得便),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肠,方用黄连阿胶汤去鸡子黄加当归、炮姜、瓜蒌及甘草。
黄连5g,黄芩8g,阿胶10g(烊化),白芍10g,当归10g,炮姜5g,瓜蒌10g,甘草5g
如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10g,石斛15g以养阴生津;如见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赤芍、墨旱莲、地榆炭各10g以凉血止血;若湿热未清而见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黄柏、秦皮各10g以清解湿热。
2、虚寒痢:症见下痢稀薄,夹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薄白,脉沉细而弱。
轻证治宜温中驱寒,健脾化湿,方用附子理中丸:
熟附子10g(先煎45~60分钟),党参10g,干姜5g,炒白术9g,炙草6g。
可加煨肉豆蔻、茯苓各9g,以助健脾燥湿之功。
重证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方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桃花汤:赤石脂30g,干姜9g,粳米30g;
真人养脏汤:党参10g,当归9g,炒白术12g,煨肉豆蔻12g,肉桂3g,炙草6g,白芍15g,煨木香9g,煨诃子肉12g,炙罂粟壳3g。
二方均有收涩固脱的作用,有时二方可合用,但罂粟壳不可久服。
若病久脾虚气陷,导致少气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见中医久泻治疗)加减,以益气补中,升清举陷。
3、劳痢:症见痢下赤白,日久不愈,午后潮热,形体虚羸,手脚心发热,饮食无味,怯寒少气,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皮毛枯萎,肌肤不泽,两目无神,舌苔黄或淡白,脉细弱无力或虚大。
治宜健脾益胃,敛精渗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山药、莲子肉及陈皮。
党参10g ,炒白术9g,茯苓9g,山药9g,莲子肉9g,陈皮9g,炙甘草6g。休息痢诊疗知识
选方
出自《圣济总录》选方。
1、治休息痢,阿胶汤方:阿胶(炙令燥)、黄连(去须炒)、龙骨(各一两)、艾叶(微炒半两)、仓米(二合炒),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再服。
2、治休息气痢久不瘥,肉豆蔻丸方:肉豆蔻(去壳)、诃黎勒(煨去核)、乌梅肉(炒干各一两)、黄连(去须炒一两半)、白矾(熬令汁枯半右五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粥饮下,或煎白梅生姜汤下亦得,更加丸数服。
3、治休息痢,不能食及羸瘦,麦丸方:大麦(炒)、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曲(炒)、桂、乌梅肉(炒)、人参、白茯苓(以上各一两),上七味,捣罗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枣粥饮下,不计时候。
4、治休息痢,诸药无效,黄丹散方:黄丹(三两炒令紫色)、枣肉(三十枚捣为一块用纸紧裹大火烧令赤候冷取出)、枳壳(半两麸炒),上四味,捣罗为末,每服一钱,空心粥饮调下,忌油腻冷物。
5、治休息痢立效。栝蒌散方:栝蒌(一枚出却一半瓤)、白矾(一两)、白石英(一两),上二味。入栝蒌中,湿纸裹,烧赤为度,候冷捣细,杵为散,每服一钱匕,食前粥饮调下。
6、治休息痢、日夜频并,白茯苓丸方:白茯苓(半两)、黄连(二两半)、黄柏羚羊角(各一两半),上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米饮下三十丸,日午再服。
7、治休息痢。缩砂丸方:缩砂蜜(去皮一两为末)、肉豆蔻(去壳半两为末)、羊肝(去筋膜半具细切),上三味拌和令匀。用面和作饼子裹,又以湿纸三重裹,于灰火内,煨令香熟,去焦面纸,研细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下,日再服。
8、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丸方: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漉出,分作两服,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
9、治休息痢,黄连汤方:黄连(去须炒)、龙骨(各半两)、艾叶(一握微炒)、阿胶(炙令燥半两),上四味,细锉三味,以水三盏,先煎黄连等三味,至一盏半,去滓次下阿胶。再煎至一盏,分为二服,空心一服,如人行十里再一服,每服药后,浓煎干艾叶汤饮之亦佳。
10、治休息痢,玉液丹方:白矾(二两熬令汁枯)、硫黄、硝石(各半两),上三味,于乳钵内相和,研作末,即入砂瓶子内,以炭火熔成汁,取出候冷。更研令细,用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饮下,兼治肠风痔漏诸疾。
11、治休息痢,紫金散方:定粉(研)、铅丹(各一两)、大枣(二两去核)、莨菪子(一两半)、诃黎勒(炮去核一两),上五味相和,捣成一团,以面重裹,于火中烧令烟尽,取出去灰土令净,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
