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四):威武唐军之作战篇

部队宿营,一夜无话;第二天清晨,该出发啦!
按照唐军的鼓角制度,在每天寅时(凌晨5点)酉时(日落时分),都要击鼓3通吹号角3叠(一通鼓330声;一叠号角12声),鼓声和号角声交替。
大军在外时,第一通鼓声响起,将士们要从睡梦中醒来,翻身起床开始做出发准备;当第二叠角声响起,先头部队就要开拔了。

(敦煌壁画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进入战区,唐军上下所有人都要打起12万分的精神。因为一个疏忽,后果就有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战场侦察预警就尤为重要了:
1.斥候加大搜索范围
2.各作战单位指定警戒部队

(唐军战区行军预警配置)

说到战场侦察,多说一句,一直以来对于中途岛海战联合舰队被斯普鲁恩斯击败,小日本一会儿赖密码被破译了,一会儿赖南云炸弹、鱼雷来回捯饬耽误时间。其实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南云忠一没好好儿搞战场侦察。
以当时的技术手段,就算日本海军的密码被破译了,美军知道日军要打中途岛,但什么时间打?从哪条航线上过来?来多少兵力?带了多少武器装备?这些要素其实美军还是两眼一抹黑。
怎么办?
那就只能靠缜密的战场侦察。
尼米兹动员起一切侦察手段,从无线电监听、密码破译、潜艇、商船、侦察机、侦察船,围绕中途岛编织了一张大网!日军但凡有风吹草动,美军这边儿都能收到信儿。换句话说,依靠庞大的人力、物力,美军让战场单向透明了。
反过来南云没这么干!明知道美军航母会参战,但南云根本没当一回事儿;直到第一波攻击中途岛的飞机都出发了,美军航母在哪儿他还没搞清呢!
这种状态,南云就跟盲人骑瞎马一样,他不挨黑砖谁挨黑砖?
所以说战时的战场侦察和预警尤为关键,那都不是胜负的问题,一个不注意那是会全军覆没的。
翻回头再说唐军,当发现敌踪之后,唐军第一个动作,列阵
别被影视剧骗了,电影、电视上一旦发现有敌军,主将大喊一声弟兄们给我冲,然后大家就往前冲。这种行为用句文言文说就叫“屁眼儿拔罐——嘬屎(作死)”。你知道前面是啥你就冲?万一人家是诱敌,前面给你挖了坑等着埋你呢?!
一旦发现敌情,唐军将领们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攻,是守;防守是第一位的。
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公元657年苏定方平西突厥中的曳咥河之战为例。这一仗尽管史料记载不多,但这一仗非常能说明唐军的战斗力战术素养
1.敌众我寡,兵力相差悬殊;
2.以步对骑;唐军大胜。
公元657年“春,正月,庚戌”,高宗李治下诏,“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帅燕然都护渭南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回纥等兵,自北道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贺鲁)…诏以弥射、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旧众。
苏定方击西突厥沙钵罗(贺鲁)可汗,至金山北,先击处木昆部,大破之,其俟斤懒独禄等帅万馀帐来降,定方抚之,发其千骑与俱……”
西突厥主体的,是一群唤作“十箭部落”的东东:
所谓“十箭部落”,是西突厥治下的10个大部落群,这些部落首领人手一支由西突厥可汗颁发的令箭,象征着你的地位的合法性。
要说一句的是,这个“十箭部落”并不是指10个部落,而是10个部落联盟;每个部落下面还有N个群星点点的小部落。
“十箭部落”以碎叶河为界大致分为左右两厢:
碎叶河以东的,称为“五咄陆”;像处木昆律啜[chuò]、胡禄居阙啜、摄舍提暾[tūn]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
碎叶河以西的,称为“五弩失毕”,像阿悉结阙俟[sì]斤、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
处木昆部是西突厥“十箭”之一;一个照面儿就被苏定方打崩,部分部众投降。
打崩处木昆部之后,苏定方下一个目标是西突厥突骑驰部。而且为了达到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拿下处木昆部后,苏定方立即带着1万多步骑兵向西疾驰,抢在突骑驰部封锁之前渡过了曳[yè]咥[dié]河(额尔齐斯河);为远征军开辟了一处登陆场之后这才勒住缰绳。
唐军突至,突骑施部乱成一团。不过比起处木昆部,突骑施部稍微有点儿便宜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驻地相比处木昆而言,离着西突厥可汗贺鲁更近。换句话说,只要贺鲁愿意前来增援,用不了多久就能到达战场。因此,当他们发现唐军进逼,突骑施第一时间便派人向贺鲁求援。
其实不用突骑施求援,阿史那贺鲁已经在路上了。
得知处木昆被打崩,贺鲁就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处木昆和突骑施什么身份?
那可是西突厥的主体兼核心“十箭”部落,整个西突厥的兵员、财富等这些硬指标,几乎都出自这十个部落!现在一眨眼,十分之一已然没了,如果放任不管,眼睛一闭一睁,突骑施10000%也没了;那这眨几下眼睛,西突厥的框架就被苏定方彻底砸烂了。
定方至曳咥河西,沙钵罗帅十姓兵且十万来拒战。定方将唐兵及回纥万馀人击之。沙钵罗轻定方兵少,直进围之。定方令步兵据南原,攒槊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
后果太严重,严重到贺鲁不敢想象……因此这次不等突骑施派人求援,贺鲁便动员起“十箭”中的那“八箭”,组成了一支10万人的联军,前来迎战苏定方。
很快,贺鲁统帅的10万大军也杀到了曳咥河边儿上。
兵力对比,贺鲁,10万;苏定方,1万(多);而对唐军来说,更为不利的,是己方背水列阵。
看着唐军背靠曳咥河列阵,贺鲁哈哈大笑,鞭梢点指:唐军背靠大河,人数又少,咱都不用打,靠挤就能赢。说罢传令大军,全军压上攻击唐军的步兵方阵。
沙钵罗先攻步军,三冲不动。”

