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禁戏 之 禁演
京剧自诞生至今,究竟有多少剧目,恐怕谁也说不清,只是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实这只是一个形容,在京剧漫长的发展中,因时代的变迁,社会及政治的需要,或失传,或禁演,时至今日又新编和淘汰了很多,而所剩的传统剧目已屈指可数了。
失传剧目不外乎是不合适宜、技能复杂和不受欢迎等原因,咱就不细说了。禁演倒是近代戏曲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造成一些剧目失传的主要原因。最初的禁演只是针对有淫邪色彩的剧目,什么是淫邪呢?
在清朝初期,戏曲还是达官贵族们消遣的玩意儿,女性是不允许进戏园子看戏的,所以对戏曲的管理还是比较宽松的,当时极负盛名的白二,就是以演金瓶梅的故事《潘金莲大闹葡萄架》而闻名京城,魏长生进京后,又以《滚楼》一剧逞一时瑜亮,“冶艳成风,多败坏风俗之处,至乾隆四十七年秋,官遂禁魏三入班”这应该算是清代最早的禁演了。
庚子之乱,使中国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戏园子逐渐开始在楼上增设女座,同时对演戏也有了限制,内廷不仅有承应名录,还增设了禁戏名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十二日的《消闲录》就有记载“近来各戏园演唱淫戏,殊属违禁,除已提违禁的戏园,戏园主到案谕罚外,并再出示严禁,为此仰各该戏园主一体遵照,自示以后,毋再演唱后开各淫戏,倘再故违,即提严案办不贷”随后列了包括《小上坟》《挑帘裁衣》《打樱桃》《杀子报》在内的十七出禁戏。
当时还有一些撂地场所,艺人们为了谋利,也会演些淫词艳曲,各园子也是各种的艳情来招揽观众,所以警厅也在不断地以有伤风化进行查处。1906年警厅发布了禁演淫邪小说的通告,大意是:最近在京都的热闹市场里,开设演书棚场的日益增多,大多以演唱淫词艳曲谋利,愚民乐听,日久沾濡,诱导他人奸盗淫邪,贻害不小。现巡警部查知此事,出示公告一律禁止,以正人心,端正风俗。
这是一篇刊登于1911年的漫画,题为《淫戏宜禁》,提到:梆子名家元元红在天津全利戏园演出,每次贴出海报,就有一位陈太太到戏园观看,与该伶两目传情并私通的事,类似这样的事,其实很多,虽然不能全归于演戏,但是,这种戏确实也会误导一些人的。这也是一直以来禁演剧目中,淫邪戏为主的主要原因吧。
就所查到资料来看,在清朝后期,禁演的戏曲剧目主要是奸盗诲淫,比如我们熟悉的《挑帘裁衣》《翠屏山》《双摇会》《关王庙》《梵王宫》《双钉记》等等,还有一些是忌讳的戏,比如关羽戏等,而对那些迷信和凶杀戏等,都还没在禁演范畴,所以相对来说,清政府的禁戏还是比较宽松的。
民国政府成立以后,1912年3月24日,民政部批准了警厅重订的管理戏园规则,其中第九条明确规定“凡经禁止邪淫各戏,不得演唱,既准演各戏内,亦不得演出种种猥亵形状”当时禁演的剧目分为三种,包括《梵王宫》《打杠子》《打樱桃》在内的淫戏28出,包括《天雷报》《大劈棺》在内的凶杀暴力戏4出,以及不合国体的1出《铁公鸡》
由此而见,民国时期的禁演剧目,开始扩展到了迷信凶杀的范畴了,就拿外城总厅禁演的剧目来说,大致就是迷信淫亵,比如《葡萄会》《遗翠花》《送银灯》《卖胭脂》等戏,均有描写淫荡之态,而《斗牛宫》《芭蕉扇》《大劈棺》《杀子报》等戏,或是迷信色彩重,或是凶杀暴力。
民国实行了戏剧审查制,起初由教育局和社会局负责,后成立专门的戏剧审查委员会,“将优人戏册详细点验,指明某戏可演,某戏不可演。不可演处予以删去,再于各剧场出示,严禁堂会时点唱淫戏,如有犯者,不惟演出之人有罪,主办堂会者,亦应从重处罚”
虽然是这么要求,但在民国初期,能进戏园子听戏的女座不多,所以巡查审查也是松松紧紧,1929年正是男女合演争论最激烈的时候,男女合座也在讨论中,剧场的女座也在这个时候空前的多了起来,社会局根据北平各戏园所演剧目,发现仍有迷信性质及诲淫情节的,已请公安局查禁,禁演剧目包括:滑油山、大劈棺、纺棉花、翠屏山、活捉王魁、花田错、红梅阁等戏。
这只是北京方面的禁戏,各地的禁戏也根据各自的情况不尽相同,比如天津曾禁演蹦蹦戏、上海等地曾禁演花鼓戏、无锡曾禁演滩簧等等,这些按剧种禁演的,也是因为淫色的内容比较多。
另外,有些地方禁演的剧目罗列的比较详细,像江西的禁演资料就列出了应避免淫秽唱白及动作的剧目,其中提到《盘丝洞》(猪八戒与妖女插科打诨应避免淫秽)《纺棉花》(不得有淫秽歌曲)《乌龙院》(删去前段)《战宛城》(删去思春)《洛阳桥》(删去江北妇人补裤)等等。
京剧发展有几个分水岭,庚子之乱后,民国成立及1930年,这一年开始实行男女合演,男女合座,同时涌现了很多颇有建树的票友,戏曲市场极大地丰富了,也使禁戏更加频繁,特别是北平沦陷以后,日伪政府为了其统治地位,更是多次禁演剧目,除去粉戏以外,还有一些具有政治目的的剧目。
按人的本能说,带有情色的表演,自然是人人爱看的,但是不能因此就没有底线地迎合观众,这里所说的底线,就是要有度,表现男女之情要恰到好处才妙。
