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成 | 吃饭不要钱

作者简介

戴新成,男,资深记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和网络中。

吃饭不要钱

我吃饭很快,犹如风卷残云一般,父母亲常常见我穷吃饿喝的吃相,说我真是五八年放出来的。我是一九五八年出生的,五八年一直成为我心中要探究的一个谜。

退休近三十年,年迈的父亲坐在小镇古老的院子房檐下,初冬时节,金色的阳光暖洋洋的洒在他身上,父亲一边饮茶,一边细眯着双眼,给我回忆起一九五八年大食堂吃饭不要钱的事。

一九五八年初夏,四处突然刮起了“一平二调”的共产风,开展人民公社运动,家乡十几个村子组成了池河公社。同时,各村都办有大食堂,全村一千多口人吃大锅饭。各家的粮食米面都要上交,家家户户的锅灶都拆了,把铁锅、铁铲、火钳一律收走,送去炼钢铁了。

大街小巷,村头大树上高音喇叭最常放的歌曲是“公社是个红太阳,社员都是向阳花……”吃着不要钱的饭,每个人心头都充满了共产主义的幸福感。

草庙村的大食堂,在高处一座古庙瓦房里,老远就看见屋后一丈多高的烟囱,成天冒着黑而粗的股股炊烟。最大最高的房子四周檐角还挂有铃铛,被风一吹叮当当的响,像山中的鸟鸣,清脆而又响亮。

院头左角长了一根两人合围的皂角树,枝繁叶茂,每年秋天还结着长长而弯曲的果实,那是村里唯一的一颗大树,方圆几十里别的大树都砍掉送进炼钢炉了,这棵大树没砍,大概一是古老,二是庙中有灵气,没人敢冒犯菩萨,害怕短命。

庙门口高高地直竖一根长木杆,飘扬着一面晴天雨淋、色已浅淡的红旗。院内的墙上张贴着“人民公社万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赶英超美”等脱离实际的标语口号,却十分醒目。

院里两座大殿,前殿敬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他的肢体已经破碎,露出了黄泥,彩绘的藕荷色青衣依然鲜艳。这是社员们聚会的地方。食堂在后殿。后殿是关公殿,威武雄壮的关公像的泥胎已被推倒,打烂,片片断断的,撂在迎门的树下。殿里垒起了三口锅灶,一口炒菜、一口煮饭、一口烧开水。三个厨师忙乎得上厕所都是一路小跑。

食堂里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气氛,只有屋外那两只高音喇叭成天唱着亢奋的歌:"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莲着藤,藤儿连着瓜"……炊事员把玉米糊、蒸红苕、蒸洋芋抬在院中,把炒好的白菜、洋芋片倒进两个大脸盆,一一端在院中,而后,由一个黑大汉子去敲钟,吊在树上的铁钟发出余韵绵长的洪亮之声,很快,大群的社员都进了庙,有的端碗,有的拿瓢,有的提瓦罐。大多是老人、娃娃、带娃娃的女人。

蒸红苕、蒸洋芋随便吃,菜汤随意喝,炒菜则由炊事员用铁瓢子只给每人一点点,许多人说,顿顿吃红苕,走路都没劲了。炊事员则回答,想吃大馍馍,你上工地跃进去,大扛子馍,每人一顿二三个,吃饱了得连明彻夜地干活,出大力、流大汗,你能干?

原来,一部分青壮劳力被公社派去河坝淘铁沙,据说河里的黑沙可以炼钢。一部分人被派在土坡上深翻土地,用黄胶泥脱坯,据说那是修建钢铁炉的耐火材料。还有一部分人被派去推石碾子,把破旧砖头碾成灰做水泥。还有的妇女、小孩被安排参加消灭“四害”的麻雀会战,许多人同时鸣放鞭炮,敲锣打鼓,拿着绑了红布的竹竿边挥舞边叫喊,一时间麻雀吓得满天飞,直到耗尽全力而坠地死亡。场面之壮观,前所未有。据说那一次战役上报战果打死麻雀三万多只。

中小学生不在学校吃饭,当然也不再正常上课了,常常派去在炼钢工地宣传鼓动。一位年轻教师看见炉火正旺的炼钢炉,心情激动,一口气写了十多首诗,当场朗诵:“高楼万丈英雄多,练出钢水赛池河……”围观的群众说,这位老师的心气多高,站着说话不嫌腰痛。

那时候学生们心情一直激动,一直满怀投身伟大事业的崇高感,反正到处都有饭吃,又不必为作文、数学伤脑筋。那时候几乎人人都会做诗,诗句都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顺口溜。诗歌也要跃进,每个地方每天做出多少诗,练出多少吨钢一样要上报上级。

公社时常举办赛诗会,一位说惯了顺口溜卖老鼠药的高产诗人,以一首“公社粮囤比天高,一下子撞断玉皇爷的腰”,走村串户的钉鞋匠以一首“山歌调子吼一声,歌声传到北京城,皇帝听了离了位,娘娘听了动了心,唱歌的不是凡间人”的诗获得头等奖,奖品是一朵大红花,中午吃饭加添一碗南瓜汤。

