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当年倡导的“五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仁义礼智信”的现实意义

儒家文化把“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概括为人的基本素养,称之为儒家“五常”,其在天为之命,其赋予人为之性,其主于身为之心,其所以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亘古今。无有或变者,是长道也,故谓之五常。在人缺者不可,缺者受损。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

仁——人生追求的高境界

仁者,即爱人,仁爱,宽厚正直,有责任心。仁爱,爱亲人,爱家庭,爱同事,关爱他人。

孔子特别主张个人的不懈修养,强调君子须臾不可离“仁”,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力争做一个仁德之人。毋庸讳言,在现代化和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多元化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私自利心理,缺乏奉献和责任意识,这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仁爱”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思想行为的价值判断标尺

义者,即正义,大义,义气。看重情谊,有甘于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孔子常常“义”“利”并提,反对见利忘义的行为,坚持“义以为上”“见利思义”,并以此作为评判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如《论语》中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后学把“义”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地位,孟子更是把“义”作为评判一切的最高标准,呼吁“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对于当今之人,不光青少年,有些成年人对于“义”的概念也模糊不清,或者片面理解,将“道义”理解为“义气”,当自己的朋友或者哥们有需要时,不管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都脑子一热“两胁插刀”,置法律法规于不顾。《论语·为政》有“见义不为,无勇也”之语,表明孔子当年践行“义”的决心和勇气,成语“见义勇为”即来源于此。

礼——为人处世的基本守则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即为人处事要不违背天理,合乎道理,顺乎情理。所谓不违背天理就是研究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礼”是个人道德修养过程里的必要因素,并对此提出了极高的规定和要求。“礼之用,和为贵”,孔子提出的“礼”的思想观念,在今天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一直以来对“礼”非常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懂礼、守礼,对于有效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智——自立于世的重要保障

智者,即聪明,智慧,理智,有见识,学习进取,自强不息。孔子讲“智者不惑”,认为拥有智慧的人才能“不惑”,并称自己四十而不惑。孔子把“智”理解为一种理性精神,一种才智和能力,并把它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予以强调。不管是青少年智力和学习成绩的提升,还是成年人个体生存智慧和生活能力的展示,都是自立于世的重要保障。

信——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求

《说文》解释:“信,诚也。”信即诚信,信实,信任。要为人诚信、诚实,工作务实,从小处做起。孔子对“信”极为重视,《论语》里“信”字出现的频率颇高。孔子教育学生,主要有四项内容:文、行、忠、信,信占据其中。

仁者无敌,义者可敬,礼者不辱,知者不惑,信者双赢,“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孔子当年倡导的“五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崭新的现实意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