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孩子成长的4个关键期和5个核心要素,家庭教育将会事半功倍
孩子的成长既包括身体的生长,也包括心理的成熟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0~18岁是孩子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父母陪伴时间最长,操心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合培养,孩子由稚嫩走向成熟,由弱小变得强壮,由收敛走向扩张。
根据儿童心理学和李玫瑾教授等专家的研究成果,我将孩子的这一黄金成长期划分成四个关键期,分别是:0~3岁情感依恋安全期、3~6岁行为习惯养成期、6~12岁自我价值唤醒期、12~18岁职业倾向定位期。每一个关键期都有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核心要素,把握住了这些核心要素,也就把握住了家庭教育的本质。
下面,我来逐一进行剖析,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每一个关键期的年龄划分不是绝对的,肯定存在着个别例外,但就一般情形而言,这样的划分是科学合理的。
一、情感依恋安全期——0~3岁
孩子情感依恋的产生和安全感的获得是父母首先需要把握的两个核心要素。
孩子长大以后,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听不听话,尊不尊重父母,主要取决于孩子在这一时期能不能产生情感依恋,能否“哭的时候有人哄,恐惧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等。一旦孩子在这一时期在情感上有了依恋,孩子的趋同心理和归属心理就产生了。
李玫瑾教授指出:“情感依恋是教养的基础,是孩子愿意听从教导的源头。”
孩子一旦有了情感依恋,也就获得了安全感。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来培养孩子的依恋情感?李玫瑾教授建议:“孩子必须由父母自己亲自带!”(主要指每天有时间陪伴孩子)这是培养孩子依恋情感的必要条件。
当今父母,由于职业竞争的压力,常常将孩子丢给长辈或保姆阿姨。如果长辈有时间,他们是非常愿意带的;如果长辈没有时间,小俩口往往会请一位保姆阿姨来带孩子,甚至晚上还会让孩子跟阿姨一起睡。
但不管哪一种情形,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方式是若即若离的,那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得不到充分的培养,还会让孩子感觉没有安全感。特别是所谓的“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地打工,一年难得回来一、二次团聚一下,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情感就更无从谈起,从而埋下了一系列孩子成长的情感隐患。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由父母自己带”只是培养孩子情感依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要使得这一条件成为既充分又必要,父母在养育的时候还需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探索,需要避免的方法是恐吓或打骂。
二、行为习惯养成期——3~6岁
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父母需要关注的第三个核心要素。
常言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成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事业成功的基础,而3~6岁是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李玫瑾教授告诉我们:“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就是垃圾。”
虽然这句话有一点绝对,但能从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的口中说出来,说明在这一时期,父母言传身教的极端重要性。
养育过孩子的父母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孩子在六岁之前的模仿能力特别强,不但在行为上模仿,而且在语言上也会跟着父母“呀呀学语”。因此,作为父母要充分认识到孩子在这一时期的成长特点,有意识地在言行上给孩子做好示范,同时纠偏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李玫谨教授进一步指出:“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并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唯有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才会有贯穿时间的力量,经年累月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决定最终的成败。”
是啊!对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再怎么褒奖都不为过,而3~6岁是养成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会“事倍功半”,甚至由于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而无法改变。
三、自我价值唤醒期——6~12岁
孩子自我价值的唤醒定位是小学阶段的任务之一,也是父母需要关注的第四个核心要素。
一般情况下,孩子满六岁以后,开始进入小学学习。孩子在小学学习的过程中,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过程中,自我价值的唤醒开始加速,好胜性越来越强,挫败的体验也会越来越多,此时,我们父母应该怎么办?
首先父母们需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势强项,挖掘或唤醒孩子的优势强项,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所长所短,那么,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就有了基础。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怎样唤醒孩子的优势强项?普遍的做法就是尝试,即“试一试”(Try!Try!)父母可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尝试。
其实,孩子的尝试体验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一时期的尝试体验更具有自我意识唤醒的价值,更有利于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定位,为后续的职业倾向定位作准备。
例如:各门学科的学习在学校进行,通过努力学习,孩子和父母都会有体会;各类体育运动项目,有的在学校体验,有的可以由父母带着孩子去体验,以此获得直接感受;家务劳动、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接触,都可以由父母指导着体验;高科技产品的尝试体验,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只要孩子有兴趣,都可以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有的即使没有兴趣,也可以启发诱导孩子,让孩子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尝试的愿望。
在这样一种尝试体验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损失,例如:拆解电子产品导致无法复原;劳动体验导致受伤或损坏物品等等。对此,父母要有思想准备,对这些损失要泰然处之。
成功和失败是孩子通过体验所获得的两种主要感受,是体验的目的所在。成功的体验让孩子获得成就感,提升自信心,父母要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失败的体验让孩子有了挫败感,面临继续挑战还是放弃?此时,父母的态度至关重要,是信任鼓励还是失望放弃?这将直接影响孩子坚毅品格的养成。
需要提醒的是:在尝试的过程中,切忌孩子之间的比较,特别是拿别人家孩子的“长”来比较自己家孩子的“短”,这是要坚决杜绝的。因为这样比较的结果往往会加剧孩子的挫败感,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毕竟每一个孩子的天赋不同,优势智能不同,即使付出同样的努力,有时候也无法获得同样的结果。
但尽管如此,父母还是需要对孩子贯彻“全力以赴”的理念:对每一门课的学习要全力以赴,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到全力以赴,对孩子自己选择做的事要做到全力以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所长所短,父母也能准确判断出孩子的所长所短,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扬长教育。
李玫瑾教授指出:“父母要甄别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这种价值感将形成孩子对自我的定位。”千万“不可强求孩子进入一个不属于他的赛道。”
是啊!孩子非常刻苦努力地学习数学,但每次测验总是在80~90分之间,而你的要求却是100分;每次的画画孩子总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而你却认为没用。家长的这样一种态度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孩子的自我价值定位就容易错位。
“少年时的肯定和支持,是人生价值的雏形。”
四、职业倾向定位期——12~18岁
父母需要关注的第五个核心要素是孩子职业意识的唤醒与职业倾向的定位,这是12岁以后,18岁之前需要完成的任务。
12~18岁是孩子职业意识唤醒与职业倾向定位的关键期,而我们的教育常常忽视这一点,基本上被中考和高考给冲淡了。
我常常问大学新生:“专业是自己选的吗?”“今后想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职业规划?”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是自己选的”或“不知道”。
上了大学,连自己今后想干什么都不知道,甚至没有职业意识,不能不说是中国基础教育的一种失败!
按照孩子正常的成长发展路径,小学阶段应该进行自我价值的定位,孩子对自己的所长所短有一个初步的价值判断,并在自己的优势智能上建立起自信。中学阶段,在老师和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下,孩子的职业意识被唤醒,职业倾向在整个中学阶段逐渐形成。
以上就是孩子成长的四个关键期以及父母需要重点关注的五个核心要素。其中“情感依恋”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后续父母的教导就会大打折扣;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孩子有什么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什么的人生;“自我价值唤醒和职业倾向定位”可以让孩子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同时使孩子选择的人生路走得更加坚实。
让我们不断给孩子赋能,陪伴孩子顺利过好这四个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