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聊聊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之美,以及其中折射的生死观
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雪国》
1.
1968年,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亚洲第一位用东方文字写作获奖的小说家。人们惊叹于川端康成的文字,竟然如此的洁净冰清,美得那样纯粹,将日本的古典美学,以及宗教的禅意和虚无主义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发表演讲《我在美丽的日本》时说的一番话,却震惊四方。他说,“我什么时候能够毅然自杀呢?”
或许,人们猜想,这不过是川端康成的一句玩笑话。
只是他真的这么做了。
1976年的一天,川端康成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他在自己的公寓打开了煤气,以这样干脆利索的方式,离开了人世。对这个社会而言,他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唏嘘和疑问。但或许对他自己而言,那便是最好的终结方式。
死是生的升华,生是死的追寻。这个以唯美主义著称的男人将自己对于美的追求永远留在了极致。
正如《雪国》中两位女主的结局,两个同样让人心动曼妙的女人却摆脱不了命运的枷锁。叶子在蚕房失火中坠落于地,而驹子亲眼目睹了叶子坠落的整个过程,彻底癫疯。
要知道《雪国》最撼人心的地方就在于它对女性美的细腻描绘,但为什么如此美丽的人物却一定要走向死亡?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始终不得而知。直到有一天,我不再思索它时,我开始明白,或许答案就是没有答案。
就像川端康成最终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终结自己的生命。那不过就是一种本能罢了。
2.
《雪国》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主人公岛村与艺伎驹子、叶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岛村是一位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他没有正经的职业,却迷恋于所谓的西方舞蹈。当然他对于舞蹈也并非是真正的欣赏,只是沉溺在文字与图片的虚幻之中而已。
他先后三次来到这个叫做“雪国”的世外桃源,与当地的女子驹子相遇,并被她纯洁的肉体深深吸引。
出身优渥的岛村,对于人生没有真正意义的追求,他崇尚虚无主义,似乎生活在虚幻的世界之中。但驹子与他不同,这个出身下层的劳动妇女,始终以真切的情感在热烈的活着。
驹子曾被卖到东京做艺伎,也曾为了她的未婚夫赚钱治病。后来她的师傅去世,她只能寄人篱下,过着艰难的日子。她一面做艺妓,伺候那些狗肉男人喝酒寻欢,一面又去打零工,维持生计。
但乐观坚强的驹子并没有沉沦在这种痛苦的生活之中,她始终在以她自己的方式与生活对抗。她从16岁开始,一直保持着记日记的习惯,她还热爱文学,努力提高琴艺,喜欢古典舞蹈,以及热切的爱着岛村。
可悲的是,这样的驹子在岛村眼中毫无意义。就如同他自己所说,一切都是徒劳。
无论她怎样的热爱生活,无论她怎样将自己的爱意传达给岛村,岛村总是保持着一个无所谓的态度,假装浑然不知。
对于岛村的态度,驹子似乎是明白的,自己的努力并未被岛村看在眼里,但她又心有不甘,所以偶尔埋怨,你就是这一点不好,你就是这一点不好。但总而言之,驹子依旧是积极向上的,面对生活的苦痛,也只会在夜深人静,被男人灌醉酒之后才会在岛村的怀里,吐露内心的苦楚。只是酒醒之后,她又周而复始的开始自己那如同深渊般的生活。
岛村,一边留恋驹子肉体的洁净之美,一边又对驹子的朋友叶子产生痴迷。
3.
在文中,关于叶子的描述笔墨不多,但叶子的美不同于驹子的真实。
她是驹子未婚夫的情人,曾护送他到雪国治病,也因此与岛村在火车上偶遇,岛村对叶子那朦胧而不可捉摸的美念念不忘。
在文中,川端康成是这样描述岛村对于叶子的惊鸿一瞥。
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也就是说,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出场人物和背景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人物是一种透明的幻象,景物则是在夜霭中的朦胧暗流,两者消融在一起,描绘出一个超脱人世的象征世界。特别是当山野里的灯火映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
岛村并没有直接看见叶子的真实模样,而是从车窗中无意望见了叶子,他看到的只是叶子的模样在车窗中的折射。但这一“镜面”的描写,也将叶子的形象进行了一个虚幻化的处理。她飘渺流离,浊尘世而不染,让人可望而不可即。
其实从小说中描述来看,驹子与叶子更像是一个人的两面,驹子是真实的肉体,而叶子仿佛是驹子精神意志的化身。
有时,叶子会和岛村说,“你一定要好好待驹子”“我什么也不能为她效劳呀”。有时,她又会说“我恨她,不愿和她说”。
现实和意志,往往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现实中的驹子需要努力奋斗,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改变生存的状态。
但精神上的叶子,有时却常常想要逃避。
比如她与岛村之间曾有过一段对话。
也许我还是早点回东京好。
我也要去东京呢。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都行。
那么,我回去时带你去好吗?
