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宏被泼水,“AI”和“危机公关”才是你最该关注的点
李彦宏被泼水,百度上热搜,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吧!还不知道的先直接去看事件回顾,知道的也别只顾着吃瓜看热闹。
你知道这瓶水一泼,泼出了多少考研知识点吗?还都是专题型,建议收藏!
事件回顾
百度AI开发者大会
7月3日,2019百度AI开发者大会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百度第三年举办AI开发者大会。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任CEO李彦宏首先发表演讲。
男子向李彦宏泼水
可是,就在演讲过程中突然出现惊险一幕,一名不明身份男子冲向演讲台并向李彦宏头部倒了一瓶水,请问是梁咏琪给他的勇气吗?
现场冷场约20秒后,观众鼓掌并喊话鼓励李彦宏:“加油”!李彦宏并没有停止演讲,而是淡定继续。
就像演讲过程中李彦宏讲到:“AI前进路上会有各种想不到”,估计他也没想到会有人给他泼水。
泼水男子身份曝光
该男子被现场保安控制,随后,微博网友拔出了泼水男子的微博账号。看了微博内容,才知道这也是一出有预谋的行动。
泼水直男微博时间线:
7月1日发博:明天去北京,并附上百度AI开发者大会短信邀请,以及送运城到北京火车票。
7月2日发博从运城高铁站上车,于当日下午5点到达北京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举办地。
7月3日上午9点发博:跟着工作人员提前混入会场。
7月3日上午10点发博:他(李彦宏)上来了,询问小度小度“如果我浇你老板李彦宏一脑袋水会有什么后果?”
泼水前最后一条微博:我准备上去了。
emmm……华润怡宝矿泉水才是今天最大的赢家?!
所以,【AI】是个啥?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传播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工智能(AI)是近年来新传考研的网红,各大院校的真题里都能频繁看到人工智能相关的考题。而彭兰老师是国内最早研究新媒体的大咖,关于人工智能相关的内容,背她的准没错。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
二、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影响
技术与媒体的结合,必然带来全新的新闻形态和业态,社会化媒体、大数据、物联网、VR/AR等各种技术的发展, 也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相互呼应, 它们的共同作用, 正在带来新闻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的一些变化。其主要趋势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用户分析:场景化、精准化与智能化
未来的用户分析将是综合性的, 是基于阅读、社交、服务以及实时场景等综合数据建立的立体的用户“塑像”, 而不是平面的用户“画像”。
伴随着场景化、精确化用户分析的, 是用户与内容之间的智能化匹配。各种智能物体不仅可以为用户场景分析提供数据或依据, 也能作为新闻接收的终端为用户提供无所不在的信息获取。从随身的手机、可穿戴设备, 到家庭内或各种移动空间中的智能系统, 再到智能汽车这样的新信息系统, 未来人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利用不同的终端获得更有针对性的信息。
2. 新闻生产:机器化、智能化与分布式
未来, 智能化机器将进一步进入到新闻信息的采集、分析、写作等环节, 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而物联网的应用, 将使得万物都有可能成为新闻信息的采集者与传播者, “万物皆媒”, 将是机器化、智能化新闻生产的基础 。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 使得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 即多种主体在自我协同下共同参与某一个话题的信息生产, 完成对事实全貌的构建。
分布式新闻生产模式意味着“万众皆媒”。各种主体的资源贡献与整合, 报道任务的分配与报道过程的协同, 是发展的核心。在其中, 机器智能或许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 新闻分发:社交化、个性化
今天, 除了媒体的专业平台之外, 社会化媒体和个性化新闻客户端是网络新闻分发的另外两种主要渠道, 它们在用户那端的重要性, 正在赶超专业媒体平台。
这两类平台, 带来了新闻分发的两种趋向:其一是社交化。也就是说, 用户的社交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 同时也成为信息过滤的一种机制。其二是个性化。也就是用户的个性化偏好成为信息分发的基本依据。这两者的结合, 使得传统媒体平台在新闻分发中的控制权受到削弱, 而用户获得新闻信息的通道却更为多样与“可自控”。但新的分发机制, 也使得后真相、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等问题变得突出。
4. 新闻体验:临场化
VR/AR等技术, 将为人们塑造全新的新闻临场感。网络视频直播、VR和AR等新技术可以从不同方面推动新闻用户在新闻事件中的“临场感”或“进入感”。尤其是VR/AR, 它们可以营造出让用户在三维空间里直接“到达”现场的体验, 让用户360度沉浸于现场。
5. 互动反馈:传感化与智能化
人工智能时代,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也在深化, 这同样会持续影响到传媒业的变革, “万众皆媒”将成为智能时代的另一个特征。因此, 双重力量正在不断深入到新闻业的腹地:一方面是被激发出来的普通用户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不断突破临界点的技术特别是智能化技术能力。
三、人工智能新闻存在的问题