对于中低层阶级,文化素养不高或根本就没有,过深的东西不易接受,而对简单明了却很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但对有文化素养的人来说,过多的通俗就会让人反感。虽然通俗不等于低俗,但是太过的通俗就低俗了。低俗对于中低层阶级会更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低俗的东西一直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另一方面,戏曲是为社会服务的,有高台教化的作用,这并不是抬高戏曲的价值,虽然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但不论艺术作品的好坏,对人们都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如果把生活提炼出来的情色表演,过度宣扬,在舞台上过度的呈现,就不是教化而是宣淫了,所以民国也好,日伪时期也罢,为了其统治,禁演剧目也是经常的。
《锯大缸》这个戏也叫《百草山》,有一场戏是王大娘招土地补破缸,乘借机勾引,诱入帐中的情节,这段在当时表演就很淫荡,《燕兰小谱》中有首“吴下传来锯破缸,滴滴答答柳枝腔,庭槐何兴风流种,动是人间王大娘”的诗句,简短的四句诗,描述了这出戏的来源,腔调、性质和盛行情况,柳枝腔是吹腔的一种,委婉缠绵,加之动情的表演,比《珍珠衫》的捞裆更淫荡。此戏当时之所以很盛行,主要还是其中的淫浪为低级社会所欢迎。
这个戏在清末就被禁演了,把淫荡部分修改了才准予演出,后来伶人们又故意在土地与王大娘开打时加上一段,土地用枪戳在王大娘敏感部位,还用脑袋在枪的另一面使劲顶两下的暗示动作,这无非是迎合了一些中下层人一笑而已,最终又被禁演,其实很多戏都是这样,修修改改,演演禁禁的。
禁演最多的就是具有淫秽色彩的剧目
除去政治色彩的剧目外,基本都是带有淫秽色彩的。比如《双下山》一剧中,尼姑与和尚在途中的种种调情,再比如《南界关》,花迎春与何延锡私约幽会时,身上所做,口中所说都很淫色;虽没在场上设帐子,但下场时的亲昵动作,以及花迎春听夫人叫门,以为情人复至时的意态和对白的淫色等,还有《卖胭脂》中“单要大姐当中一点红”的双关语;《海潮珠》中有齐君勾引崔杼之妻的情节,并在幽会时,有大帐波动来暗示苟合;《送银灯》《送灰面》《青云下书》等戏,含有双方的勾引调情等。
其实一些过度的表演应该禁止,还有一些表演,用现在眼光来看,是符合剧情需要的适度表演,就不该禁演了,但若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禁演也就无可厚非。
禁演剧目中有一种是带有迷信和凶杀暴力的
比如《杀子报》中,就有王徐氏与和尚调情私通的春情满面,搂抱成猥琐状。杀子一场,上油面,穿猩色的衣裤,露出肉色衬衫,裸一臂,淫荡凶残毕露;还有《大劈棺》含有色情及迷信色彩;《杨三姐告状》内容神怪淫秽,高占英与嫂通奸,道白动作均有伤风化,又谋杀杨氏一段,给观众印象不良,后段杨氏阴魂涉及神怪,由此而见,四十年代的该戏,还有很多场次,到五十年代恢复演出时,就已经净化掉了。
禁演剧目中有个很特殊的就是串戏
戏中串戏始于小马五,他将《纺棉花》中加入了杂耍并串演各种戏曲,同时以耍情逗趣,近于猥亵的表演来吸引观众,这个戏不需要什么真功夫,完全卖的噱头和花俏,但在清末民初就很受追捧,也是满足了中低层阶级的情趣,因为很受欢迎,根据这个框架又产生了《八十八扯》《盗魂铃》等,同时像《大溪皇庄》之类的戏中也加入了串戏,由于《纺棉花》随意添加的串戏及表演中都有很多不健康的内容,所以一再被禁演的同时,其他串戏也被禁演,《纺棉花》在四十年代初是非常火的,演这个戏有四个最著名的坤角演员,被观众戏称为“四大浪”。
具有民族宗教色彩的剧目:
这个不用过多解释了,带有宗教色彩或易引起民族矛盾的戏,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情况都禁演了,如《八月十五杀达子》《铁公鸡》等
各时期的政治色彩剧目: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莫名其妙的剧目被禁演,比如,1936年北京当局禁演《风波亭》《走麦城》,理由是“恐怕英雄气短”,1937年禁演《赛金花》,理由是影响中德两国邦交,1946年天津禁演《梅龙镇》,因台词中有“下等酒饭乃吃粮当兵人所用”;1946年天津禁演《四郎探母》,理由是杨延辉投递叛国,贪恋女色,为臣不忠,为子不孝,有汉奸之嫌等等,真是五花八门。
1948年11月3日辽沈战役结束,东北的工作组彻底清查禁演对人们有害的旧剧本,列出了好几百出的《应禁演和可上演剧目说明》,随后一些剧目开始禁演,东北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禁演城市。
1950年开始,文化部陆续公布禁演剧目,很多戏从舞台上消失,直到1979年以后,才有一小部分禁演剧目经过改编加工重新恢复演出,1984年以后大部分禁演剧目才又重新恢复,回到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