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孟浩然诗歌高妙,田园诗不多,却被认为是田园诗人。略晚于孟浩然的储光羲,写了大量田园诗,是名副其实的田园诗人。在当时名声很大,殷璠在《河洛英灵集》中赞他:“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挟风雅之迹、浩然之气。”
储光羲是兖州人,中进士后曾任监察御史,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捉住,逼他当官。安史之乱后,他到朝廷请罪,被贬官到岭南。他曾于官场失意时,未当监察御史前,告假到终南山别业(当官人才有的大别墅)闲居。由此接触农村,对农民生活观察很细。他存诗约二百一十多首,有很多描写农村生活的。
今天看他一首小诗
杂咏五首之一
石子松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
注释
石子松,意思就是石松,石上松。
青岩,指青山,是以岩代指山。张九龄《自始兴溪夜上赴岭》:“日落青岩际,溪行绿筱边。”是说太阳落在山头,溪水在竹林边流淌。孟浩然《寻白鹤岩张子容》:“白鹤青岩半,幽人有隐居。”意思是,白鹤在山半腰飞翔,避世的人有隐居的地方。白居易《社日关路作》:“青岩新有燕,红树欲无蝉。”说立春这个时节,青山上飞新燕,花树花开没有蝉。
五鬣,指植物花、叶、穗芒形状如马鬃的。鬣,本指动物身上的毛发,后来引伸了,也批植物身上长的毛,又从植物身上的毛,借指这些植物。这里的五鬣指松树枝,因松针长得像动物的毛。宋代李祁《西江月》词:“云观三山清露,长生万鬣青松。”清代李邺嗣《东斋散怀》诗之十四:“老松多五鬣,新茗尽双枪。”
试翻译如下
厚而大的石头在青山下面,松树就生在这厚而大的石头上。(在这样的环境中),松树无论是冬天还是春天,都没有变颜色,早上晚上都有清风吹拂。谁来采摘这些松枝呢?西山那边两个常年到这里砍柴的少年。
赏析
这是对基层劳动人民之一樵夫的赞歌,当然加入了诗人想象的元素。(过一段时间咱俩一起看李贺的《老夫采玉歌》才知诗人怎么表现劳动者真正的艰辛。说句题外话。央视有期诗歌大会,一圈儿教授在解释“锄禾日当午”时,都没有解释得贴切,有说是春耕,有说劳动艰辛,还有提醒人说“锄禾”是锄草不是锄掉禾苗,我看了很悲哀,现代人真不知道过去的劳作了。其实“锄禾日当午”讲一个劳动的最佳时机,锄禾当然不是锄掉禾苗,而是锄掉杂草,而为什么会在午时锄呢?因为杂草经过人类作用,“适者生存,不适者毁灭”,比庄稼更有生命力,只要沾点土与水,你即使将其根刨掉了,也能再生根活下去。而在午时,锄草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锄掉了,不用拣扔到路边,中午太阳直射阳光极强,就让杂草缺少水分、失去了生命。如果是在别的时候,杂草锄掉之后,还得拣拾起来,扔到田外,更费工。所以说是“锄禾日当午”。)
但这首诗并不是直接赞,而是通过三层衬托,来体现劳动者的美。
第一是说“柴”即松生存的环境,是“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这是赞松生的艰苦与坚韧,地形中赋于道德意义,是以山以石烘托松树的品格。接着,再更进一步用四季、朝暮来烘托:“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四季不变色,坚贞;早晚沐清风,清高。这是第二重烘托,给松树以更高的道德意义。过了这两重,看来“主角”就是松了,却突然一转,将真正的“主角”樵夫“旧两童”推出来了。谁来采这些松树呢,西山的两个少年常年来采,就将旧两童放到比松树更高的地位。这样后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高,突然一浪出来了,淹没了旧浪,占据整个画面,这一浪厉害吧。从诗里看,这一浪就是樵夫,从而,对基层劳动者的赞美,就达到了峰巅。
这当然不是储光羲真正的意思,他其实赞美的不是樵夫砍松树的劳动,而是他超出功利心的世外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或许他自己也不知道,既不是西方人文心理学家对人生追求的描绘(从生理需求到个人实现),也是不中国古代文人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追求,而是对“远在远方比远方更远”的终极化追问,是对“我追求我得不到的、我得到我不追求”的人生荒诞的嘲笑,最终归于审美,在砍下松树那一瞬间,松树生于盘石、饮风餐露的品格归于我一身,让别人让自己一块遐想自身品格到了更高一步。
这首小诗,安排了个程序,顺着这程序来,不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而上多少层都摸不到最高处,这也正是人类探索外在自然规律、内在社会规律、个体心理规律却也永远探不尽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