1、数据收集和开放面临伦理问题
一方面, 数据收集和使用涉及用户隐私, 用户面临隐私泄露风险。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使收集用户数据变得更为简单和便捷, 但这也意味着用户容易失去对数据收集的知情权。如2017年7月阿里发布智能音箱“天猫精灵”, 在“双11”期间仅售99元, 低于成本价。其低价销售目的之一在于收集用户音频数据, 以提高产品语音识别的精准度。
另一方面, 为优化人工智能产品精准度, 开源数据成为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之一。数据开放带来信息增值, 但同时, 也会面临着数据被过度挖掘、不正当利用的风险。
2、人工智能新闻产生“信息茧房”效应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提出, 在信息传播中, 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 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小本本重点记下来
)人工智能技术使信息分发更精准化, 用户倾向于获取与之态度相一致的新闻, 逐渐失去异质化信息的接触能力和接触机会, 沉浸于自己营造的“拟态环境”之中。
以“今日头条”信息分发机制为例,众从主动阅读变为被动接收, 决定受众接收信息的权利被转移给算法。“信息茧房”效应易导致用户认知能力和判断力的退化, 加速网络群体极化, 导致社会黏性丧失。
3、人工智能加剧工具理性与新闻价值间的矛盾
马克思·韦伯提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概念。智能算法提高新闻生产效率, 实现信息的精准流动, 具有准确性、客观性等工具理性的特点。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具有价值理性的特点。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应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
但智能算法加剧了工具理性与新闻价值之间的矛盾。算法工程师与新闻工作者的沟通代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智能新闻的新闻价值。算法工程师在构建算法时, 缺少对新闻价值的理解。因此人工智能新闻会忽视新闻道德、新闻义务等理念价值, 过多个性化推送可能导致市场行为和宣传行为泛滥。新闻工作者如果过度依赖工具理性, 会影响自身对新闻价值的判断, 一味迎合用户, 导致新闻内容品质下降。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表现
人工智能在给新闻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更多可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其中的传播伦理失范现象频发是困扰其在传媒领域发展的一个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内容:易形成新闻偏见、新闻失衡, 缺乏新闻价值
人工智能不像人一样具有情感, 其缺乏新闻工作者的人文关怀, 以所谓的技术客观性遮蔽了新闻工作者应坚守的职业伦理和社会秩序, 放大了伦理失范。而且, 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 基于广泛数据挖掘的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增加了公民隐私权、著作权受侵犯的风险, 还延续了新媒体的媒体暴力、媒体审判和新闻失实等现象, 形成传播的二次失范和次生失范。
(1) 人工智能技术具有隐蔽的偏见和欺骗性
写稿机器人的数据采集范围覆盖整个网络, 信息量巨大的自媒体成为其重要的信息来源。而自媒体本身准入门槛低, 缺乏监管力度, 信息真伪难辨, 使写稿机器人采集到虚假信息成为可能, 甚至陷入受自媒体恶意操控的风险中。除了源头数据的质量, 写稿机器人的算法设定是否科学也决定了新闻写作是否正确, 如果机器人的算法包含错误, 加上无人力及时干预和修正, 写稿机器人可能会写出大量错误报道, 带来负面影响。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原因, 写稿机器人的偏见具有隐蔽性, 不容易被受众发现。这一特征蒙蔽了部分把机器人新闻奉为真实客观写照的受众, 使得有偏见的机器人新闻比有偏见的人工新闻更易影响受众。
写稿机器人除了可能存在偏见外, 还容易忽略被隐藏的新闻真实。由于它缺乏现场的感官体验, 往往会忽略隐藏在新闻背后的人为因素, 只具备表面客观事实的真实, 对于深层次的真实却因为算法的制约无法探知, 造成新闻真实的不全面, 这在本质上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背离。
(2) 基于算法的热点新闻单纯迎合受众, 容易导致新闻失衡
写稿机器人过分注重刊播效果, 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容易导致新闻失衡, 使真正重要的新闻被边缘化。具体来说, 在新闻题材方面, 机器人迎合读者需求并自动生成相关知识图谱, 生产符合受众口味的新闻, 使黄色信息、娱乐绯闻和暴力新闻代替政治、经济和文化新闻成为推送的主体。
在新闻质量方面, 人工智能新闻与人类记者完成的新闻相比, 新闻的信息性增长, 知识性却被大幅削弱。
在新闻价值方面, 人工智能新闻生产和分发模式导致受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让位于用户的个人趣味, 公众应知而未知的新闻未能送达公众手中。不加人工干预的人工智能技术损害了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 使大众媒体的公共服务职能受到严重的影响。
(3) 有些机器人新闻空有技术噱头, 违背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 受众需要媒体提供深度的报道和独到的分析, 而机器人新闻局限于简单的事件新闻和有固定模式的体育和财经新闻。人类记者有个人经历、风格的差异, 而写稿机器人并无个体的区别, 会造成严重的新闻同质化现象。同时机器人的写作语言枯燥乏味, 难以表达复杂情感, 在写作视角、原创力、思辨性、新闻价值等方面都存在短板。