每天都组织社员,拿着公社开的条子,用架子车、牛拉车,下乡拉粮食、拉菜、拉柴火,几乎跑遍了大公社的各个村庄,去乡下拉东西,人们理直气壮,不光由于手里有公社开的条子,更因为人民公社是一家,一家人嘛不分彼此,也不分这个村那个村的,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公社的每粒粮食、每根柴草都是共有的。

渐渐地,拉回来的粮食越来越少,最多的是红苕,南瓜。就每天早晚吃蒸红苕,菜是南瓜汤,只中午吃八成苕面、两成面粉掺成蒸熟的窝头,一个个死硬,可以当石头砸核桃。但仍不要钱,还能放开肚子吃,幸福感依旧,年轻人常满怀豪情念诵当时的名诗句“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架桥梁”,以为正赶上通往天堂的路上。

过了不多久,不要钱的饭难以为继了,农村的大食堂断炊,大饥荒开始了,路途上常见要饭的人群……

父亲讲完吃饭不要钱的往事,长叹一口气,慢调斯语的说,现在日子好了,吃穿用今非昔比,但我们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一样,也会走弯路,走岔路。我们要居安思危,就像唐代诗人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明天的日子会更美好。

(0)

相关推荐

  • 【老干部话当年8】刘金廷: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举三面红旗 刮五股歪风 刘金廷 人民公社刚刚建立,大张旗鼓宣传"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向共产主义迈进!"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全会通过了毛主 ...

  • 【老干部话当年7】刘金廷:建人民公社 办公共食堂

    建人民公社 办公共食堂 刘金廷 宁丕成同志被扫回老家劳动改造以后,一九五八年四月,县委派李德发同志任堡面前乡党委书记,曾再生同志任副书记.李书记到任,我没有驻点的任务,专门为党委当参谋. 一九五八年三 ...

  • 【阅读悦读丨故事】林克于《三砣红苕抬颗米,还说红苕没气力》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林克于 [作者简介]林克于,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理事.南岸区作协秘书长.重庆市自学成才奖获得者.曾在<重庆日报> ...

  • 历年人民公社题材年画选集,是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1958年出版,陈学楫作品,社社丰收,家家幸福. 1973年出版,马振龙作品,公社春常在. 我是公社小社员 作者未知 1960年出版,陈琦作品,三个万岁. 1960年出版,葛文作品,人民公社喜事多. ...

  • 桑葚红了 / 戴新成

    桑葚红了 戴新成 立夏后,正是满山遍野桑葚成熟时,一颗颗饱满圆润的桑葚在大片翠绿桑叶的衬托下格外显眼,红的娇艳,紫的浓郁,令人馋涎欲滴,真像节日里的彩灯挂满了枝头.尽管天气有些炎热了,三五成群的游客依 ...

  • 阅读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 戴新成

    作者简 阅读经典,传承红色基因 戴新成 春光明媚,道路两旁的迎春花开了,远远望去,金黄色的小花们组成了一条美丽的"星河",一阵阵微风吹过来,它就像调皮的星星一样眨着眼睛,可爱极了. ...

  • 故园醇香 | 戴新成

    作者简 故园醇香 戴新成 乘着夜色,一路风尘,回到了久别了的山中老家,来到老屋时已是很晚了,便一觉睡到天亮,恍恍惚惚中被屋外一阵阵叽叽喳喳的鸟鸣和夹杂的汪汪汪狗叫声惊醒,此时我揉了揉眼睛,再见了墙角摆 ...

  • 唱支赞歌给党听 | 戴新成

    作者 唱支赞歌给党听 戴新成 灿烂的朝霞铺满辽阔大地, 欢呼的声浪激荡长空万里.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之际, 一支支赞歌献给你. 你从茫茫雪山走来,一路跋涉, 从坎坷走向坦途? 你从南湖红船上走来 ...

  • 玉米香人间 / 戴新成

    玉米香人间 戴新成 街头小巷乡里人背篓筐子口袋卖的煮嫩玉米棒子,我们一家三代人当早点买回吃了一二个月了,依然是那样香甜:年过八旬的岳母住医院被抢救刚苏醒,问她想吃点啥,她细声说"包谷糊肚&q ...

  • 戴新成 | 老城的声音

     作者简介 戴新成,男,资深记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和网络中. 老城的声音 一座拥有近两千年历史的石泉老城,早些年是宁静的,人们只听见绕城而过日夜奔流的汉江潺潺流水声,还有那一年春夏秋 ...

  • 戴新成 | 民工的婚礼

     作者简介 戴新成,男,资深记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和网络中. 民工的婚礼 民工叫木娃,今年二十几岁,来自大山之中,在县城一家建筑公地打工.一天,街头高高的行道树上两只长尾巴花喜雀的一 ...

  • 戴新成 | 潘老汉的宝地

     作者简介 戴新成,男,资深记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和网络中. 潘老汉的宝地 阵阵微风带来秋的凉意,刚吃罢潘老汉八十二岁生日的酒席,我们就坐在小院中拉家常. 潘老汉光头,白眉毛,白胡须 ...

  • 杂志征文 | 戴新成:村主任

     作者简介 戴新成,男,资深记者,有多篇文学作品和文章刊登在各级报刊和网络中. 村主任 天气阴沉沉的,仿佛要下一场雪.幸福村"选举村主任大会"连续开了两天,选谁谁都不愿意干,在山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