好,就请你带我去吧。
…
什么?当女佣?
我并不愿意当女佣。
…
她想要岛村带她离开雪国,去往东京,哪怕是给他做女佣也好。但是岛村对于叶子的请求,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
最后叶子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生命,驹子面对叶子的死亡,彻底疯了,这似乎也在指明现实和意志终究走向了不可调和的状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走向一体,那个状态或许就是死亡,也唯有死亡,现实和意志,才会重新归为统一。
有很多人认为,岛村与驹子之间更像是一个人理性与感性的两面。但我认为,岛村更像无常。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没有感情可言,也无所谓对错,他只是以拟人化的角度静静地看待着这一切的发生,直至整个虚幻世界的破碎。
一切都已经发生过,一切又或许从未都发生过。
4.
驹子作为底层女性的存在,其实是个悲剧。
她的人生凄凉之极,本身就没有太多的选择。无论她是否做出努力,可能这一生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驹子这个人物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她的悲惨,而是她的美。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川端康成不是把悲剧剖开了给人看,而是给它套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
比如鲁迅在小说《祥林嫂》中也描绘了一个下层妇女的形象。但他的文字冷峻而凄凉,故事中的祥林嫂出生卑微,两任丈夫都死了,自己曾被卖为童养媳,后又被拐到山里,连唯一的孩子都被狼吃了。但她的悲剧,却丝毫得不到他人的同情和理解,最终祥林嫂在这个社会的压抑之下,以及自我的放逐中悲凉死去。
这种真实和凄惨,让人看完以后内心格外沉重。
但同样命途多舛的驹子,却没有那么让人深刻的悲剧之感。
一方面,小说从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漫天飞舞,茫茫雪海的人间仙境。以雪的纯净,雪的洁白来反衬人物超乎寻常的美。
另一方面,这来源于川端康成对于驹子这个人物极为细腻的描绘,以及他对于美接近于病态的执念。就如同小说中所描绘的,
“女子给人的印象洁净得出奇,甚至令人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干净的。岛村不禁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是不是由于刚看过初夏群山的缘故。”
他在尽可能的用文字带给人感官上的体验,并将驹子的洁净之美推向了极致。
在这样的描写之下,驹子的美掩盖了她现实凄惨的人生。或许我们也能从川端康成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于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5.
那么这样的美,该如何延续呢?
或者说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结束呢?
据说川端康成写完《雪国》,前前后后花费了近10年的时间。
他一开始是以杂志连载的方式发表,但是对于《雪国》的结局,他一直觉得不满意,直到这个结尾产生,他才定稿。
他曾在自传中写道:
“……看上去小说似乎在哪儿结束都还行,但由于开头和结尾的照应有些糟糕,另外,关于失火的场面在小说写到前半部分时就已经形成了,就这样以未完成的形式结束它对我来说始终成了一件心事。但是在出书时,我急于想把它整顿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而剩下来的虽然只有一点点却是极其难写。”
小说的开头发生在初冬,而小说结尾部分的时间也发生在初冬,两者形成了连接。
但事实上,也是这个死亡和毁灭的结局,将故事的情节转向高潮。
因为,唯有死亡,才会让人觉得生是那么的可贵。
也唯有死亡,才是生的开始。
或许在他看来,驹子的故事其实是与常人无异的,她最终也会在这远离都市的雪国之中凋零逝去。那么她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因此这个结局才是点睛之笔。
川端康成将驹子与叶子的美永恒地刻画在了虚无的世界之中。
然而,她那副样子却像玩偶似的毫无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显得自由了。在这瞬间,生与死仿佛都停歇了。
死是生的延续,是生的另一种形态,是解脱,也是新的开始。
川端康成说过,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轮回转世的教诲交织出的童话故事般的梦境更丰富多彩”。
或许,驹子将会以新的形态存留在这个世界之中。
也正如,川端康成自我的选择,他将以另一种形态开始自己新的生命。
当然,我在川端康成的虚无世界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虚无,更是生的价值。
《遮蔽的天空》中有这样一段话,
“意识到人生虚无的人,比任何人都更渴望真实地活着”。
我们最终都是会离去,我们最终也会归为尘土,化为灰烬,那么请好好的活着。
无论我们多么渺小,无论我们的努力是否有人看到,无论我们的付出能否得到回报。
曾经真实的活过,便是所有人价值意义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