另外, 机器人新闻在生产逻辑上与传统新闻相冲突。机器人新闻生产的出发点和核心诉求在于快速和个性化,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价值。
2. 传播媒介:舆论监督作用被削弱
新闻媒体不仅仅传递信息、提供娱乐, 还担任着监测环境的职责, 是舆论的引导者和议程的设置者。在人工智能技术大范围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的时代里, 机器人代替人类成为写作的主体, 而监督的主体却无法从人让渡到机器算法。
与人类记者相比, 写稿机器人不具备舆论监督的能力, 没有大局意识, 哪些问题可以报道, 在什么时机报道最适宜, 报道之后会取得怎样的效果等, 写稿机器人都无法判断, 也不擅长发表具有引领作用的深刻见解。由机器人主宰新闻生产, 长此以往会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 削弱新闻媒体的监督功能。
3. 受众:信息安全和著作权得不到基本保障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渗透, 信息采集的方式将更为隐蔽, 范围将不断扩展。无论是智能热点搜集、智能新闻写作还是智能推荐, 都是建立在对海量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基础之上的, 这将面临源数据被披露的问题。
智能热点搜集使公民数据陷入非法收集、过度分析的危险。精准的智能分发是以让渡个人隐私为前提的, 深挖用户信息、阅读习惯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侵犯了公众的隐私, 让便利和隐私成为悖论。由于新闻来源不透明, 机器人新闻写作源素材的抓取使用, 在无形中侵犯了公民的著作权, 使版权保护形同虚设。
4. 传播效果:使受众深陷“信息茧房”, 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人工智能时代, 内容推送的权力正在由人类编辑让渡给智能算法。智能分发平台基于受众的个人画像和阅读行为, 推测出受众的阅读偏好, 将受众认同和想了解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重复推送, 造成受众的信息接触面越来越窄, 沉浸在智能分发平台为他们编织的“信息茧房”中。
当用户长期只接触一类信息时, 就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主观观点, 导致视野的偏狭和思想的封闭、僵化甚至极化, 陷入过往经验的狭隘境地。 同时, 仅以用户兴趣作为内容衡量标准往往会造成隐含负面价值取向的内容被大量推送, 这样很容易为用户造成“很多人都有这种价值取向”的印象。一旦用户大量接触负面价值取向新闻, 并认为新闻中的价值取向广受认同, 基于趋同心理, 就会在行动上向“大多数”人靠近, 甚至重塑价值观, 带坏社会风气, 令越来越多的人丢失正确的价值观。
【危机公关】的最佳案例
李彦宏在被泼水后,并没有终止演讲,相反比较淡定,百度方面也很快做出回应。这几年魏则西等事件经常使百度处于风口浪尖,这其中涉及到危机公关的相关考点~
危机公关:指当企业遇到形象危机、信任危机或人员失误时, 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应对策略来获得消费者信任, 重新修护企业形象的工作。
企业在处理危机时, 时常遵循一个法则即“危机公关5S原则”。 该原则的内涵主要为速度第一原则、承担责任原则、真诚沟通原则、权威证实原则以及系统运行原则。5S原则能够在企业应对危机时给予大的帮助, 但是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因地制宜”即根据企业危机自身的特性寻找解决办法。
一、企业危机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特性
1、即时性
互联网时代,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通信技术和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从传统媒体发展至新兴媒体, 从有线电缆发展到5G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通信。虽然5G技术还未普及, 但是人们在4G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早已习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信息传播已呈即时性的特性, 然而企业的危机传播亦呈即时性。例如, 近期的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 网民可在互联网上第一时间了解维权事件的始末并随时关注事件的后续发展。
2. 广泛性
根据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 普及率为57.7%。其中, 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 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3%。[2]由此可见, 任何一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信息涉及面都极广。因此, 企业危机传播的信息也具有广泛性。例如, 滴滴顺风车事件可谓人尽皆知, 影响广泛。
3. 碎片性
碎片性是指受众接收信息的不连续性。互联网中出现的信息数不胜数, 人们被这些信息包围仅凭自己感觉判断接收哪种信息, 很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同时, 在接收某一信息的过程中被突如其来的其他信息吸引, 转瞬又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至其他信息上。这样的碎片性信息传播原理对于企业的危机传播亦是受用。例如, 视觉中国事件, 很多人只知道其处于舆论关注的焦点, 对其实情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知。