不过,贺鲁很快就笑不出来了,为啥??因为西突厥骑兵在占有绝对兵力优势之下,连冲3次,居然打不动唐军的步兵方阵。
作为被后世小说演义黑的最惨(没有之一)的大唐名将,苏定方久经战阵,怎么可能犯这么业余的错误把部队带入绝境。
此时唐军摆出的是经典的铁砧—铁锤阵型
按唐军编制:一个完整的战役单位是一个2万人的步骑混编军团。
唐杜佑编撰的《通典》——
“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中军四千人,内取战兵二千八百人,五十人为一队。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千八百五十人。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该军团齐装满员时共有14000名战兵和6千名勤务兵(后勤、医疗、文职等。)
战斗部队下辖7个团级作战单位,分别是中军、左虞候军、右虞候军、左前军、右前军、左后军、右后军。其中,中军下辖4000人,左右虞候军各2800人,左右前后四军各2600人。
(复习一下这张图,(三)扎营篇里提到的方形营寨)
各单位具体编制:
跳荡兵:重装步兵或骑兵;负责冲锋陷阵突击,打乱敌方阵脚。
奇兵:重装步兵或骑兵;战场上主将手里的预备队,视战况投入战场。
弓兵、弩兵同时兼轻装步兵的角色。
唐军规定一名重装步兵只携带长枪、长戟、陌刀这些主武器,副武器只有短横刀;平时训练也只需要练主武器列阵作战的技能(战阵中,长枪是不需要舞出枪花,只要一枪下去能给对方来个透心凉心飞扬;或者把枪端平,标齐排面齐步走就齐活了;陌刀也只需要大力出奇迹,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即可,不用你舞出刀花。)。但轻步兵就比较苦逼了,像弓兵、弩兵,不仅要携带本人的主战装备:弓、弩以及相应基数的箭矢;还要携带陌刀、横刀、小圆盾、骨朵、大棒等近战武器。
唐军中盾兵比较少,原因很简单,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大唐步骑兵全甲防护;所以对大盾的依赖程度不高;最多装备一些小圆盾。
 
唐军基础作战单位——队及阵型排列
队长一般由战场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本队所有士兵服从队长口令,跟随队旗行动。副队长手持陌刀部署在队列最后监军。这也是唐军作战风格;进攻时,队长带头,副队长殿后;撤退时,副队长带头,队长殿后。
遇敌列阵时;唐军通常使用的是方阵斜阵——
(唐军方阵示意图)
 
