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 村口的稻草人
以前,老家山区树木葱郁,鸟雀众多,山里人家种下农作物后,为了防止鸟雀来偷食,便会用稻草绑扎成人的模样,套上一件破旧的衣服,头上盖个草帽,再插上两个木杈作为手臂,手臂上插一根长竹竿,竹竿头上绑几根破布条,破布条迎风飘扬,远远看去,像个真人在挥舞鞭子,确实能引起鸟雀的恐慌,起到了驱赶鸟雀的作用。但时间一长,对一些聪明的鸟儿便不起作用了。例如斑鸠、八哥等。于是经验丰富的老农又在稻草人身上裹上一层塑料纸,塑料纸在风里啦啦作响,稻草人又是挥舞布条,又是响声四起,鸟雀终于不敢再造次,只能在田头树枝上偷偷看动静。风停时,悄无声息,鸟儿们见状大着胆子扑棱着翅膀飞落在地里,准备刨土觅食,谁知一阵大风忽起,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竹竿上的布条随风乱舞,鸟雀们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折回来偷食了。
稻草人经过三五个月的风吹雨淋,已日渐破败。但粮食蔬菜种子却安然发芽、散叶、茁壮成长,不必担心鸟雀从中作梗,待鸟雀发现稻草人是个唬人的玩意儿时,粮食蔬菜已果实累累了。鸟雀只有瞪眼生气的份了,气急败坏的小鸟们偷抢一些果实过冬去了。农人在收获完果实时,把那稻草人带泥拔起,扔到地头,像一具木乃伊,无人问津,稻草人终于完成了使命,寿终正寝了。
在那农药化肥不普及的年代。农民们为了保全自己微薄的口粮,又不忍心去伤害那些小生灵,稻草人无疑是功不可没的。最起码农民这个食物链的主宰者,不会为自己的口腹之欲,把这些底层小动物的生命置于死地而不顾,只是温和的驱赶。老农们心里总是叨念:“大家活得都不容易,能放一马就放条生路吧!'
稻草人大都放置在村口的田地里。大白天远远就能看到,妇女小孩也不惧怕。可偶尔在傍晚或夜里,那些农忙晚归的人,在月色朦胧中看见村口有一戴草帽之人,静静的站着。那些胆小的,总是被吓的心惊胆战,狼狈逃回家中,特别是半大孩子,连夜发烧。据上了年纪的人讲,那是因为小孩子还还没有足够的阳刚之气护体,容易被吓倒,即灵魂丢失。补救的方法也简单,只要找三枝粗香,几把纸钱,在日落黄昏时,到村口稻草人处,喊小孩的名字,一人喊:某某受惊吓了,晚上归来哟!另一人应和:某某回来啦!两人一唱一和往家里走,把小孩子丢了的“魂魄'引回家中,归还到小孩身体上。说来也神奇,只要喊过“魂”,受惊吓发烧的小孩马上就会退烧,第二天就会恢复如初。当然村口的稻草人也逃脱不了被一把火烧掉或被扔到河里冲走的命运!但这也不能怪稻草人呀,它无生命无气息,木偶而已,都是人自己吓自己的结果。为什么要让稻草人来顶罪呢,开始还会为稻草人愤愤不平,后来我在社会上看得这类事情太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人犯了错总得有人来背锅,谁叫你稻草人不会说人话,不会狡辩呢?
我之所以对村口的稻草人念念不忘,听我奶奶讲,我就是那个被稻草人惊吓过、晚上叫过“魂'的诸多小孩之一。
清明时回老家扫墓,见祖屋坍塌了,田园荒芜了,乡亲也搬走了……努力回想起小时候老家的模样,竟然毫无印记,只是晚上偶尔做梦,梦到村口的稻草人时,还心有余悸!
唉,该死的稻草人!
审阅:高杰
简评:作者用风趣生动的语言,将村口的稻草人搬到读者面前。忠实虔诚的稻草人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管在它完成使命后,被主人无情丢弃。稻草人的影像却牢牢住进人们的心房,怎么赶,都赶不走。
终审:严景新
作者:曾平荣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