4. 突发性
导致企业危机产生的因素有多种, 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企业的管理不当等, 往往这些因素被企业忽视, 直至危机产生前才会突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但为时晚矣。外部因素更是企业不可控的因素来源。因此, 企业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与此同时, 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控甚至无从估计的。
二、互联网时代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问题
1、应对危机回应不及时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极快, 倘若企业面对自己的危机舆论无法及时回应, 在等待的时间里只会受到更多网民的否定, 降低了大众对企业的信任度以及企业自身的美誉度。据调查, 一些企业在遇到突发危机时依然不能及时给出回应。回应不及时是企业应对危机传播的禁忌。企业处理危机事件效率低下也会给大众留下“不重视”之类的印象。这种印象的重点就是消费者的权益及公共权益受到侵害, 导致企业失去消费者的同情与支持。
2、应对危机回应不诚恳
很多企业在突遇舆论危机时, 事先并没有做好舆论防备工作, 因此第一份声明多数具有敷衍、搪塞倾向。然而大众对模糊不清的回应并不买单, 甚至会恶化大众对企业已有的印象。倘若企业回应态度恶劣, 在接下来的舆论环境中只会起到反作用。倘若企业回应态度诚恳, 在接下来的危机应对工作中会减少很多阻力。由此可见, 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十分重要。
3、企业把控舆论走向能力差
互联网时代, 把关人的角色逐渐弱化。网络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 既包括对企业有利的信息也包括对企业有弊的信息, 舆论难以控制。主流媒体及意见领袖对网络舆论的把控能力逐渐下降。因此, 互联网时代, 企业把控舆论走向的能力大大降低。在危机发生时, 企业只有真诚地与受众沟通才能有效地将舆论方向扭转至对自身有利的方向, 才能赢得大众的支持、理解与同情。
三、互联网时代企业应对危机公关的策略
1、及时面对危机, 作出回应
企业遇到危机时, 一定要谨记危机公关5S原则中的“速度第一原则”, 及时与网民沟通, 交代事情原委, 作出相应的回应, 打消公众疑虑,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舆论局势, 避免新一轮舆论危机的诞生。例如, 2017年海底捞“老鼠门”危机公关事件, 海底捞在第一时间向公众发放3封道歉信, 承认了企业内部管理不当的错误, 表示其愿意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经济责任并提出一系列整改措施。其态度明确, 处理妥当, 迅速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公众的支持, 为危机公关应对奠定了相应的舆论基础, 有利于企业将舆论引导至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2、回应得当, 勇于承担责任
海底捞的二次回应, 在第一次回应中已经承认了事件属实, 愿意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并且告知公众是其内部管理层出现了不当的操作才会发生此事, 态度诚恳。在第二次回应中, 海底捞明确地告知公众对于此次危机的处理办法即关闭涉事门店并研究整改。在第二次回应中不仅安慰了消费者, 还安慰了企业员工无须恐慌, 公司会承担相应的责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企业在应对危机公关时一定要态度诚恳地与公众真诚地沟通, 才能有效扭转舆论局面, 赢得公众的支持。此外, 企业依旧要提高自身的产品及服务质量, 切实从实际出发, 使公众信服, 重建公众对企业的信心。
3、构建舆情预测、危机预警机制
目前, 很多企业并没有健全舆情预测、危机预警机制, 因而在突遇危机时才会手足无措。这要求企业引进相关技术, 对相关内容进行监测, 设置预警等级制度, 预设多种解决策略。这样的预警机制也会在市场竞争中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对内, 一个优秀的企业要不断革新与反思自己的内部因素, 如企业管理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和外部预警机制, 即使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也才能临危不乱, 坚守阵营, 才能对危机带来的影响做到有效控制与缩小, 尽最大的可能减少此次危机给企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
下午吃瓜的时候没想到吃到这么多考点吧!
其实这些知识点不偏也不新鲜,新鲜的是你为知识点又匹配到了最新最热的案例!所以怎么追热点,跟着木铎追就对了~给你分析的明明白白!另外,这篇比较长,建议收藏,后期一定会在你临时抱佛脚时帮助到你!
本文参考文献如下(侵删):
1、更好的新闻业, 还是更坏的新闻业?——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新挑战 彭兰
2、人工智能对传统新闻生态的变革与重塑——孙志男
3、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中伦理失范的思考——靖鸣 娄翠
4、浅析互联网时代企业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邵晶晶
编辑 | 开心学姐
策划 | 墨墨学长
主编 | 元元学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