(唐军斜阵示意图)
1.唐时一步约合现在1.5米
2.骑兵部署在两翼
3.大方阵由若干个小方阵组成:大方阵之间间隔50步,小方阵之间左右间隔10步,前后排间隔20步。
4.义从骑兵是依附大唐的少数民族部落的骑兵;有时候会参战帮场子,有时候没他们也中。
具体到每一个大方阵——
以中军方阵为例:
中军4000兵,其中战兵2800人,50人为一队;编为56队。
56队根据作战使命分为战队驻队,各28个。战队,是直接作战的;遇敌向前打第一轮;另外28个大队向后撤,叫驻队。
战队又分为:战锋队、骑兵队,跳荡队,奇兵队等。
战锋队由弩兵、弓兵以及部分重装步兵组成;唐军弩兵、弓兵几轮射击之后,是要取出随身兵器上去肉搏的。
跳荡队,由重装步兵或者骑兵组成的突击队;专职冲锋陷阵打乱敌方阵脚。
奇兵队,同样由重装步兵或者骑兵组成;专职预备队;主将视战况投入战场进行反突击或追击。
骑兵队,由战骑(人马皆被甲的具装重骑兵)、陷骑(重骑兵)和游骑(轻骑兵)组成,不过列阵时骑兵都要下马站立(“其马军各在当战队后,驻军左右下马立。”)。这样做目的有三:1.节省马力;2.隐藏实力,不让你知道我的骑兵部署在哪儿;3.减少伤亡,避免敌方集火打击我骑兵。
驻队负责掩护战队后背、看住基本盘,以及必要时(前面28个大队打光了)上场。
(唐军中军方阵)
唐军临敌迎战——
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若贼至二十步内,即射手、弩手俱舍弓弩,令驻队人收。其弓弩手各先络膊,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若步兵被贼蹙迫,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缓前。若跳荡及奇兵、马军被贼排退,战锋等队即须齐进奋击。其贼却退,奇兵及马军不得远趁。审知惊怖散乱,然后可乘马追趁。其驻队不得辄动。前却打贼,退败收军,举枪卷幡,一依教法。如营不牢固,无险可恃,即军别量抽一、两队充驻队,使坚垒营。如其辎重牢固,不要防守,驻队亦须出战也。
列阵完毕,敌军来袭,中军主将会下令擂响战鼓。
战鼓响起,弓、弩搭箭。敌人距离方阵150步(225米)时,弩兵当先射击。
唐弩暴躁,劲儿大射程远,比较上头,具体怎么个暴躁法儿,可参见之前的装备篇。
弩兵优势在精度高,劣势是射速慢。有的影视剧导演纯粹介于傻A傻C之间,拍出来的东西都是忽悠人的。影视剧一般拍出来的,弩兵射击,也是三段击;第一排射击之后转到后面装箭;第二排射击;以此类推。
其实古代作战,弩兵射击,站在第一排的都是射击经验丰富的老兵;不能说百发百中,但命中率也是极高的。第一排的老兵只负责射击;由第二排、第三排士兵给装箭。
这样可以:1.避免由于人员移动导致阵型混乱;2.提高射击效率。
几轮弩箭下来,敌军持续接近,到离方阵60步(90米)时,弓兵加入射击;视情况平射或者抛射。
当敌人顶着箭雨继续接近到20步(30米)时,“射手、弩手俱舍弓弩…将刀棒自随,即与战锋各队齐入奋击。”,弩兵、弓兵放下弓弩操起陌刀或者大棒子跟战锋队其他步兵一道准备肉搏。
这个时候,队列中其他人没有命令谁也不许动(“其马军、跳荡、奇兵亦不得辄动。”)。
唐军职责清晰分工明确,而且军纪严明,兵种之间什么时间,哪一部分人先上,那一部分人后上,有着明确的规定。决不是像影视剧里内样儿,说个打一窝蜂的往上涌。阵型一乱就全完了。
战锋队跟敌人肉搏,俩结果:占上风或者失利。
占上风不多说了,视战况,主将会投入兵力一举摧垮对方的攻势。
如果失利,主将会根据情况投入反突击兵力,即跳荡队、骑兵队和奇兵队。“若步兵被贼蹙迫,其跳荡、奇兵、马军即迎前腾击,步兵即须却回整顿缓前。”;所谓的'腾击’就是铆足了劲冲着对方照死了削一把,但打了就跑不跟你纠缠,跑开之后再回来打,辗转腾挪嘛。总而言之一句话,只占便宜不吃亏。
而在跳荡、奇兵、马军'腾击’的时候,战锋队后退调整队形,如果人员伤亡太大,主将会下令由其他队列中抽调人员增补,等调整完毕再战。
如此,战锋队、跳荡、骑兵、骑兵配合应战,直到敌军撤退为止。
敌军后撤,唐军自然要追击。