12、治休息痢,脾胃气虚冷,大肠转泄,或发或止。饮食减少。四肢无力,没石子散方:没石子(半两)、肉豆蔻(半两)、桂心(半两)、诃黎勒(一两煨用皮)、浓朴(一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上七味,捣罗为末,每服一钱匕,粥饮半盏调下,食前服之。
13、治休息痢,发歇不定,经久不瘥。硫黄丸方:硫黄(一两)、砒黄(一两)、何首乌(一两末)、白矾(一两),上四味相和,研令匀,入瓷瓶子中,五月五日,取不食井水,和六一泥。固济封头候干。安瓶子向火中。烧令通赤,候冷取药细研,以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患近者黄连汤下,久者橘皮汤下一丸。
14、治休息痢久不瘥,四霜丸方:巴豆霜(半钱匕)、百草霜(二钱匕)、粉霜(一钱匕)、砒霜(半钱匕)、乳香末(二钱匕),上五味,再研细令匀,用黄蜡半两,熔汁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丸,新汲水下。食前服。
15、治一切休息痢,日夜不止。四体倦怠,黄芩丸方:黄芩(去黑心半两)、砒霜(研三分)、乌梅肉(炒干)、黄柏(锉各一分)上四味,捣研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冷水下。
16、治冷气腹痛不止。休息气痢,劳损。消化水谷,温暖脾胃,及治冷滑下痢不禁虚羸。缩砂丸方:缩砂蜜(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肉,上六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食前服。
17、治下痢乍瘥乍发,病名休息,丹粉丸方:丹砂(研半两)、粉霜(三钱)、腻粉铅丹(各四钱)、白矾灰(三钱)、硝石(研)、砒霜(研各二钱伏火),上七味,再同研匀,用水浸炊饼心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丸,冷面汤下,看虚实加减。
18、治多年休息痢疾,四神丸方:当归(切焙半两)、乌梅(七枚去核)、黄连(去须微炒一两)、龙骨(半两),上四味,捣罗为细末,以薤白细研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温浆水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19、治休息痢,当归丸方:当归(锉炒)、黄连(去须)、乌梅(去核焙各一两),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以生蒜汁和,众手丸如梧桐子大,焙干,每服三十丸,空心煎浓朴汤下,加至五十丸。
20、治休息痢,金石散方:锻石、铅丹(各一分)、糯米(一合炒黑),上三味,将前二味,慢火炒一炊久。入糯米同研令细,每服二钱匕,空心陈米饮调下。
休息痢的针灸治疗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休息痢加灸脾俞、胃俞、关元、肾俞。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休息痢加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方三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背俞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脾俞、胃俞、肾俞、关元穴。
随证配穴:大便粘滞带血、午后低热、心烦口干者,加照海、血海。
刺灸方法:针用补泻兼施,加灸。
方义:合谷、天枢、上巨虚三穴为治痢的基本方。加脾俞、胃俞,调补中气,以资化源。肾俞、关元培补肾气,以扶正祛邪。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休息痢西医治疗
1、采用全身治疗:如生活规律、适当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与紧张,进食营养易消化少渣无刺激的食物,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2、病原治疗:抓紧做病原菌分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助合理选择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3、对症治疗:肠功能紊乱可用镇静、解痉药物。
3、饮食疗法:鼓励正常进食,要求饮食高热量、高蛋白、低乳糖、低渗透压。
相关文章
痢疾(细菌性痢疾)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dg.html
暴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j.html
疫毒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l.html
休息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ey.html 
噤口痢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fq.html
奇恒痢(阿米巴肠病)http://blog.sina.com.cn/s/blog_eddbebce0102x9j3.html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