这个时候,首先主将头脑要清醒,要判断敌人是真撤了,还是诱敌之计;即“审知惊怖散乱”。具体操作:1.是登高观察敌军队形是不是混乱了,军旗是不是倒了;2.是只派少数骑兵试探性追击(“然后可乘马追趁。”)。
此时,方阵主力各就各位、原地不动保持警戒。即使敌军真的败退了,追击的活儿也是交给骑兵的,步兵不得擅自追击。
原因有二:1.步兵身披重甲,跑不快,即使让你追你未必追的上,浪费体力;2.如果骑兵追击不利,比如中了埋伏,往后败退的时候,阵型整齐的步兵才能有条不紊的接应骑兵,并且给敌人迎头痛击。
如果通过观察,发现敌军确实撤退了,这时候就要投入骑兵收割人头了。
对于骑兵的使用,唐军也是讲阵型的,总体原则,各种骑兵排成三线——
战骑冲锋、陷骑跟进、游骑兜底。
这样婶儿——
或者这样婶儿的——
具体到曳咥河之战,苏定方排出的就是唐军经典的铁砧—铁锤阵型。
唐军步兵组成方阵作为铁砧,只守不攻,硬钢西突厥骑兵;苏定方本人率领的唐军骑兵加处木昆部的1千多骑兵作为铁锤决胜。
再看下这张图——
在贺鲁眼中,唐军确实是背水作战!但事实上,这正是苏定方的高明之处,背水列阵,最大的好处是不会被敌人包围。
历史上玩儿背水一战最出名的,毫无疑问是韩信。灭赵之战中,同样只有1万多人的汉军在韩信指挥下背靠绵蔓水列阵迎战20万赵军,结果大获全胜。
战斗结束后,部将问韩信为啥自绝退路;当时韩信说了那句著名的“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其实韩信没说实话,或者说他这话说的不完整。
从古至今,军队作战,最怕什么?
答:怕被包围!
就说韩信这场井陉之战:韩信选择背水列阵,最大的好处,还真不在于让士兵处于绝境从而激发出惊人的战斗力。如果身处绝境就能反败为胜,丘吉尔那死胖子也就用不着费尽心机组织敦刻尔克大撤退了,一道命令,死守到最后一兵一卒不就完了。
背水一战,真正的点,在于不让对方合围自己!
井陉之战中,汉军20万,如果没有绵蔓水,那包围汉军也就是分分钟的事儿;可是有了这条河,你想合围我,你先过河吧,到了河对岸再翻回头游回来(全副武装泅渡,累不死你)。到那时,就不是你合围我,而是我先教教你什么叫半渡而击了。
而且汉军最终能以少胜多,背水作战的汉军主力固然功不可没,但真正起作用的,是韩信事先在赵军营寨附近埋伏的2千骑兵。
赵军倾巢而出,这支奇兵占领赵军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等赵军在前方作战受挫想回营休整以利再战时,发现老窝被人端了,赵军士气遭受打击就不说了,单就战场态势看,此时别看赵军人多,他们反倒陷入汉军前后夹击的包围之中。仓促之间赵军也顾不得冷静查看占领己方大营的汉军有多少,反正看旗子人少不了;此时背后汉军主力掩杀过来;两头儿被堵,得了,投降吧!
还有,二战中那场著名的基辅会战
会战中,德军前前后后投入的兵力大概80万人(会战发起时只有40万,另外一半儿是后来从其它方向抽调过来的部队),而苏军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87万人。
结果,德军以劣势兵力造成合围态势,包围圈中的苏军除战死者外,66.7万人被俘;此战也成了世界战争史上最经典的一场合围战役。
部队一旦陷入包围,或者说以为自己陷入包围,那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当兵的不怕正面PK,但都怕后背莫名其妙飞来一枪,死的不明不白。翻翻基辅会战的战史,66万人,集中起来向一点猛突,怎么着也能突出去部分兵力吧。
可是德军利用速度优势,快速穿插分割,包围圈中的苏军不论往哪个方向突围都会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一次两次还成,到第三次,不用打,苏军士气已然就崩了,最后就连基尔波诺斯上将也没突出去,最后死在包围圈里。
之所以举这俩例子,我要说的是,背水列阵看似身陷绝境;其实不然,这种套路很具有迷惑性。
这不,贺鲁也上当了。
唐军步兵方阵那儿那么好啃啊!
唐军优势在于部队素质远胜西突厥军,而且刚击败处木昆部,士气旺盛;身后又有曳咥河作为屏障,只需要专心对付正面的敌军即可,不用担心背后会被砸黑砖。
(0)

相关推荐

  • 大唐往事(235):大唐的辉煌,竟起源于两个小小的山丘?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27) 显庆二年(657年),唐朝发起对西突厥的'伊丽战役'.这次作战,充分展现了老将苏定方的军事才华.战后,唐朝西部边境扩张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远处--中亚咸海一带.所谓 ...

  • 大唐盛世缔造出的神兵利器

    对于中国的传统冷兵器,可能很少有人能完全认识,但相对于戚家刀之类,唐刀的名气,在刀友圈可以说的传播甚广. "唐刀"一词是我国隋.唐代四种军刀制式的总称,现在所说的唐刀,一般是指唐横 ...

  • 轻松读史之大唐(182):步兵作战,中国人可是老师傅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2) 天道酬勤.贞观时期李世民和他的团队卖力工作,老天爷对他们也挺照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东突厥的迅速衰败.突厥要是象汉初匈奴那样长期强盛,以初唐大乱之后还比较虚弱的 ...

  • 神兵利器:中国古代斩马刀

    在中国古代战场上,有一类兵器称为斩马刀,其主要用于劈砍骑兵的马腿.斩马刀发源于何时?其在中国历朝历代的应用如何?请看-- 西汉时期:斩马刀发源于斩马剑 斩马刀是对中国古代战场上专门用于劈砍.戳击骑兵马 ...

  • 隋唐骑兵 :装备、编制与战术

    前言:在魏晋南北朝期间,随着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中国的骑兵在装备上和技术战术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那么,继承了北朝衣钵的隋唐骑兵又是怎样的呢?笔者将为你一一道来 ...

  •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威武唐军之装备篇

    大唐,那了得!中华帝国的巅峰.说实话,我挺喜欢唐朝,这倒不是说穿越啥的,这里边儿俩原因:一个是唐诗.但凡是咱中国人,打小儿甚至从识字儿开始,谁不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

  •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二):威武唐军之行军篇

    府兵们集结完毕,领取了作战装备,接下来就是颁布军令和军纪.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唐律严苛,军纪也同样严明,说几个必死项: 泄露军机,处死 战时逃逸,处死 失期未到,处死 谎报军情,处死 兵器铠甲人 ...

  •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三):威武唐军之扎营篇

    经过半天行军(千万别以为古代军队行军一走走一天,到天黑的时候随便找个地方临时扎营,如果这么做那叫找死.大军行动基本上只走半天,剩下的半天时间全部用来安营扎寨):大军到达斥候预先侦察好的适合扎营地点. ...

  •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番外之玄武门之变(一)

    公元626年,是为大唐武德九年. 如果这一年来个"悲催大唐"人物评选,大唐皇帝李渊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人好意思在他面前争第一. (图片摘自网络,侵删) 因为在这一年-- 1.时年6 ...

  • 从安史之乱到澶渊之盟,对我国的文明带来哪些改变?

    安史之乱,被称为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原王朝在地方叛乱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内部整顿,已无暇顾及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这一漫长的转身至澶渊之盟得以完成.这一年后,辽宋实现了百年和平. 从安史之乱 ...

  • 澶渊之盟,才是安史之乱最终的结局

    安史之乱,被称为我国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中原王朝在地方叛乱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内部整顿,已无暇顾及大漠草原的游牧民族,而这一漫长的转身至澶渊之盟得以完成.这一年后,辽宋实现了百年和平. 从安史之乱 ...

  • 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经过长达25年的战争后,北宋和辽国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这份盟约虽然被后世很多人所不齿,但是对于当时的北宋而言,却意义重大.毫无疑问,30万岁币换来百年的和平,简直太值了! 一场双方都心虚的议和 ...

  • 澶渊之盟后,辽国为何再也不进攻北宋,不是不想而是被北宋拖垮了

    1004年,辽国太后和皇帝亲率大军进攻北宋,在寇准的建议下北宋皇帝宋真宗亲征,最后两国打了个平手.1005年,辽国和北宋签订和约,由于是在澶渊郡签订的,所以叫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签订之后,两国百年间几乎 ...

  • 澶渊之盟:花钱买和平,到底值不值?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公元1005年,宋辽之间签订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围绕这个盟约,人们争论了上千年.有人骂宋真宗赵恒胆小懦弱,在军事明明占据优势的情况下选 ...